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士奇身兼三职,仁宗又给他三份工资,为何他非要辞去一份呢?

杨士奇身兼三职,仁宗又给他三份工资,为何他非要辞去一份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雨说史 访问量:2186 更新时间:2024/1/8 10:30:50

古代的朝廷重臣,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本来也这无可厚非能者多劳吗。可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问题,既然是身兼多职,那俸禄是不是也有几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而言,朝廷都会根据官员的最高爵位或是最高品级给予应有的待遇,只拿一份工资。

但特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像明仁宗时期,大臣拿几份工资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几位死心塌地跟随仁宗的元老重臣。不过,大臣拿着几份工资心里并不踏实,纷纷请辞。此后从宣宗朝起,逐渐形成定制,不管身兼多少职务,只拿一份工资。

仁宗朱高炽当了很多年的太子,同时也受了父皇朱棣很多年的气。幸亏他的周围有杨荣杨士奇夏原吉、杨傅等人为他周旋,这才有惊无险地登上了皇位。因此,仁宗即位后,便不断提升他们的职务和地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还是杨士奇。

杨士奇出身贫寒,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做过私塾教师,熟悉下层社会的动态和民间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他受用无穷,尤其是在辅佐太子朱高炽期间,有效地平衡了朱棣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所以,仁宗即位后,杨士奇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朝的辅佐集团,并且名列前茅。

仁宗即位不久,便授予杨士奇华盖殿大学士,还让他兼兵部尚书,加上此前已晋升为少傅,身兼三职。同时,仁宗还打破常规,让杨士奇拿三份工资。杨士奇为此上疏,说自己担任少傅和大学士已经是天大的恩遇了,无论如何也要辞去兵部尚书一职。

同时期,身兼多职、拿几份工资的还不仅仅是杨士奇一人,还有杨荣、夏原吉、黄淮、金幼孜等人,这也是明代唯一一个大臣拿多份工资的时代。仁宗对杨士奇提出的辞去尚书一事颇为不满,厉声喝道:“黄淮他们都接受了三个职务,你却只接受两个职务,外界会如何议论我这个皇帝呢?那不是待你不公吗?”

杨士奇看皇上动了怒,赶紧跪下请罪,说自己兵部尚书一职不辞了,但求皇上开恩,无论如何也要辞去这个岗位的工资。仁宗看杨士奇服了软,也就安慰他说:“你辅佐为二十余年,从不懈怠,所以才加恩给你三份工资的,你为何要推辞呢?”

杨士奇身上的三个职务,少傅是虚衔,大学士的品级也不高,兵部尚书是最有实权且工资最高的。之所以要辞去这份工资,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资历不够,怕引起朝臣的嫉妒而引来非议。在杨士奇的坚持下,仁宗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表扬他不贪之举。此后,夏原吉、黄淮等人也相继提出要辞去一份工资,仁宗全部照准。

杨士奇为何要辞去兵部尚书的工资,而不是顺着仁宗的意图,多拿钱呢?一来是杨士奇觉悟高,但显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杨士奇出身社会底层,如今成了朝廷的重臣,受到皇帝的器重和信任,有了这样的地位和荣誉,已经让他十分满足,多一份工资,少一份工资,意义都不大。

第二杨士奇头脑清醒,意识到必须要考虑其他同僚的感受。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都是为大明朝效力,为何如此厚此薄彼。更何况,杨士奇在仁宗朝的资历和地位并不算太高。因为永乐时期杨士奇不过还是翰林院的中级官员,兼任太子詹事府的辅佐官员,品级才五品。

而同时期的夏原吉、蹇义、吕震这些人都是各部尚书,正二品的高官,杨荣、金幼孜等人则是朱棣非常信任和器重的心腹大臣,地位也大大超过杨士奇。如今他是靠着与仁宗的特殊关系才一跃而超过他人的。就凭这一点,许多同僚已经有所不满了,如果不辞去兵部尚书这一份工资,恐怕要成为众矢之的。

第三是杨士奇也需要考虑到仁宗的看法,尽管皇上给官给钱,但谁又知道这是出自真心还是试探呢?况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万一哪一天自己犯了错,会不会让皇上心生反感呢?这些问题都是杨士奇不得不考虑的,所以才采取了以退为进,自我保护的办法。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杨士奇辞去这份工资的目的,是想在仁宗和同僚们面前表明,大家对他的期望不要太高,要留有余地。不得不说,杨士奇在历经官场的风风雨雨后,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不会让自己处于被动局面的。

标签: 杨士奇

更多文章

  • 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顶住压力,帮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杨士奇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嫡长子,但他在父亲心中地位不高,朱棣更看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崇尚武力,他不喜欢太过仁慈的朱高炽,反而骁勇善战的朱高煦,像足了他年轻时的样子。加上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朱棣认为他实在没有君主气质,所以很不待见他。因此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犹豫立谁为太子。好在解缙的一句“好圣孙

  • 伴君如伴虎!看看“三杨”中的杨士奇如何应对明成祖朱棣的难题?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杨士奇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为人臣子一句话不高兴很可能惹怒皇帝。天子之怒,轻则被罢官重则满门抄斩。比如嘉靖朝时,忠臣兼直臣杨继盛弹劾奸贼严嵩,弹劾这事这在明朝很正常,一般皇帝不会杀这些言官,最多训斥几句。可偏偏杨继盛奏折结尾中有一句:“…陛下若不相信臣以上所述,可召皇子裕王或景王询问。”这句话表面看

  • 思任发在麓川叛乱,王振和杨士奇谁的责任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杨士奇

    麓川之役是明英宗即位初期明朝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消耗兵力和资源巨大,对明朝社会的破坏和衰弱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对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评价,不同的历史时期则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是王振为了与文官集团争权,故意扩大的战争的规模,使明朝国力在战争中极具内耗。也有人认为杨士奇等文官集团反对出兵平

  • 王振威胁“三杨”退休,杨士奇严词拒绝,只有杨荣做法最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杨士奇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时候只有九岁。不过当时既有太皇太后张氏,又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明朝也算是一片繁荣景象。不过随着明英宗成长,宦官王振渐渐将手伸向朝堂。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可以称得上是“最强内阁”了。他们历经四朝,为明朝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协助一代代皇帝,使

  •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放弃安南?朱棣设立交趾对不对?杨士奇做得对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杨士奇

    导语: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依附于中原朝廷。虽然安南地区的政权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始终没有脱离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早在秦朝的时候,安南就已经被开辟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人口繁衍逐渐增多,所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从这儿开始,安南就

  • 临终之时,张太后问道: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杨士奇回答:有这3件

    历史人物编辑:金娃趣谈标签:杨士奇

    1442年,张太后病重,她却仍然挂念着朝政大事,于是紧急召见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溥。杨士奇和杨溥到了之后,虚弱的张太后派服侍的宦官出去问道:“现在朝廷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此时,杨士奇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却仍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他当即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建文帝的。杨士奇提出,虽然建文帝已经亡故

  • 抗清名将陈永华: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被郑成功称为卧龙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陈永华

    看过周星驰版本的鹿鼎记的朋友,一定会为刘松仁饰演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不凡的风度所折服,其实陈静楠这个人物并非金庸先生杜撰的而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被郑成功称为当世卧龙的陈永华。陈永华的父亲陈鼎是一个硬骨头,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展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当大明帝国的大厦将倾时,他没有随波逐流,向敌人投降而是抵抗到

  • 在“嘉定三屠”之后,汉族罪人李成栋为何还决心重新反清?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李成栋

    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来说,清朝一直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时候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按理说本来应该创建一个如汉唐一般灿烂的王朝,但最终由于思想控制、民族政策、自我封闭等原因,使得清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落后的一个帝国,最终迎来了覆灭的结局。在众多的历史爱好者看来,清朝最为“招黑”的,除

  • 一言难尽的刽子手——李成栋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李成栋

    明末清初有三个爷们拍案而起跟“红颜”有关,最有名的就是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二个是王得仁因董御史强索宠爱歌妓而反出满清,第三个就是李成栋。李成栋卖主求荣的时候是一心一意的。战功赫赫,而一旦反复,投靠南明,却是孤忠可鉴,死而后已,但最终结局却让人扼呃嗟叹,只能说李成栋是个真正是个堂堂正正的爷们儿。

  • 河南老人杜松叶:67岁“破格”考上北影,退休后曾跑了5年龙套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杜松

    人们都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梦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词语。我们向往梦想,但往往很多时候只能屈服于现实。年轻人中有多少人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寻找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往往只敢用现实的依托作为借口,然后在影视剧里追求剧中人追求梦想的那种同样的快感,然后默默舔舐自己的伤口,告诉自己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