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有文武之分,两者皆有状元。
严格来说,殿试第一名才可以称作“状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文科殿试早已有之,而武科殿试迟至明末才称为定制。
《明史•选举志》载:
“崇祯四年,武会试榜发,论者大哗。帝命中允方逢年、倪元璐再试,取翁英等百二十人。逢年、元璐以时方需才,奏请殿试传胪,悉如文例。乃赐王来聘等及第、出身有差。武举殿试自此始也。”
也就是说,在崇祯四年之前,武科只有会试而无殿试。虽然民间在习惯上也把武科会试第一名统称为“武状元”,但官方档案中承认的“武状元”则是从崇祯四年才开始有的。
这个具有标志性的时间点,在后来也被很多考据学家所留意。清代的赵翼也曾在《陔余丛考》中说:
“崇祯四年,因武会试中式之王来聘、徐彦琦俱能运百斤大刀,及榜发,二人不与选,乃下考官狱,特命词臣倪元璐等覆阅,取百人,视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以前三十卷进呈,钦定一甲三人,来聘居首,即授副总兵。武榜有状元自此始。”
按照史料的记载,崇祯四年的首次武科殿试当中,金榜题名成为武状元的人,叫做“王来聘”。
不得不说,起个好名字,对于一生还是有积极影响的。“王来聘”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君王前来礼聘”。而崇祯皇帝也真的钦点他为“武状元”。
(配图均为登州/蓬莱风光)
王来聘在《明史》中有传,根据记载,他虽然是京师人(顺天府),但却跟胶东半岛也有渊源,只不过这种渊源带有“悲情”的色彩。
原来,崇祯六年初,王来聘跟随官军平定孔有德叛乱时,在登州战死。此时,距离他考中武状元,也就过了两年的时间。
明朝在大部分时期,都采取“以文御武”的政策,文臣地位高,武将地位低。但到了崇祯时期,因为内忧外患的加剧,朝廷不得不对武将加恩笼络,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左良玉和江北四镇等武将跋扈的现象。当然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开设武科殿试,虽然有偶然因素,但崇祯皇帝也就此展示出重视武将的姿态。考中武状元之后,王来聘马上就被授予了“副总兵”的职位,踏入了高级武将的行列。作为享受到政策红利的第一人,王来聘自然对崇祯皇帝感恩戴德。《明史》载:
“来聘既拜命,泫然流涕曰:‘上重武若此,欲吾侪效命疆场尔,不捐躯杀贼,何以报上恩!’”
风云际会,很快王来聘就迎来了报效君王的机会。明崇祯四年底,孔有德在吴桥发动兵变,次年初攻陷登州、围困莱州,登莱之乱爆发。
崇祯五年,明廷在战、抚之间反复犹豫之后,终于下定决心以武力平叛,从多地调集人马前往登莱,王来聘也在平叛大军的行列中。
沙河之战、北马之战过后,孔有德叛军退守至登州城。明军将叛军团团围住,但长期无法攻入城中。
到了崇祯六年二月,明军以火药轰城,将城墙炸开。在缺口处,双方展开激烈争夺。王来聘本身就有武艺(可以挥动百斤大刀),有感念崇祯皇帝的赏识,于是身先士卒,率先冲上城头。然而在乱军丛中,他不幸负重伤,不治而死。
王来聘在登州殉国之事,《登州府志》未见提及(当时参加登州收复战的明军将领实在太多),不过《明史》中有记载,称:“来聘复先登,中伤而死。天子惜之,赠荫有加。”
就入仕时间和官职来说,王来聘本不算出彩。但他一方面是明朝官方承认的首位“武状元”,具有里程碑意义;另一方面因公殉职,有正面带动作用。因此崇祯皇帝赐予其赠荫,《明史》为之立传,清朝乾隆朝时也为他追加了“忠愍”的谥号,可谓“青史留名”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