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顶住压力,帮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

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顶住压力,帮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晚星文史斋 访问量:700 更新时间:2024/1/13 0:12:54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嫡长子,但他在父亲心中地位不高,朱棣更看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崇尚武力,他不喜欢太过仁慈的朱高炽,反而骁勇善战的朱高煦,像足了他年轻时的样子。

加上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朱棣认为他实在没有君主气质,所以很不待见他。因此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犹豫立谁为太子。好在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才让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炽倒是当上了太子,可朱高煦这边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明明比大哥强,却还是让对方抢了太子之位,于是他和老三朱高燧联合起来,几次三番陷害朱高炽。还好有一个人,面对朱棣三次质问,始终力保朱高炽,才帮助他一次次躲过危机。

第一次

朱棣习惯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尽管他当了皇帝,也一刻都闲不下来,仍然常年北征。永乐六年,朱棣北巡,他让杨士奇、蹇义、黄淮一同留在南京,辅佐太子监国。

永乐九年朱棣回京,想看看太子监国的能力,于是派人查太子处理过的奏折。结果却发现,朱高炽没有经过朱棣的同意,就擅自更改了许多严苛的法令,这让朱棣很不高兴。朱高煦便趁机火上浇油,使朱棣大发雷霆。

之后,朱棣召来杨士奇等人,询问太子监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回答不好,不仅是太子,就连自己都可能会被处置,所以杨士奇的压力很大,那些帮助太子辅政的大臣,也都在看着他。

最后,杨士奇的回答是:

“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就是说太子私自更改法令,的确是做错了,但是他知错能改,今后一定能让朱棣满意。朱棣听后果然大悦,便没有追究此事了。

第二次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仍然命杨士奇辅佐太子监国。之后朱棣北征回京,按规矩,朱高炽是必须去迎接的,可是不知为何,他却迟到了。朱高煦这次又抓住机会,便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导致朱棣大怒。

这一次朱棣很生气,毕竟连迎接自己这种事,太子都会迟到,明显就是太子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朱棣将朱高炽身边很多大臣都处置了,其中包括杨荣杨溥、蹇义、黄淮等人。

接着朱棣召来杨士奇,问他太子是否有二心。这时候杨士奇回答不好的话,他的下场也会和杨荣等人一样。而这次他的回答是:

“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就是说太子仍然很孝顺,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大臣们准备工作做得不好。朱棣听后情绪稍微得到缓解,然而还是有人继续弹劾杨士奇。朱棣没有办法,只能将杨士奇下狱,不过后来放了。

第三次

其实要想帮助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光是一次次帮他说话还不行,最主要是替他清除障碍。而朱高炽最大的障碍,就是具有野心的弟弟朱高煦。要让朱高炽没有后顾之忧,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朱高煦赶出京城,让他去就藩。

之前朱棣几次下令让朱高煦就藩,可是他都不肯去,朱棣也没有强迫他。永乐十三年,朱高煦仍然坚持不肯就藩,这让朱棣产生疑心。此时正好京城有传言,说朱高煦有谋反之心,于是朱棣再次质问杨士奇。

这一次照样不好回答,因为杨士奇是妥妥的太子党,如果他直言朱高煦有野心,那就有诬陷的嫌疑,不仅自己有危险,还可能牵连太子。如果说朱高煦没有野心,那就等于帮了他,也等于为太子留下隐患。

在质问杨士奇之前,朱棣先问了蹇义,结果蹇义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随后他便问杨士奇,杨士奇是这样回答的:

“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这句话回答得很聪明,既说了自己不知道朱高煦有没有野心,先把自己和太子撇清,证明传言不是他们主导的。又暗示朱高煦不肯就藩的确不寻常,言下之意就是他确有野心,就看朱棣怎么看了。

这就把问题抛给了朱棣,如果朱棣不追究朱高煦,就表示他看不出儿子有野心,称不上贤明。所以这便坐实朱高煦真的有谋反之心,最后朱棣就下令,强迫朱高煦就藩乐安,并削去他两个护卫营。

前前后后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都顶住压力,最后顺利将朱高煦赶出京城,帮助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也难怪朱高炽即位后,会重用杨士奇,就连后来的朱瞻基朱祁镇,都十分敬重杨士奇。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杨士奇

更多文章

  • 伴君如伴虎!看看“三杨”中的杨士奇如何应对明成祖朱棣的难题?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杨士奇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为人臣子一句话不高兴很可能惹怒皇帝。天子之怒,轻则被罢官重则满门抄斩。比如嘉靖朝时,忠臣兼直臣杨继盛弹劾奸贼严嵩,弹劾这事这在明朝很正常,一般皇帝不会杀这些言官,最多训斥几句。可偏偏杨继盛奏折结尾中有一句:“…陛下若不相信臣以上所述,可召皇子裕王或景王询问。”这句话表面看

  • 思任发在麓川叛乱,王振和杨士奇谁的责任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杨士奇

    麓川之役是明英宗即位初期明朝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消耗兵力和资源巨大,对明朝社会的破坏和衰弱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对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评价,不同的历史时期则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是王振为了与文官集团争权,故意扩大的战争的规模,使明朝国力在战争中极具内耗。也有人认为杨士奇等文官集团反对出兵平

  • 王振威胁“三杨”退休,杨士奇严词拒绝,只有杨荣做法最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杨士奇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时候只有九岁。不过当时既有太皇太后张氏,又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明朝也算是一片繁荣景象。不过随着明英宗成长,宦官王振渐渐将手伸向朝堂。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可以称得上是“最强内阁”了。他们历经四朝,为明朝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协助一代代皇帝,使

  •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放弃安南?朱棣设立交趾对不对?杨士奇做得对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杨士奇

    导语: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依附于中原朝廷。虽然安南地区的政权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始终没有脱离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早在秦朝的时候,安南就已经被开辟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人口繁衍逐渐增多,所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从这儿开始,安南就

  • 临终之时,张太后问道: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杨士奇回答:有这3件

    历史人物编辑:金娃趣谈标签:杨士奇

    1442年,张太后病重,她却仍然挂念着朝政大事,于是紧急召见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溥。杨士奇和杨溥到了之后,虚弱的张太后派服侍的宦官出去问道:“现在朝廷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此时,杨士奇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却仍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他当即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建文帝的。杨士奇提出,虽然建文帝已经亡故

  • 抗清名将陈永华: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被郑成功称为卧龙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陈永华

    看过周星驰版本的鹿鼎记的朋友,一定会为刘松仁饰演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不凡的风度所折服,其实陈静楠这个人物并非金庸先生杜撰的而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被郑成功称为当世卧龙的陈永华。陈永华的父亲陈鼎是一个硬骨头,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展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当大明帝国的大厦将倾时,他没有随波逐流,向敌人投降而是抵抗到

  • 在“嘉定三屠”之后,汉族罪人李成栋为何还决心重新反清?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李成栋

    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来说,清朝一直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时候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按理说本来应该创建一个如汉唐一般灿烂的王朝,但最终由于思想控制、民族政策、自我封闭等原因,使得清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落后的一个帝国,最终迎来了覆灭的结局。在众多的历史爱好者看来,清朝最为“招黑”的,除

  • 一言难尽的刽子手——李成栋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李成栋

    明末清初有三个爷们拍案而起跟“红颜”有关,最有名的就是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二个是王得仁因董御史强索宠爱歌妓而反出满清,第三个就是李成栋。李成栋卖主求荣的时候是一心一意的。战功赫赫,而一旦反复,投靠南明,却是孤忠可鉴,死而后已,但最终结局却让人扼呃嗟叹,只能说李成栋是个真正是个堂堂正正的爷们儿。

  • 河南老人杜松叶:67岁“破格”考上北影,退休后曾跑了5年龙套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杜松

    人们都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梦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词语。我们向往梦想,但往往很多时候只能屈服于现实。年轻人中有多少人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寻找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往往只敢用现实的依托作为借口,然后在影视剧里追求剧中人追求梦想的那种同样的快感,然后默默舔舐自己的伤口,告诉自己没关系

  • 四月杜松(03.21-04.19)桃花运

    历史人物编辑:房产开发商大刘标签:杜松

    【卟啉芋】请同时参考太阳星座和上升星座[月亮]卡片、消字和“卡面解析”,为了方便粉丝们深入理解,Ruby♦️后的蓝色字体就是本次解析的内容。使用数组:白羊座四月桃花运:①四月桃花运:逆币追随者②命题:世界是对的③可能结果:硬币骑士是真的“硬币”:土元素象征物质、现实、资源等;“追随者”:代表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