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俊刚 访问量:2717 更新时间:2024/1/16 15:10:57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

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

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

急切地“带路”建议

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洪承畴在降清后,尚有一段“适应期”,其间,没有替大清提出什么建议,干什么事。

祖大寿则不同,他很快就“适应”了过来,立刻投入为大清效力的工作中。

降清不久,祖大寿及其义子祖可法,就接连写信诱降吴三桂。

诱降三桂无果后,皇太极再次发起了一次绕道入关作战,劫掠各地。

然而,如果不能攻破宁远、山海关,仅仅只是绕道入关,大清始终难以在关内扎根。

为此,1643年正月,祖大寿提出了“带路”建议。

要入关,还是要先取山海关五城!明朝文武官员的能力,各城的虚实,兵力的强弱,臣都很清楚!应立刻攻取中后所,收取吴三桂家属,使其“心动”。其余中右所、中前所、前屯卫,一鼓可平!同时,宁远的吴三桂确实不好打,但山海关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如果切断山海关与宁远的联系,先破山海关五城,吴三桂在宁远又如何能站稳脚跟?

这个建议,是针对山海关明军夜战能力不足的特点,先取山海关等五城,孤立宁远,迫使吴三桂投降。

祖大寿的建议极其凶狠,有可能立刻打开局面,皇太极当即采纳。

然而,皇太极尚未及实施此策就病逝了,此计只能暂时搁置。

其实,祖大寿“洞悉”关宁明军虚实,洪承畴又如何不“洞悉”呢?

只不过,祖大寿调转枪口更快而已。

清军入关后祖家将的表现

祖大寿的计策未及实施,形势很快就风云变换了。

李自成入京,吴三桂降清,大清的主要对手一度变成了农民军。

祖大寿的祖家将们,在随后的作战中表现仍然很积极。

祖大寿的几个儿子,祖泽润、祖泽洪、祖泽清,养子祖可法,均先后率军与农民军、南明军作战,并参与平定姜瓖等降将的“反正”,战功颇多。

大清对祖家将领战功的认可

后来,乾隆作《贰臣传》,以此来记载先后为明清两朝效力的官员。

其中,乾隆对这些“贰臣”作了分裂。

降清后“唯务厚禄,再无建树”的官员,全部被编入“乙类”;而降清后积极为新朝效力、立功的官员,被编入“甲类”。

其中,祖大寿、祖泽润、祖泽清、祖泽洪、祖可法,全部与洪承畴等人一道编入“甲类”。

由此来看,祖大寿降清后“销声匿迹”,只是一个错觉罢了。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错觉呢?

形势突变,祖大寿本人的谋略价值下降

与其明将不同,祖大寿世代在辽东,是宁远大族。

从其祖辈开始,祖大寿就一直在辽东地区效力。

当明清角力的战场在辽东时候,祖大寿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比如,后金军攻占广宁后,祖大寿只带6、700兵去觉华岛,就能聚集数万人,足见其能量之大。

而从祖大寿在明、清时的献策来看,论及对辽东军务的熟悉,两朝无人出其右。

然而,由于形势突变,吴三桂降清后,满清迅速入关,祖大寿的价值就下降了。

比之只对辽东军务熟悉的祖大寿,曾在大明作过兵部尚书,并曾长时间主持对李自成作战的洪承畴,对关内的情况则掌握得多得多!

祖大寿既不熟悉农民军的作战特点,也不熟悉关内明朝官民的想法,更不了解关内的山川地势,其价值大打折扣了!

战术价值下降

祖大寿算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将领。

直到孙承宗时期,40多岁的祖大寿才受到重视,成长为名将。

经历20多年的明清战争,降清时,祖大寿已经60多岁了。

如果是婴城而守,老将尚可从容应对,但要在广袤大地上长途跋涉,就力不从心了。

而且,祖大寿漫长的军事履历中,其赖以成名的是守城战。

满清入关后,一直处于进攻状态,大军长途奔袭,横扫南北。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军事经验,还是个人精力,祖大寿恐怕都是难以达到要求了!

可以“分其力”

同时,祖大寿的力量,是可以“拆开”的。

祖家将,很早就曾有拆开来分头作战的传统。

当年,卢象升威震天下,所依仗的,除了手下的“天雄军”外,也依赖祖宽等人所率的部分祖家辽东军。

因此,不需祖大寿直接指挥,其诸子、养子,都可自率一军,参与清军作战。

这么作,既能使大清发挥祖家的军事力量,也能更放心。

毕竟,祖大寿本人是祖家将的核心,而且,他曾降而复去,始终难以令大清完全放心。

将祖家军拆开来用,既好用,又放心,大清当然要这么干!

只是,由此,祖大寿本人的“功绩”,就不显著了。

总的来说,由于入关后形势的变化,祖大寿本人发挥的作用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而已。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祖大寿及其祖家将,在降清后,确实不遗余力地为大清效力了。

然而,想到当初在宁远、大凌城的英姿,我始终不认为祖大寿对不起大明。

标签: 祖大寿

更多文章

  • 杨宪益: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他说自己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杨宪

    在中国文学殿堂里,曾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瑰宝,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再到《水浒传》、《红楼梦》……而将这些巨著传播到海外,引起外国人朋友共鸣的,离不开我国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泰斗级大师杨宪益。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离不开其发妻戴乃迭。这位出生于英国才貌双全的女士,不仅远

  •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杨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大的民族不允许民族文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纵然谁都明白时

  • 季羡林赞赏的《废都》,在出版之后,却被杨宪益认为“又当又立”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杨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创作《废都》,引来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贾平凹一急就病倒了。化名住院,结果发现:同病房的人一边看他的书一边骂他是个渣渣。于是,无奈逃到四川去散心。文坛大拿季羡林替贾平凹发声,他说:“这本书二十年后,必将大放异彩”,而著名翻译家、大诗人杨宪益却写诗讽刺贾平凹“又当又立”。杨宪益

  • 杨宪:明朝第一任特务头子,受朱元璋重用,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杨宪

    01我叫杨宪,是一名光荣的保安,负责保卫我国权力最大的鞋拔子脸。可是,明太祖自从登基后,日夜心神不宁,睡不好,吃不香的,总是一个人仰望天空。自己作为圣上贴身侍卫,时常可以听见圣上说:唉,这感觉如芒在背,如刺在喉。开国功臣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果然,不久之后,实在忍受不了的圣上,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对宰

  • 深度:杨宪,从青年才俊到身败名裂,《明史》欠他一个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杨宪

    明太祖朱元璋从濠州(古凤阳)起兵,通过6年的奋斗和打拼,终于迎来了一场大战,就是集庆之战。集庆,即现在的南京,朱元璋筹划许久,让全军把家属全部留在和县,然后倾巢而出,水陆并进,连续三次攻打,终于攻下集庆,朱元璋占领了这座战略意义重大城池。从此扼守江东,为此后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朱元璋占

  •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 其曾祖父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杨宪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其曾祖父杨殿邦,做过漕运总督;祖父杨士燮,中了进士,做过杭州知府、淮阴知府之类的官,不光跟自己的老爸没法比,就连两个弟弟杨士骧、杨士琦也比不了。前者做到直隶总督,后者是袁世凯的心腹。杨家子弟发迹,官运亨通,据说与祖母有关。祖母大名吴述仙,是吴棠的女儿。那么吴棠又是何人

  • 杨宪扳倒张昶后,曾深得朱元璋信任,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杨宪

    朱元璋对中书省越来越不放心,虽然口头上说,“朝廷纪纲,尽系于此”,但是实际上他对什么事都不肯放手。军队的征发与调动,将帅的任命,战略的决策,朱元璋无不亲自过问,大都督府实际上也是直接控制在他手中的。中书省则不同,它是立法行政机构,国家政府的基础,内有六部,外有各省,都在它的管辖之下。举凡工农钱谷、诉

  • 郑贵妃变“妖妃”,万历把她宠上天,死后却只得孤坟一座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郑贵妃

    1582年,一个叫郑梦境的女孩入宫,没过多久万历就被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吸引,让她宠冠后宫,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郑贵妃。在遇到她之前,万历的生活充满了单调乏味。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大婚,册立一后二妃。然而立后这样的大事对于万历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激动的。在万历看来不过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而已

  • 郑贵妃想让明神宗废长立幼,朱常洛即位后,为何没有报复她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郑贵妃

    孝端显皇后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原配。当初朱元璋留下祖训:“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可想而知,在这种制度下被选出来的王喜姐,一定是个端庄贤德的女子,史书记载其:“性端谨,以慈孝著称。”一开始,明神宗与王皇后的感情很好,两人在宫中同起居,明神宗一直认为,皇后是六宫的典范。为了王

  • 梃击案的幕后真凶是谁?郑贵妃还是东林党?嫁祸于人的成功案例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郑贵妃

    梃击案,明宫三大案之一,最为扑朔迷离。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男子张差欲以梃(木棍)刺杀皇太子朱常洛。梃击案背景朱常洛出身卑贱,他是万历皇帝偶然临幸的宫女所生。其生母是李太后慈宁宫中的一王姓宫女,因为皇后王氏、昭妃刘氏都无所出,李太后盼孙心切,逼迫原本忌讳此事而不敢承认的万历皇帝认子归宗,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