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拱当上大学士后为何要将家搬到皇宫附近还被御史弹劾了?

高拱当上大学士后为何要将家搬到皇宫附近还被御史弹劾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韩韩说娱乐 访问量:2716 更新时间:2024/2/27 23:24:34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朱元璋所设的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供他咨询决策,参预机务,后来这一机构被称为内阁,这些为皇帝服务的官员被称为内阁大学士。

内阁在创设之初,定位为一个供皇帝咨询决策的机构,入选的臣子大多是翰林院的编修、检讨、修撰之类的官员,品级不高,却学识渊博。由于内阁不像六部大理寺考察院等常设机构有专门的属官和职能,加上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私人秘书的性质,于是便让大学士们在紫禁城东部的文渊阁办公。

这些入阁的大学士又根据资历、声望被授予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头衔,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以中极殿大学士为最尊贵。

但到了嘉靖年间,大学士们办公的主要地点发生了变化,原因在于嘉靖皇帝沉迷修道,几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炼丹修道上面,上朝是没有时间的,但朝中大事的决策权依然在他手中。于是为了迎合嘉靖皇帝,内阁不得不将办公地点从文渊阁搬到了西苑值庐,以便随时处理政务。

今天便和大家分享下内阁到西苑办公的一些事情。

首先,这值庐的办公环境并不好,一是房间面积比较小,二是东西向布局,既不通风,整天被太阳晒。

刚开始的时候,内阁成员只有一两个,还不觉得狭窄,但到后面,郭勋、崔元(勋贵,但受嘉靖信任)、陆炳、朱希孝(锦衣卫头子)、李春芳、董份等人都到值庐当值,房间一下就拥挤了。不过能够到值庐当值说明深得皇帝信任,诸位大臣也不以为苦。

刚才说到的那些大臣,大多也就50、60岁,在官场来说尚属年轻,身体好,扛得住,可是严嵩这位“老人家”就受不住了。于是在嘉靖的特批之下,特意又建了一个朝南的房子专门供他居住,直到严嵩被嘉靖驱逐。而这间朝南向的屋子后来成了首辅们的专用办公室,徐阶高拱都在此长住过。

其次,值庐虽然设立了,但是文渊阁那里还是需要有人值班处理其他一些事务。正所谓离心脏近得到血液供给就多,离皇帝近多露露脸更容易得到皇帝的宠幸,因此大家伙都不愿意到内阁值班,一窝蜂儿跑到值庐值班。

有一次嘉靖皇帝到西苑视察,发现所有内阁大学士都在这里,心里不禁犯了嘀咕:“爱岗敬业,向我靠拢是好事,可是内阁万一要是有事儿,没一个人管也不行啊。”于是便下命令,要求每天必须有一个人到内阁值班。

徐阶虽然心有抱负,可面对嘉靖这个喜怒无常、又好猜忌的皇帝,在完全掌权以前,也不得不装孙子以取得嘉靖皇帝的信任。拿到值庐值班来说,严嵩晚年由于身体不好,经常拿奏章回家批阅,可徐拱从不这样干。

“每遇上命到阁理事,或赐沐至家,辄云:在外反不乐,且恋念圣躬起居,不忍暂舍而出”,每次接到嘉靖命令到文渊阁处理政务或者是放假,经常就对身边人说,在值庐外办事总觉得不开心,而且惦记着嘉靖的起居,一刻都舍不得离开。嘉靖听说以后,对徐拱是更加的宠信。

最后再来说下高拱和值庐的趣事。要说高拱这人,才学能力是没得说的,一入官场便紧紧抱住了裕王的大腿,凭着太子师傅的身份,仕途一帆风顺,到嘉靖晚年便在徐阶的举荐下进入了内阁,但在为人处事上,高拱确实有一些瑕疵。

比如说高拱这人有点爱贪小便宜。“时上已抱疾渐深,不复日修斋醮,高因得暇以遂其私,且度上必不能起,稍徙庐中器物出外”,当时嘉靖皇帝身体已是油尽灯枯,不能每日视事,高拱于是寻思着嘉靖皇帝是不能再管事了,于是就偷偷将值庐中的一些物品带回家。

又比如高拱在当上大学士以后,便把家搬到了值庐附近的西安门外,大家不要以为高拱把家搬得离皇宫这么近,是为了能够节省上班的时间或者向皇帝表忠心。

其实不然,据《万历野获编》,“时高无子,乃移家于西安门外,昼日出御女,抵暮始返直舍”,是因为高拱当时还没有儿子,把家搬到离值庐近的地方,他可以在白天上班时间里溜号回家造娃,等到要下班时再来值庐这里打个卡。

因为爱贪小便宜和上班溜号,高拱被与他有仇怨的御史胡应嘉狠狠上疏弹劾了一把,“拱辅政初,即以直庐为隘,移家西安门外,夤夜潜归。陛下近稍违和,拱即私运直庐器物于外。臣不知拱何心”。

前面已经说了,高拱是裕王的班底,太子的亲信,嘉靖本来疑心就重,高拱趁着他病重的时候偷值庐的东西、上班溜号不是明显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心上,别有用心吗?嘉靖接到奏章后,果然大怒,责令高拱解释此事。

要是按照嘉靖往常的性格,高拱不死也得扒层皮。然而幸运的是,嘉靖皇帝不久后便病逝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高拱因此逃过一劫。

嘉靖死后,隆庆、万历又开始上朝理政,值庐的地位便开始下降,文渊阁又成为了朝廷处理政事的核心所在。到张居正出任首辅时,他一人大权独揽,不是相而胜似相,政令都出自文渊阁,紫禁城里这个不起眼的房子又成为震动天下之所在。

标签: 高拱

更多文章

  • 明朝内阁神仙打架:首辅高拱提拔张居正的人,差点要了张居正的命

    历史人物编辑:张桃子标签:高拱

    在古代,伴君如伴虎,是人尽皆知的名言。也正是如此,能坐到皇帝身边的大臣,几乎个个都是人精,比如明朝中期的内阁首辅高拱。高拱祖籍山西,家族世代为官,因此家教很严格。高拱五岁就能对对子、背诵千言古文,到了正式上学的年纪,便为了科举中第而日夜攻读四书五经,直到三十岁才考中进士,然后从翰林编修,一步一步爬到

  • 狡猾的张居正如何被严嵩,徐阶,高拱三大派系认定为“老实人”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高拱

    在职场中,我们免不了要站队,面对一把手和二把手白热化斗争,选择不好会导致自己粉身碎骨但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几千年来前赴后继,死去人不在少数,即使是现在仍旧有不少人心存疑惑。今天我们来看一个职场典范,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让两派人马都喜欢的。张居正年少成名,16岁考中进士,被誉为是神童,当然这个人和

  • 大明王朝:“严党”没扳倒,高拱大骂徐阶,两人的矛盾就此埋下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小白标签:高拱

    趁着中元节,嘉靖皇帝召见严嵩和徐阶,将轰动一时的“浙江贪墨案”轻轻处理——严肃处理前任“浙江巡抚”郑泌昌、前任“浙江布政使兼按察使”何茂才,至于牵扯其中的“严党”只字未提,就连罪行坐实的严世蕃也予以任何处理。一句话,“清流党”试图一举扳倒“严党”的计划,落空了。此时,高拱、张居正正在裕王府焦急的等待

  • 面对反对者的诸多阻挠,高拱是如何轻松解决封贡互市问题的?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高拱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虽说元朝作为一个统一王朝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蒙古势力依然存在,大明王朝北方边境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安宁,双方一直都是摩擦不断。到了隆庆年间,蒙古势力鞑靼经常进犯明朝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时任内阁首辅高拱决定解决这个问题。那高拱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

  • 李太后和张居正到底什么关系?她为张居正罢免高拱,从不管张居正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高拱

    李太后是万历的生母,隆庆皇帝只做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这个时候他年仅十岁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登上了皇位。皇帝年幼,只能由皇太后来维持政治上的平衡,而这个时候,一向权倾朝野的高拱,却因为一句话的失误,被李太后给罢免了。要知道他可是内阁首辅,如此重要的大官,说罢免就罢免,这李太后未免太厉害了吧?那么她为什

  • 为他人做嫁衣,为何掌权多年的高拱,会输给张居正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兄弟标签:高拱

    在嘉靖皇帝去世之后,明朝也进入到新的时代中,之前作为严嵩的替代者,徐阶也得到了首辅的位置。不过他还没坐多久,很快就遇到了大的麻烦,原本他和高拱等人一样,都是辅佐隆庆皇帝,可随着权位的争夺战越来越激烈,他与高拱等人也开始了权力争斗,高拱取得了胜利,取代徐阶成为首辅。可他没有想到,自己忙活了这么长时间,

  • 内阁大学士高拱,解决蒙古和大明矛盾,建万世不朽之功勋

    历史人物编辑:邹宁标签:高拱

    明帝国和蒙古的矛盾源远流长,一直打到明朝中期。嘉靖和隆庆时期,大明最危险的敌人变成了俺答汗,他率领土默特部族是鞑靼部族之一。因其实力雄厚成为了鞑靼首领,俺答就是嘉靖时期发动的庚戌之乱,堂堂大明帝国,却让蒙古人在京城附近烧杀抢掠,明军却眼睁睁看着,这是大明帝国的耻辱。嘉靖四十五年,高拱加入内阁,隆庆五

  • 同是内阁辅臣,高拱和徐阶有着怎样的仇怨?非要对徐阶赶尽杀绝?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高拱

    明嘉靖、隆庆两朝,朝堂争斗最为激烈。在两朝过度的六年时间里,先是徐阶扳倒了权臣严嵩,随后高拱又搬倒了徐阶。此后高拱再度击败李春芳,如愿登上首辅之位。看似春风得意,然而风水轮流转,首辅高拱随后竟然又被张居正赶下台。客观而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四人正都是能臣,惺惺相惜确实存在,但高拱与徐阶之间却存在

  • 高拱用人不拘一格,明知殷正茂贪财,仍重用他带兵平叛

    历史人物编辑:王王美食屋标签:高拱

    高拱用人不拘一格,明知殷正茂贪财,仍重用他带兵平叛明朝官员官俸少,只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不足以养家糊口。为了生存,大多数官员手脚不干净,变着花样捞灰色收入。虽然大家都这样,但并不是绝对不看官德。对于廉洁的官员大家从内心深处还是很尊敬的,而一旦被认为贪污腐化,其前途就要受影响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化

  • 在豪横中崛起又在豪横中灭亡的大明内阁首辅高拱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高拱

    嘉靖皇帝因为嗑药太多而“得道升仙”了,之后由太子朱载登基称帝,史称明穆宗。虽然生于皇家,但这位穆宗皇帝的童年并不幸福,因其生母杜康妃失宠而从不招老爹嘉靖帝的待见,活得窝窝囊囊,心惊胆寒。等好不容易混了个太子位,结果嘉靖帝又开始信奉道士之言而坚持“二龙不相见”,多少年都不见这个亲生儿子。在师傅高拱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