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李石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唐朝宰相:李石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792 更新时间:2024/1/22 19:53:56

李石(生卒年不详),字中玉,陇西人,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

李石出身于唐朝宗室大郑王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李听幕府,担任节度从事,后历任郑滑行军司马、工部郎中、刑部郎中、太原节度副使、给事中、京兆尹、户部侍郎、判度支。

甘露之变后,李石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极力稳定政局,与宦官斡旋,引起仇士良的不满。开成三年(838年),李石在上朝途中遇刺,遂以使相出镇,充任荆南节度使。担任河东节度使时,因不能平定河东之乱,被部将驱逐。

会昌四年(844年),李石改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李石病逝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石是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后成为凉国公李听的幕僚,随李听历任四镇,担任节度从事。他擅长辩论,精于吏术,常在李听外出征伐时,主持后方事务。

累职拜相

太和三年(829年),李石担任郑滑行军司马,并奉李听之命入朝奏事,因应对条理分明,得到唐文宗的赏识。后来,唐文宗擢升李石为工部郎中、判盐铁案。

太和五年(831年),李石改任刑部郎中。不久,令狐楚出任太原节度使,奏请李石为节度副使。太和七年(833年),唐文宗又把李石征回朝中,授为给事中。

太和九年(835年),李石被拜为京兆尹,后又改任户部侍郎、判度支。同年十一月,甘露之变失败,宰相李训等人被杀。李石被授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又加朝议大夫,仍旧管理度支事务。

力撑危局

当时,宰相属下的南衙吏卒多数都在甘露之变中被杀,江西、湖南两道观察使便进献大量衣服、粮食,以便宰相招募吏卒。李石上奏道:“宰相辅佐天子、管理群臣,如果忠正无私,自有神灵庇佑,刀兵也难以伤害。如果心怀奸邪,即使有护卫在侧,也会被鬼神诛杀。两道所进献的衣粮,请陛下退回,南衙只需金吾侍卫便可。”唐文宗采纳。

同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刘行深巡边返回,扬言要在回京后屠杀朝臣。百官惊骇惶恐,百姓也喧闹不休,无赖之徒便趁机作乱。郑覃劝李石出外暂避,李石道:“如今情势尚未可知,宰相应坐镇城中,或可平息事态。如果真有灾祸,又怎能逃过?”他镇静自若,照常处理公务。长安乱状最终在傍晚得以平息。

后来,唐文宗又问宰相郑覃:“你认为我可以和汉朝哪位君主相比?”郑覃称其是汉文帝、汉宣帝一类的中兴之主。唐文宗叹道:“我怎能与他们相比。”李石见文宗意志消沉,便激励道:“陛下所问,郑覃所答,都不正确。陛下坐拥四海,年富力强,应以舜为目标,怎能认为自己连文宣都不如呢?陛下只要立志高远,国家兴旺便大有希望。”

开成元年(836年),李石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并领盐铁转运使。这时,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弹劾宦官擅杀宰相之罪,仇士良等人这才有所收敛。同年四月,宰相在紫宸殿奏事,却有谣言传出,认为文宗准备让宰相指挥军队对抗宦官。唐文宗在李石的建议下,召聚宦官、宰相,让他们当面解释事态,消除宦官的疑心。

出镇荆南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受制于宦官。李石辅佐朝政,不顾自身安危,申张皇纲,欲收回威权,引起仇士良的嫉恨。开成三年(838年)正月初五,李石在上朝途中遇刺,被冷箭射伤,纵马奔回府邸,在临近坊门时又遇刺客伏击。幸亏马匹受惊逃逸,刺客砍中马尾,李石这才得以幸免。唐文宗闻讯惊骇,遣中使慰问,并赐金疮药,又派六军士卒三十人前往护卫。

李石遇刺的消息传开,京师震动,百官都不敢上朝,最后入朝者只有九人,十余日后方才恢复正常。李石恐惧,数次上表辞位。唐文宗无奈,只得改任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李石赴任时,唐文宗并未为他设宴饯行,京城士人都寒心不已。

李石到荆南后,辞让中书侍郎之职,加拜检校兵部尚书。开成五年(840年),唐武宗继位,又加李石为检校尚书右仆射。

节度河东

会昌三年(843年),唐武宗征讨昭义节度使刘稹。李石因曾任河东节度副使,熟谙北边军政,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封陇西县伯。当时,王逢所部驻扎于榆社,奏请增兵,朝廷便命李石派河东军赴援。李石只得召回横水戍卒一千五百人,由别将杨弁统领,支援王逢。

十二月二十八日,横水戍卒到达太原。李石因府库不足,不能按惯例每人赏赐二匹绢帛,只得动用私产,但每人仍只得一匹。此时已近年关,士卒都欲正旦之后再行,但监军吕义忠却发牒文催促,引起士卒不满。杨弁知道城中空虚,便欲趁机作乱。 会昌四年(844年)正月,河东军乱,驱逐李石。朝廷只得改任河中节度使崔元式为河东节度使,并让李石以太子少傅之职分司东都事务。

晚年生活

会昌五年(845年),李石被授为检校司徒、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畿汝都防御使。

李石去世时,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人物评价

刘昫:①李训之乱,人情危迫,天子起石于常僚之中,付以衡柄。石以身徇国,不顾患难,振举朝纲,国威再复。②开成之始,帝道方沦,石于此时欲振颓绪,几婴戕贼,可为咄嗟。多僻之时,止堪太息。

宋祁: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国也。唐宰相以宗室进者九人。林甫奸谀,几亡天下。李程和柔,在位无所发明。其余以材称职,号贤宰相。

个人作品

李石著有《开成承诏录》二卷。《全唐文》则收录有其表文一篇:《请停江西湖南两道所进衣粮表》。

标签: 李石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李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程

    李程(766年842年),字表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的五世孙。李程为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状元,并登博学宏辞科。累授司勋员外郎兼翰林学士,因其性懒,故有“八砖学士”之称。元和年间,任知制诰,拜礼部侍郎。唐敬宗即位,以吏部

  • 唐朝宰相:房琯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房琯

    房琯(697年-763年),字次律,河南(今河南偃师)人,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是弘文生出身,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

  • 唐朝宰相:张仁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张仁愿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唐朝张仁愿

  • 唐朝宰相:徐彦若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徐彦若

    徐彦若(?-901年),字俞之,祖籍偃师(今河南偃师),唐朝宰相,刑部侍郎徐有功六世孙,吏部尚书徐商之子。徐彦若出身于东海徐氏,进士及第,历任尚书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后以户部侍郎之职拜相,又任中书侍郎。景福二年(893年),徐彦若出镇凤翔,但因李茂贞兵犯京师,又被召回朝中。乾宁元年(

  • 唐朝宰相:刘晏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晏

    刘晏(718年、715年或725年 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 人。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理财家,信奉道家。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封彭城县开

  • 明朝宗室宁王朱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权

    朱元璋为御虏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其中,燕王朱棣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之后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宁王朱权来说,洪武二十四年(13

  • 唐朝宰相:于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于琮

    于琮(?-881年),字礼用,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之后,户部侍郎于敖之子。于琮出身于河南于氏,以门荫入仕,进士及第,被授为驸马都尉,尚宣宗之女广德公主,官至兵部侍郎、判户部。咸通八年(867年),唐懿宗拜于琮为宰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迁至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后被外放为

  • 唐朝宰相:赵宗儒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秘书少监赵骅之子。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 ,初举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荆南节度使、太常卿、太子太傅等职,封天水郡公。史称其“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

  • 唐朝宰相:裴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垍

    裴垍(?811年),[ péi jì ],字弘中。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河东裴氏东眷裴出身。为高陵令裴昱第二子。唐朝宰相。内史裴居道七世孙。进士。历官美原尉、考功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兵部尚书。裴垍二十岁中进士,后举贤良极谏

  • 唐朝宰相:萧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萧复

    萧复(732~788年),字履初。祖籍南兰陵,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太子太师萧嵩之孙,南梁武帝萧衍之后。唐朝名相。父为公主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 萧复出身名门,志励名节。伯父萧华常夸其“此子当兴吾宗。”萧复以祖荫袭为黄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