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宪扳倒张昶后,曾深得朱元璋信任,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杨宪扳倒张昶后,曾深得朱元璋信任,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澜风说 访问量:206 更新时间:2024/1/3 11:50:16

朱元璋对中书省越来越不放心,虽然口头上说,“朝廷纪纲,尽系于此”,但是实际上他对什么事都不肯放手。军队的征发与调动,将帅的任命,战略的决策,朱元璋无不亲自过问,大都督府实际上也是直接控制在他手中的。中书省则不同,它是立法行政机构,国家政府的基础,内有六部,外有各省,都在它的管辖之下。举凡工农钱谷、诉讼刑罚、科举学校、工程水利、官员任免等等,都在它的职责范围之内,权力极大。作为中书省领头人的中书丞相,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争权夺利 互相攻讦

更使朱元璋心存悬念,他担心宰辅擅权,大权旁落。在这之中,最早的一场撕咬,便是检校杨宪将锋利的爪子伸向了同僚张昶。

张昶原是元朝户部尚书,奉命南下劝降朱元璋时,朱元璋爱惜他的才华,便让他做了参政。张昶熟悉历代典章制度,更熟知元朝礼仪规范,为新朝各项制度的建设贡献较大,因此,很受朱元璋的器重。

此外,中书省内有一个朱元璋的宠臣,名叫杨宪。在朱元璋攻下集庆后,杨宪看准时机投身报效。此人写得一手漂亮的四六文,处理政务干净利落,再加上伶牙俐齿,善于投人所好,很快便得到了朱元璋的宠信,命他做了监视将帅臣僚的检校。

对于张昶渊博的学识和精明的办事能力,杨宪既羡慕又满怀妒意。于是,杨宪便主动联络,暗中窥视,很快,直爽的张昶便被杨宪抓到了把柄。

当时,元顺帝依然占据着北方半壁江山,元将扩廓帖木儿还拥有相当强的实力。张昶出使被困,觍颜事敌,心中郁闷不乐。有一天,在杨宪的追问下,张昶眼含热泪,吐露了心事:“我乃元朝旧臣,如能回到元朝,仍不失高位厚禄。不幸,却滞留在这里,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妻子儿女远在北方,他们的安危让人记挂呀!”

张昶久历官场,并非不知道戒备。殊不知,这个胁肩谄笑的杨宪,却是一条咬人的恶狗。杨宪不但侦探到了张昶的内心秘密,而且拿到了他“阴谋叛变”的物证。

李文忠在收复杭州时,将元中书省平章长寿丑的遣送到应天。为了瓦解敌军,朱元璋又把长寿丑的放回了大都。张昶曾经暗暗托长寿丑的带去一道给元顺帝的表章和一封家书。可是,不知什么时候,这两篇底稿都被杨宪偷了去。

杨宪喜不自胜,当即向朱元璋作了汇报。然后,杨宪从袖中抽出一叠稿笺,双手呈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看,勃然大怒:“不是爱卿发现得早,险些让张昶的奸谋得逞,爱卿立了大功呀!”

当天夜里,朱元璋便下令逮捕了张昶。张昶自知求生无望,在供词上直言不讳地写下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系塞北。”恩将仇报、与新朝为敌的家伙,朱元璋岂能容得下他?张昶立即被砍了头。

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了。

杨宪是个性情中人,他在刘伯温手下工作了一年后,已深为刘伯温的德智所折服,对刘伯温也是心悦诚服,言听计从。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杨宪很快便遭到了不幸。

这一天,翰林编修陈柽前来拜访,杨宪拿出自己刻的一方印章让他看。陈怪端详一番,恭维道:“这方印章,章法端庄俊秀,一派大富大贵的气象。”

第一次得到这样的恭维,杨宪内心非常高兴。他立刻奏请朱元璋,将陈柽提升为翰林院待制。对于杨宪的胁肩谄笑和骄横奸诈,左丞相李善长早有察觉,他决意找到时机将其除掉。但是,眼下杨宪恩宠有加,不能操之过急,要寻找更加合适的时机再下手。

洪武二年九月,杨宪被升任为右丞相,随即便成了李善长的主要助手。在洪武三年初,朱元璋又把汪广洋安排在左丞相的重要位置上。杨宪与汪广洋长期共事,官阶一直都比汪广洋高,现在汪广洋突然压在自己的头上,心中便是老大的不快。在每次遇到事情时杨宪也不肯谦让,其至有意顶撞。汪广洋处处退让,使得杨宪更加得寸进尺。

随后,杨宪唆使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奉母不孝,此时的朱元璋也正感到汪广洋办事不力,便罢免了汪广洋的左丞之职,命他回老家高邮奉母思过。杨宪为了讨好皇帝,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晋升扫清道路,他对汪广洋再下一石,让部下刘炳上本,请将汪广洋贬谪海南,以示惩戒。

杨宪被朱元璋解决

使他觉得里面似有蹊跷。于是,朱元璋突然命人逮捕了刘炳,刘炳招供说他的听为,完全是听从杨宪的唆使。这时,李善长看到机会来了,他趁机全面揭发了杨宪的种种不法罪行。朱元璋听后大怒,把杨宪和刘炳同时处死了,他终于出了心中的恶气。朱元璋得意地在心里念叨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里容得你等胡作非为!”

再说汪广洋,他其实是个很倒霉的丞相,早年便被杨宪排挤。杨宪被处死后,汪广洋回到了中书省,可他又始终都在胡惟庸的威势之下。汪广洋知道,胡惟庸主要是因为有李善长的势力相支持,才敢如此的横行霸道。

汪广洋不愿长久地屈居于胡惟庸的威势之下,便暗中搜集李善长的不法证据。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把李善长彻底整垮,胡惟庸也就横行不下去了。当汪广洋有了一些想法时,他便邀来密友御史大夫陈宁。

胡惟庸

陈宁是个正人君子,平日里看到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就非常生气。这时,汪广洋信心十足地对陈宁说:“只要我们一起参李善长有‘大不敬’之罪,皇上一定会对他严加处治,我已经搜集到了关于他对皇上的不敬之罪?”

“哦,快说给我听听。”陈宁说道。

“一是在皇上生病时,李善长不去探望;二是李善长纵容儿子六日不上朝,同时也不去向皇上请罪。”汪广洋说道。

“这两条,要算也可以算得上是不敬之罪。”陈宁说,“只是,这李善长深受皇上信任,就这么两条罪,能参倒他吗?”

汪广洋看清了这一点,他要出面帮他的皇上一个忙,扳倒了李善长,也帮了自己一个大忙。

标签: 杨宪

更多文章

  • 郑贵妃变“妖妃”,万历把她宠上天,死后却只得孤坟一座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郑贵妃

    1582年,一个叫郑梦境的女孩入宫,没过多久万历就被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吸引,让她宠冠后宫,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郑贵妃。在遇到她之前,万历的生活充满了单调乏味。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大婚,册立一后二妃。然而立后这样的大事对于万历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激动的。在万历看来不过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而已

  • 郑贵妃想让明神宗废长立幼,朱常洛即位后,为何没有报复她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郑贵妃

    孝端显皇后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原配。当初朱元璋留下祖训:“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可想而知,在这种制度下被选出来的王喜姐,一定是个端庄贤德的女子,史书记载其:“性端谨,以慈孝著称。”一开始,明神宗与王皇后的感情很好,两人在宫中同起居,明神宗一直认为,皇后是六宫的典范。为了王

  • 梃击案的幕后真凶是谁?郑贵妃还是东林党?嫁祸于人的成功案例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郑贵妃

    梃击案,明宫三大案之一,最为扑朔迷离。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男子张差欲以梃(木棍)刺杀皇太子朱常洛。梃击案背景朱常洛出身卑贱,他是万历皇帝偶然临幸的宫女所生。其生母是李太后慈宁宫中的一王姓宫女,因为皇后王氏、昭妃刘氏都无所出,李太后盼孙心切,逼迫原本忌讳此事而不敢承认的万历皇帝认子归宗,朱常

  • 古代后宫中的八大蛇蝎女人之连犯“大案”的明神宗郑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郑贵妃

    郑氏,明神宗朱翊钧的贵妃,长得娇艳妖美而又最善于迎合。她一入宫即被越级加封为贵妃,甚至地位跃居已生有皇长子的王恭妃之上。郑贵妃一心想当皇后,故希望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成为太子,但是皇帝却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对郑贵妃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万历四十二年的二月,李太后死去,郑贵妃的顾忌再也没有了,一手策划了

  • 1615年,张差拿着木棍,嚷嚷着要刺杀太子,群臣:处死郑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顾维乾标签:郑贵妃

    1615年,一个叫张差的人,拿着木棍,闯进太子住所,见人就打,还囔囔着要刺杀太子。守卫刚抓住他,群臣上奏:“郑贵妃干的!处死她!”张差是个小人物,突然闯进皇宫刺杀太子,还因此留下了明末三大疑案之一——“梃击案”。时间是明朝的万历年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张差这个人,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混进了太子住所

  • 郑贵妃:获得了明神宗的爱情,却一直处于朝野上下的舆论漩涡中

    历史人物编辑:闲人一支烟标签:郑贵妃

    明朝是一个浪漫的朝代,而明神宗与郑贵妃的爱情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都说皇帝与妃嫔之间的爱情对王朝未必是幸事,往往会遭到当时及后世的丑化。但是与其他受宠的贵妃和皇后相比,郑贵妃显然更为遭到朝野上下的抵制。在明朝的众多宠妃中,郑贵妃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存在。郑贵妃,北直隶大兴人,万历初年便已入宫。万历皇帝

  • 朱常洛为什么不杀郑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罗炜标签:郑贵妃

    读过《明史》的读者都有一个疑问——朱常洛登基为帝之后,为什么没有杀郑贵妃?朱常洛图片郑贵妃图片因为立太子的争斗,朱常洛和郑贵妃两人有很深的恩怨。朱常洛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庶长子。由于明神宗万历的皇后一直没有生育下嫡皇子!朝廷中的文官都希望明神宗立庶长子朱常洛韦太子。明神宗有所迟疑。文官们不断上书,甚至

  • 明光宗朱常洛:郑贵妃心态爆炸,紫禁城变菜市场,我趁机当老好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郑贵妃

    (紫禁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紫禁城烟波浩渺,落日融金,一派河山秀丽。这一天的紫禁城慈庆宫,一个叫做张差的男人手持木棍,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了宫门口。慈庆宫,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内三座门迤北,是大明太子朱常洛的居所。作者曾经在几年前到故宫游玩,发现慈庆宫已经无存,大概是因为战乱等原

  • 明朝郑贵妃有多迷人?皇帝为了她的儿子做皇帝,十数年不上朝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郑贵妃

    作者:不贰过明朝皇帝后宫的选拔,为了保证前朝和后宫没有牵连,妃嫔都是从民间选举。民间女子没有学过太多的规矩,在四四方方的紫禁城,总是格外的有活力,所以一直被压抑的万历皇帝,一眼就看中郑氏,并且加以宠爱。此时的历史背景,十岁的朱翊钧成为皇帝,前朝掌握在张居正的手中,后宫掌握在亲妈手中。亲妈李太后给朱翊

  •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

    历史人物编辑:任鑫伟标签:江彬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暴力行为,最终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曾在部队中表现优异,但自负的他因一次提干落选而开始滋生仇恨和妒忌,最终导致了惨痛的结局。1988年,邵江彬和他的同伴耿学杰偷偷潜入兵器室,偷走了两支冲锋枪和500多发子弹,他们要用这些枪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