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祖大寿良好的家教和其军阀性质决定其虽抗清但不会全力以赴

祖大寿良好的家教和其军阀性质决定其虽抗清但不会全力以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芳芳电影 访问量:3454 更新时间:2024/1/17 19:03:53

祖大寿是明末辽军中的一位资深老将。在明清争夺辽西的战争中,他和其集团的向背至关重要,明廷视祖大寿军为重要的抗清生力军以及京师屏障,所谓“祖大寿一兵,实为天下雄锐,其动定便关轻重”。正因为这样,他也是清军极力争取的对象,在与清军多次血战之后,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率部投降清朝。而其与众多降清将领相比,最特异之处就在于他是两次投降清朝,确实并不多见。此前一次降清是崇祯四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而祖大寿杀其副将何可纲之事就发生这次战役中。

先来说说大凌河战役的梗概,以了解祖大寿的处境。崇祯四年(1631年),明廷督师、太傅孙承宗为了扭转辽东局势,恢复旧疆,建议对之前废弃的大凌河重新修筑,并让祖大寿军镇守此地,以此达到挤压后金战略空间的目的,这项措施得到了当时的兵部尚书梁廷栋的支持并得以实施。但是,随着梁廷栋被罢免,廷议腾起,包括新任兵部尚书熊明遇在内的大臣以“大凌荒远不当城”为由,建议撤守大凌河城,撤离了筑城班军14000人以及保护工地的石砫土司兵10000人,而当时负责筑城的邱禾嘉不同意,祖大寿也因为大凌河城工即将完成,不想放弃,于是独率其军继续守在大凌河城,此时城内军队、商民共计30000余人,其中祖大寿所率的关宁军为14000人,但是城中粮草只有10000石,城工也只是完成大半,单从物资储备来看,大凌河城根本就不具备长期坚守的条件。

而对于清廷一方来说,根本就不能容忍明军在眼皮子底下开疆拓土,于是率领八旗军和外藩蒙古兵约六七万人前来拔除大凌河城(《清实录》未记载具体出兵人数,只云德格类、岳托出兵2万人,据朝鲜人观察约在六七万上下,加上皇太极所率兵力和外藩蒙古兵,数字大约如此)。此次进攻大凌河城皇太极决定采用重兵围困,掘壕长守的方式迫使大凌河的城中的守军不战而降。

可以想到,此时的情况对祖大寿可谓是相当不利,如果城内本就短缺的粮食一旦消耗完毕,不用清军攻打,城内官兵也就会自行死于饥饿之中。突围也不现实,清军围困得像铁桶一般,祖大寿数次突围均被击退。所以,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明廷派援兵解围,然而,明军前后四次的解围心动均告失败,尤其最后一次救援,明军4万主力几乎被后金歼灭,至此明军再无能力救援大凌河城。突围不行,救援指望不上,只能坐困城中,而城中粮食短缺,“大凌城中粮绝杀马而食”,据史书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凌河城中的惨状令人目不忍视,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又执军士之羸弱者,杀而食之,旦夕不能支。”

而清军从城中逃人中打听到祖大寿一军饥饿交困的事实,抓紧对祖大寿进行诱降活动,被祖大寿数次拒绝。可以想到在这段时间祖大寿心里其实非常地挣扎,面对部下的凄惨处境,他的内心肯定是非常难受的,心理压力过大,总有其临界值,所以开城降清确实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祖大寿干了一件对不起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歉疚之事,就是将反对投降的何可刚杀死:“独副将何可刚不从,大寿执之,令二人掖出城外,于我诸将前杀之,可刚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城内饥人,争取其肉。”

从事后来看,祖大寿这次是伪降无疑,其杀何可刚的目的可能有二:第一、为了保全自己的部下只有开城投降一途,而何可刚竭力反对,投降一事就不能顺利进行。第二、祖大寿本人不想真降,且不说他本人当时可能对清廷各种不服,毕竟他的妻儿老人也在锦州城,如果贸然投降,也有可能全家被杀,而杀死何可刚就等于是向皇太极交了投名状,让皇太极对他的假投降放下戒心。我感觉以上就是他杀何可刚的具体动机。

至于对祖大寿降清之事怎么看?就要重点分析祖大寿其人,他的身上有两种属性:

第一、积极的一面,祖大寿确实是一个有忠义思想的明朝武将。他的祖上据《明季北略》记载乃是滁州籍贯,这就意味着他的家族可能随明太祖北伐,最后在辽东扎根,是个老资格的世代武将家庭出身,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正统观和封建气节观念的影响,这从其母亲和妻子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崇祯二年(1629年),祖大寿因袁崇焕被杀一事,率军哗变,遭到了母亲的痛斥,“大寿母忠智明大义,怒骂大寿曰:‘朝廷有急,汝今不顾门户宗族耶。老妇不能为汝系狱,没作宫婢。’”其妻子“亦以大义责其夫”。

从其母亲的为人说明祖大寿的家庭教育并不差,潜意识里还是有些忠君爱国的观念,这也是他能抗清的原因之一,史书上也承认他于抗清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孙承宗评价遵永之役,言祖大寿恢复遵永四城功不可没:“惟东将负直前之气,肉薄先登,乃东兵决必死之途,鱼贯而上。”而其后守卫锦州也是到了“城内粮尽,饥民相食”的地步才投降,恨得清朝的宗室们喊杀之声一片,如果不是皇太极出面庇护,只恐怕早就被砍成肉泥了,“尔之背我,一则为尔主,一则为尔妻子宗族耳,然得汝尔不加诛之意,朕怀之久矣”。

第二、消极的一面,祖大寿不仅是明将,他也是还有军阀性质的辽东武将集团的绝对核心,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国”与“家”的地位置于相同地位上,他本人也说过“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所以当以祖家军为核心的辽东武将集团要受到灭顶之灾的时候,他难免就会选择妥协投降,而不会像卢象升、金国凤一样全力抗清,直至殉国。

所以他身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他能抗清,但不会全力以赴的行为模式。至于降清后,除了上陈一份入关为清廷入关出谋划策的奏疏,再无其他动作,也许他对皇太极的不杀之恩是感激的,但他作为一个“大节有亏”的人,心里也一定怀有愧疚感,这种重压之下造成的心理萎缩,使一个人再也不能发光发热。《清史列传》只用十几个字就总结了祖大寿最后十年的人生,也突出了他最后的生命如同苟活,黯淡无比的事实。

标签: 祖大寿

更多文章

  • 吴三桂的舅舅,一代传奇名将祖大寿,他的墓为何会出现在加拿大?

    历史人物编辑:缪帝说史标签:祖大寿

    出身军旅世家的祖大寿,在明末的辽东战场可谓是引人注目。辽东名将祖大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自明宣德年间正式迁居辽东开始,祖家便世守辽东。实际上,不仅仅是祖大寿,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包括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在明末清初的辽东

  • 明将祖大寿有什么了不起,值得皇太极执着劝降他10年?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祖大寿

    崇祯四年,大凌河城被围已经两个多月,明军在救援四次后,再发不出一兵一将。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甚至杀马杀人为食。无奈,主将祖大寿率部众万余人第一次献城投降。投降后的祖大寿以妻子家眷在锦州为借口,主动请缨要带人混进锦州做内应,帮皇太极拿下锦州。然而,祖大寿一离开皇太极大营,就借着大雾甩开了同行的大部队兵

  • 洪承畴祖大寿在山穷水尽时投降属于情理之中,为何历史评价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祖大寿

    洪承畴与祖大寿都是明朝将领,在对清军的作战中可谓尽心尽力。尤其是最后的锦州之战,洪承畴在松山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内弹尽粮绝。这时松山副将叛变,引清军入城,洪承畴这才城破被俘。洪承畴被俘后,锦州守将祖大寿这才走出内城,率众出降。两人投降清朝时,可以说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按理说应该属于情理之中,可

  • 一代名将两朝贰臣祖大寿的墓为什么会在加拿大

    历史人物编辑:鹏沙de体育标签:祖大寿

    01如果你去加拿大旅游,逛一逛多伦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它的一层展厅里,有一个中国厅,里面堂皇地陈列着大量的中国文物,展品之丰富、之珍贵让人啧啧称奇。毫不夸张的说,多数中国博物馆都没有它的的藏品丰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藏品的稀有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就它展出的部分来看,恐怕大

  • 明末悲情祖大寿,绝望时刻,压垮他的依然是空泛的道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祖大寿

    跳槽在今日当口,无数人做过,除了吃公家饭人外,貌似每个职场人都有体会。如果一辈子在一个私企工作,除非待遇特好,要不去饭局吃饭,估计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今日世界,跳槽也好,转业也好,是能力体现,人人都可为也就无可厚非了。可在古代,这就是一个另所有人不齿行为,忠君爱国思想主导下的帝国时代,所谓的另投明主

  • 明将祖大寿屡降屡叛皇太极为何仍要招降他?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祖大寿

    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但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要知道,祖大寿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怎能不深知收服祖大寿的意义?这时的皇太极颇有些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气魄。网络配图祖大寿的无奈背叛逃入锦州城的祖大寿万万没有

  • 明朝总兵官祖天寿,卖国卖友卖君的祖大寿,竟因为崇祯虔事上帝?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祖大寿

    辽阳祖氏辽东都司辽阳卫祖氏家族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祖大寿、祖大乐、祖天寿、祖大成、祖大弼诸兄弟为代表。在明朝位居显位,仕清国亦受重用,既有崇祯皇帝御赐的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又获黄台吉抬爱编入汉军正黄旗世袭骑都尉彻底背弃祖宗,祖家的缩影也是明末辽东军阀的一般写照,其中祖大寿还是吴三桂

  • 祖大寿——大明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历史人物编辑:小艳爱猫标签:祖大寿

    明朝在所有灭亡的朝代中是最令人惋惜的。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灭亡都是因为走向了衰败,只有明朝甚至在灭亡前依然属于强盛时期。那么,明朝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明朝是由内向外灭亡的,内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造成整个朝代的覆灭。在明朝未被代替前,也是有一大批的抗清将领的,袁崇焕、

  • 为何皇太极一定要得到明朝大将祖大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祖大寿

    皇太极在建立大清朝的路上,风霜雨雪,所向披靡。经历了许多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生死无常。为了实现一统中原的愿望,在1631年7月,开始了入关至关重要的一战——攻打大凌河城。在这里,他可谓是遇上了一位难得的将才,但这人并不在他的阵中,而是他的对手。这人就是明朝大将——祖大寿。今天,小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

  • 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祖大寿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急切地“带路”建议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