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魔幻的徐阶:性格复杂,经历传奇,争议极大,这位仁兄凭什么?

魔幻的徐阶:性格复杂,经历传奇,争议极大,这位仁兄凭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蔺汉涛 访问量:3462 更新时间:2024/1/11 9:57:42

《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37)

上一章:

正邪两殊途:后来的严嵩有多耀武扬威,原来的严嵩就有多狼狈不堪

(严嵩 画像)

严嵩的仕途顺风顺水,甚至有点大放异彩的意味,就免不了另外一个人在仕途上的落寞,这个人,就是当年得罪了张璁而被贬到了福建南平当推官的徐阶

徐阶,字子升,松江府华亭县人,是个老上海。

这位仁兄刚满一岁的时候,曾经失足掉进枯井之中,被救上来之后昏睡了整整三天才苏醒。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祸,五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到浙江台州的括苍山旅游,徐阶一个不小心,从山顶摔了下去。

万丈深渊,真要是一摔到底,那可就连渣也不剩了。

不过好在,徐阶一掉下去,就挂在了山崖上横生出的树枝上,这才侥幸免死。

史书对这两段记载的评价是:众人皆异之。

意思是说这两件事儿在十里八乡都传开了,大家都认为徐阶是个奇人。

徐阶奇不奇,这事儿有待商榷,但他小时候的确是个活泼可爱,招人喜欢的孩子。

(今日括苍山)

徐阶的父亲,是当地县令,既然是当县令,那必然是文化人,眼界是有的,所以徐老爷对儿子的文化工作,也是极为上心的。

六岁时,徐老爷聘请了当地著名的,一位叫做郑氏的秀才,负责徐阶的文化课工作,郑秀才所住的地方,是一个叫做三元宫的学宫。

徐阶的家,那就是县衙,而从县衙到三元宫,必须要经过当地的一处城隍庙,而且必须是从庙门口经过。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奇了怪了,从县衙到三元宫,就这一条路,别无他路,所以无论酷暑寒冬,春去秋来,徐阶总是要路过城隍庙去上课。

约么是在徐阶八九岁时,徐老爷公事繁忙,一日办案回衙,身心俱惫,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之际,可就进入了梦乡。

梦中,徐老爷轻身快步,到了当地城隍庙,恍惚间看见城隍庙中灯火通明,烟熏雾绕,那泥塑的城隍像居然幻化出实体,见到徐老爷,更是离案相迎。

(城隍神)

朋友们,城隍,这是道教体系中守护城池的神灵,权力很大,威仪很高,一般都是人迎城隍,哪儿有城隍迎人的?

这一幕虽然是在梦中,但徐老爷还是吓了个够呛,城隍庙的门口有对联两句,上书“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虽然徐老爷为官廉洁,没干过什么亏心事儿,但还是兀自捏了一把汗。

没想到城隍爷走到近前,却笑吟吟地说:县太爷恭喜,县太爷恭喜,你家公子徐阶,原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来日高中科举,前途不可限量,只是文曲星每次往返,都经由我这庙前,本官每次都要起身示敬,一天两天还受得住,这日子一长,实在劳累,所以烦请县太爷能否为公子另寻一条路来?徐老爷哪儿敢说不,连忙跪拜道:

犬子无礼,不敢不敢。

话罢,冷汗一出,陡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不过第二天,徐老爷立刻修了一条小路,绕过城隍庙,责令徐阶以后换条路走。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坊间流传,但无疑印证了一点,那就是徐阶这位小同志,文化水平是相当不错的,打小就是个科举为官的料子。

(翰林院)

果不其然,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徐阶顺顺利利地考中了探花郎(进士第三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这个地方,说好,不算好,因为翰林院虽然是人才储备基地不假,六部的侍郎,尚书,内阁的大学士和首辅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出来的,但问题是,这里全是人才,各有各的本领,谁也不比谁差到哪儿去,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是没有可能,但一日为翰林,终身为翰林的情况也很多见。

严嵩是进了翰林之后生病告退,而徐阶则是进了翰林之后迎来父丧,只好回乡为父丁忧。

回家守丧的这段期间,徐阶交下了他生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朋友,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聂豹。

聂豹,字文蔚,江西人,明代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王守仁同志的心学。

在和聂豹结交的这段岁月里,徐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心学的熏陶,虽然他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研究过心学,但毫无疑问,心学这一门伟大的哲学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

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虽然个子有点矮,但他巨大的才华却并不甘心蜷缩在他小小的身体里。

(心学)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徐阶回到翰林院的时候,正赶上内阁大学士张璁当权,张璁要搞改革,大臣们也许内心反对,但表面上都不敢反对,只有徐阶敢站出来跟张璁叫嚣,这搞的张璁很没面子。

丢了面子的张璁当然也不会给徐阶面子,所以他很快用自己的势力,把徐阶赶出了翰林院,送到了福建南平深造,具体的工作是当推官。

徐阶的这种行为,是勇敢且莽撞的。

因为当时张璁要搞的改革不过是有关祭祀孔子的礼仪问题,张璁不是大贪官,也不是坏人,也没要对老百姓下手,其实徐阶根本没有必要用赌上前途的方式来对抗他。

看来,徐阶还是太年轻了。

他不明白,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只有活在当下,一切才是真实的。

只不过这个道理,徐阶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明了。

在当下当,然也不会有人和年轻人徐阶去讲道理,因为大家都明白,给年轻人讲道理是一件特别没用的事情,年轻人该走的弯路,就是他注定要走的,一厘米也少不了。

更何况,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万事万物全都知晓的人,所以作者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好好生活,好好感受。

(张璁 画像)

徐阶去的地方,是南平,担任的职务,是推官。

从富丽堂皇的京师紫禁城到荒凉颓败的岭南之地,这落差不是一般的大。

在翰林院,就是在前途附近徘徊,而在这里,就是酝酿在人生的低谷中。

说徐阶一点情绪起伏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以他的智商,他早就有了这种准备,他知道自己一旦在朝堂上对张璁发起攻势,必然会迎来这样的结果。

京师被张璁这样的一言堂擅权,年轻的,正直的,看不惯这样的环境的徐阶待不下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如此,徐阶此时只想干好他的推官。

推官,是古代官名,始置于唐朝,明朝亦有,主要负责狱讼和刑事案件。

在明朝,于顺天府和应天府两处上班的推官,官阶为从六品,而其它地区的推官,官阶只有正七品。

如果心态不好,到了南平当推官那就是疯狂摆烂,正事儿不干,打一天鱼晒三天网,上一天班请三天假。

如果心态好,那就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地在当地度过自己的仕途生涯,权当做提前退休,提前养老了。

官位是一样的官位,就看各位大人们怎么干了。

(推官帽)

不过很显然,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是很适合既年轻又有干劲的徐阶。

孟子曾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人生顺遂,你能实现你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你就要和大家一起沐浴理想,承载希望,而如果你的人生没那么顺,甚至有很多挫折,你也不能放弃理想,而是要一直走在理想之路上。

你的理想,是宝贵的。

有钱没钱,不能让你对你的理想产生迷惑。

身份高低,不能改变你对理想的真诚信念。

境遇好坏,更不能使你的理想破灭,意志屈服。

这,才叫大丈夫。

徐阶严格意义上来讲当然不算是孟子口中的这种大丈夫,因为孔孟先贤们在春秋时代所提出的这些标准,在后世看来,未免太过苛刻了。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完人,那是王守仁。

不过徐阶虽然不是个大丈夫,但却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徐阶 画像)

到了南平之后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虎躯一震,在推官的岗位上十分认真地干了起来。

他在任期间,审理冤案几百起,释放因为冤假错案而被关入大牢的百姓三百余人,本职工作干得十分出色还不算,徐阶还积极创乡社学,捣毁淫祠。

创乡社学,即为大力发展南平一带的文化事业。

捣毁淫祠,即为全面消灭当地一些不受朝廷管制的邪教和非法集会。

徐阶在南平府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连续几个月狠抓治安,捕获为祸乡间的匪盗一百二十余人。

看来,艰难困苦没有让徐阶迷失自己,反而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南平,那里离紫禁城十分遥远,没有稠密的人口,没有雕梁画栋的楼台,更没有严重的光污染,所以在静谧的夜里,徐阶能看到满天的银河,能听到风发出的声音和呼啸。

在一望无尽的黑夜里,在风中,徐阶曾经不止一次地想,其实有可能的话,自己愿意一辈子留在这里当一个小小的推官,这里没有复杂的官场,没有凶险的党争,没有恼人的张璁,却有着如张璁那样的权欲熏心的大官一辈子都享受不到的别样快乐。

只可惜,河山大好,但每一个地方都不是故乡,它都只能让你休息一阵子,你无法永远地落在那里,除非你在那里死去。

而当你程之时,你又会发现,人也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下一章:

大明全明星:徐阶,高拱,严嵩,张居正,这个舞台到底属于谁?

标签: 徐阶

更多文章

  • 徐阶帮助海瑞当上应天巡抚,海瑞却“恩将仇报”,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徐阶

    1569年,徐阶暗中出力,让海瑞当上应天巡抚,但海瑞却“恩将仇报”,将徐阶斗得家破人亡,让徐阶悔不当初。海瑞35岁中举后,连续三次会试都落榜,5年后才去福建南平县学校里当了个老师,8年后才被任用为淳安知县。按说,干个十来年平稳退休,也能拿一份朝廷俸禄养活自己,但是海瑞这时才开始“折腾”。他打击贪赃枉

  • 严嵩与徐阶在历史上的名声为何相差如此之大?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徐阶

    前面的文章已经说到,严嵩与徐阶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明争暗斗,最终以徐阶的全面胜利告终,严嵩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严嵩与徐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名声。严嵩被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其奸臣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反观徐阶,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好名声。客观来说,严嵩和徐阶作为官员来说,都不能算是清官,两个都是贪官,

  • 大明王朝四:严嵩徐阶说,我们不约,吵架让他们来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徐阶

    《大明王朝1566系列》-职场篇5大明王朝四:御前会议吵架也是门学问,说话更是门艺术!上一期说到了御前会议进门的学问,在进门之前就已经让亲疏有别这个词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最后也给会议定下来基调,那就是。第一:别提周云逸。第二:亏空问题差不多得了!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 那么严嵩的真实心思如何?其实他是

  • 自古亲眷最难管!明朝徐阶张居正也难逃魔掌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徐阶

    作为中国人,最讲的就是伦理,具体些说就是“父慈子孝”,父亲和儿子要相亲相爱。在儒家经典中,更是把父子的关系等同于君臣一样的大义。《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父子关系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富强的层面,可见其重要性。孝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确实应该限制在“合法”的

  • 嘉靖评价“徐阶小人,永不叙用”,为何自食其言任用他内阁首辅?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徐阶

    在明嘉靖时期,严嵩和陆炳相互勾结,导致内阁首辅夏言的处境日益危机。终于,因为“河套之议”的持续发酵,嘉靖皇帝彻底不再信任夏言,不仅罢黜了他的首辅之职,还下旨处斩,使其成为第一个被处死的大明首辅。据《明史演义》记载:复套之议,曾铣创之于先,夏言赞之于后,固筹边之胜算也。世宗初从铣议,后入嵩言,杀道济而

  • 大明王朝的功勋首辅徐阶因为教子无方而在晚年蒙羞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徐阶

    在嘉靖帝的庇护下,严嵩担任首辅二十年并长期把持朝政。不过,随着越来越老迈,八十多岁的严嵩已经难以继续胜任首辅的工作,对于嘉靖的很多旨意也难以完全领会。于是,以徐阶为首的一批后进阁臣在内阁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责,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历练,迅速的成长起来。而且,徐阶也在积极效仿前任的首辅们,比如夏言、顾鼎

  • 徐阶才学出众,声誉颇佳,为何却选择依附权臣严嵩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徐阶

    严嵩是明朝中期权臣,他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明史》更是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朝中正义之士,皆对严嵩深恶痛绝,但大家又不敢站出来反对他。一些官职低微,或是摇摆不定的大臣,便选择依附严嵩,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礼部尚书徐阶,是嘉靖二年的探花出身。他曾经跟随王阳明交游于

  • 徐阶的隐忍有多可怕?1件事可见端倪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徐阶

    徐阶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文采出众,年纪轻轻高中进士,少年得志。为官之初,也心怀天下,除暴安良,志存高远。但经历一系列官场打击后,尤其是恩师夏言被严嵩设计陷害后,就开始变得隐忍寡言,唯唯诺诺,不敢出头。尤其是身为次辅大臣,本身也位高权重,但是他对身为首辅的严嵩百依百顺,唯命是从,非但当时天下人瞧不起他,

  • 接替严嵩的徐阶也不是善茬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徐阶

    1522年,徐阶同学参加明朝公务员考试,本来应该得第一名,结果在《申论》的阐述中,观点或许新颖,引起两位阅卷老师的矛盾,最后均了个第三名,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当时,大明的天下,虽然是在嘉靖时期,但由于嘉靖同志忙,忙着炼丹,忙着修道,忙着祈天,忙着敬地。所以说,明朝的事儿,基本上是由内阁大学士张璁

  • 周钧韬 |​ 徐阶的谢世,为“万历说”敲响了丧钟(上)

    历史人物编辑:金学界公众号标签:徐阶

    第一节 “万历说”的十二条主要论据统统不能成立《金瓶梅》成书年代“万历说”由郑振铎、吴晗先生提出,赵景深、魏子云等大家力倡,几十年来信奉者甚多,已成定论,影响可谓大矣。1987年笔者提出了《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说”,其上限不过嘉靖四十年,下限不过万历十一年。“隆庆说”提出,实际上已彻底.否定了“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