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皇太极一定要得到明朝大将祖大寿?

为何皇太极一定要得到明朝大将祖大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樊建科 访问量:3246 更新时间:2024/1/17 4:57:03

皇太极在建立大清朝的路上,风霜雨雪,所披靡。经历了许多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生死无。为了实现一统中原的愿望,在1631年7月,开始了入关至关重要的一战——攻打大凌河城。在这里,他可谓是遇上了一位难得的将才,但这人并不在他的阵中,而是他的对手。这人就是明朝大将——祖大寿。今天,小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故事!

皇太极像

祖大寿当时只有16000将士守城,皇太极在城外围困三月,使得城内弹尽粮绝。为了百姓安居,祖大寿做出了习武之人非常屈辱的一件事,投降了。皇太极对这位大将非常礼遇,还对自己身边亲信说:“朕以诚待他,他必不负朕。即使他负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悦诚服。”皇太极想要的是这员大将对自己真心的臣服,而不是假意投诚。为表示对其信任还接受了祖大寿献上的攻城之计。

明长城

然而,二人惺惺相惜的和平场景,并未按照皇太极的期待上演。祖大寿背叛了他。回到锦州城的祖大寿,切断了和皇太极的联系;放弃了自己儿子的性命,选择了继续守卫明朝。皇太极呢,也不气不恼,反而优待祖大寿的儿子和留下来的将士。

清朝将领

然而,山水有相逢,十年后,皇太极攻打锦州城。守城将领还是那个祖大寿。老对头相见,加上皇太极之前又被祖大寿骗过,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有一场大战的时候,皇太极却选择了十年前的老方法“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皇太极将锦州城围住,让祖大寿又陷入了十年前,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再加上,守卫的将领中还有不少想要归降清军的蒙古将领,祖大寿可谓是四面楚歌。

沈阳故宫历史重现

崇德七年,赶来救援祖大寿的明军被俘,祖大寿彻底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希望破灭。加上他的两个兄弟祖大成和祖大乐不断的劝导,

祖大寿于1642年再次归降清军。这次皇太极更是礼敬有加,以诚相待,祖大寿最终是被皇太极感动,心悦诚服。

明长城

说到这,很多人不禁好奇,为皇太极一定要得到祖大寿这员大将?这是源于满族军中流传的一句“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祖大寿作为明朝将领,抗击清军二十余年,他的雄才伟略和军事头脑,无论是服务于任何一位君主都会是一员难得的虎将。得了他,等于是猛虎得了最锋利的爪。再加上 他还是皇太极的下一个军事目标宁远镇守将——吴三桂的舅舅。如果派他去攻打宁远,相信拿下宁远镇也是如探囊取物。还能收得一众将才为自己所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沈阳故宫

皇太极一番谋略,皆是为了终极目标“入主中原”,还要保得“入”的快,“守”的长久。为得到贤良将才皇太极可谓是用尽了心机,也让万里江山收入囊中的日子更近了一天……

历史长河有无数谜团石沉大海,你愿意和我一起大浪淘沙,发现更多故事吗?点个关注吧!

标签: 祖大寿

更多文章

  • 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祖大寿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急切地“带路”建议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

  • 杨宪益: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他说自己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杨宪

    在中国文学殿堂里,曾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瑰宝,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再到《水浒传》、《红楼梦》……而将这些巨著传播到海外,引起外国人朋友共鸣的,离不开我国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泰斗级大师杨宪益。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离不开其发妻戴乃迭。这位出生于英国才貌双全的女士,不仅远

  •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杨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大的民族不允许民族文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纵然谁都明白时

  • 季羡林赞赏的《废都》,在出版之后,却被杨宪益认为“又当又立”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杨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创作《废都》,引来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贾平凹一急就病倒了。化名住院,结果发现:同病房的人一边看他的书一边骂他是个渣渣。于是,无奈逃到四川去散心。文坛大拿季羡林替贾平凹发声,他说:“这本书二十年后,必将大放异彩”,而著名翻译家、大诗人杨宪益却写诗讽刺贾平凹“又当又立”。杨宪益

  • 杨宪:明朝第一任特务头子,受朱元璋重用,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杨宪

    01我叫杨宪,是一名光荣的保安,负责保卫我国权力最大的鞋拔子脸。可是,明太祖自从登基后,日夜心神不宁,睡不好,吃不香的,总是一个人仰望天空。自己作为圣上贴身侍卫,时常可以听见圣上说:唉,这感觉如芒在背,如刺在喉。开国功臣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果然,不久之后,实在忍受不了的圣上,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对宰

  • 深度:杨宪,从青年才俊到身败名裂,《明史》欠他一个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杨宪

    明太祖朱元璋从濠州(古凤阳)起兵,通过6年的奋斗和打拼,终于迎来了一场大战,就是集庆之战。集庆,即现在的南京,朱元璋筹划许久,让全军把家属全部留在和县,然后倾巢而出,水陆并进,连续三次攻打,终于攻下集庆,朱元璋占领了这座战略意义重大城池。从此扼守江东,为此后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朱元璋占

  •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 其曾祖父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杨宪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其曾祖父杨殿邦,做过漕运总督;祖父杨士燮,中了进士,做过杭州知府、淮阴知府之类的官,不光跟自己的老爸没法比,就连两个弟弟杨士骧、杨士琦也比不了。前者做到直隶总督,后者是袁世凯的心腹。杨家子弟发迹,官运亨通,据说与祖母有关。祖母大名吴述仙,是吴棠的女儿。那么吴棠又是何人

  • 杨宪扳倒张昶后,曾深得朱元璋信任,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杨宪

    朱元璋对中书省越来越不放心,虽然口头上说,“朝廷纪纲,尽系于此”,但是实际上他对什么事都不肯放手。军队的征发与调动,将帅的任命,战略的决策,朱元璋无不亲自过问,大都督府实际上也是直接控制在他手中的。中书省则不同,它是立法行政机构,国家政府的基础,内有六部,外有各省,都在它的管辖之下。举凡工农钱谷、诉

  • 郑贵妃变“妖妃”,万历把她宠上天,死后却只得孤坟一座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郑贵妃

    1582年,一个叫郑梦境的女孩入宫,没过多久万历就被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吸引,让她宠冠后宫,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郑贵妃。在遇到她之前,万历的生活充满了单调乏味。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大婚,册立一后二妃。然而立后这样的大事对于万历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激动的。在万历看来不过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而已

  • 郑贵妃想让明神宗废长立幼,朱常洛即位后,为何没有报复她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郑贵妃

    孝端显皇后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原配。当初朱元璋留下祖训:“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可想而知,在这种制度下被选出来的王喜姐,一定是个端庄贤德的女子,史书记载其:“性端谨,以慈孝著称。”一开始,明神宗与王皇后的感情很好,两人在宫中同起居,明神宗一直认为,皇后是六宫的典范。为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