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宗室宁王朱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宗室宁王朱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84 更新时间:2024/1/17 11:14:45

朱元璋为御虏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其中,燕王朱棣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之后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宁王朱权来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二年之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除了拥有8万大军,宁王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那么,问题来了,靖难之役时,朱棣夺走宁王8万大军,曾许诺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首先,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明朝时期,“大宁”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明朝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因为这一情况,在明朝的各个藩王中,宁王朱权的兵力也是最为雄厚的。

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以此来为明朝防御北元等游牧民族势力。并且,宁王朱权还智勇双全,根据史料记载,宁王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不过,在朱元璋去世后,也即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称帝后,宁王等明朝藩王的好日子逐渐走到头了。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削藩行动。

面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和撤藩行为,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起了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兵力和明朝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对此,朱棣就和手下的将领表示:自己如果可以获得宁王朱权的兵马,自然是大事可成了。当然,朱允炆也担心宁王朱权倒向朱棣,于是派人召朱权回京,朱权未到,朱棣就率领大军直趋大宁,诈称是因为穷蹙前来求救。

就朱棣和朱权这两个兄弟来说,见面之后自然是惺惺相惜。尤其是朱权,更是没有对朱棣有什么防备。但是,后者却悄悄将自己的精锐部队带入到城中,并暗中勾结了朱权的手下。在此基础上,朱棣将朱权挟持到了北平,并趁机夺取了大宁。在拿走宁王的八万大军后,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终于攻入南京城,虽然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但是,这并不妨碍朱棣成功登基称帝。对于朱棣来说,之所以能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翻盘,宁王手下的8万大军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等到朱棣称帝后,宁王朱权不仅没有提平分天下的承诺,甚至还请求改封南方一带。当然,就明成祖朱棣,自然也不会真的兑现平分天下的承诺。

并且,朱棣和建文帝一样,同样致力于削藩行动,以此避免明朝再次发生藩王造反的事件。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宁王改封南昌,朱棣亲自写诗送行。朱棣在位期间,致力于将原先镇守北方等边境地区的藩王,改封到内陆地区。基于此,就可以顺势削除这些藩王的兵权,从而避免下一个燕王的出现。

最后,宁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有人诽谤他,虽然最后查无实证。但是,这也让朱权更加小心翼翼,终日韬光养晦,以此防止被人陷害。宣德三年(1428年),朱权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城的灌城乡土田赐给他。对此,明宣宗朱瞻基这位皇帝十分生气,对朱权颇有指责之意。对于这位朱棣孙子,也即自己孙子辈的指责,宁王朱权只能忍气吞声,并立即上书谢罪。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去世,活了70岁左右。总的来说,宁王朱权的结局,其实和其他明朝藩王差不多,对于这些藩王,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其一生基本上要被固定在自己的封地内,并且还会受到明朝朝廷的密切监视。就宁王朱权来说,虽然对朱棣即位有大功,但是,其还是聪明人,也即在朱棣登基称帝后,没有提平分天下的承诺,这无疑是他可以获得善终结局的重要原因。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朱权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于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于琮

    于琮(?-881年),字礼用,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之后,户部侍郎于敖之子。于琮出身于河南于氏,以门荫入仕,进士及第,被授为驸马都尉,尚宣宗之女广德公主,官至兵部侍郎、判户部。咸通八年(867年),唐懿宗拜于琮为宰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迁至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后被外放为

  • 唐朝宰相:赵宗儒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秘书少监赵骅之子。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 ,初举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荆南节度使、太常卿、太子太傅等职,封天水郡公。史称其“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

  • 唐朝宰相:裴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垍

    裴垍(?811年),[ péi jì ],字弘中。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河东裴氏东眷裴出身。为高陵令裴昱第二子。唐朝宰相。内史裴居道七世孙。进士。历官美原尉、考功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兵部尚书。裴垍二十岁中进士,后举贤良极谏

  • 唐朝宰相:萧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萧复

    萧复(732~788年),字履初。祖籍南兰陵,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太子太师萧嵩之孙,南梁武帝萧衍之后。唐朝名相。父为公主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 萧复出身名门,志励名节。伯父萧华常夸其“此子当兴吾宗。”萧复以祖荫袭为黄门郎

  • 唐朝宰相:陈希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希烈

    陈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陈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学受到唐玄宗器重,历任秘书少监、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门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馆大学士,封临颍侯。李适之罢相后,陈希烈被李林甫举荐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又进封许国公。他任相期间,先后依

  • 唐朝宰相:李鄘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鄘

    李鄘(yōng)(?-820年9月14日 ),字建侯。鄂州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唐朝宰相,江夏太守李邕从孙。李鄘出身“江夏李氏”。唐代宗时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正字,擢累吏部员外郎,进御史中丞。唐宪宗时,由河东节度使被召拜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晚年以太子少傅

  • 唐朝宰相:苏良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良嗣

    苏良嗣(606年-690年),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苏良嗣出身于武功苏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武则天临朝,苏良嗣拜相,担任纳言,封温国公,后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载初元年(690年),苏良嗣进拜

  • 唐朝宰相:桓彦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桓彦范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唐朝宰相。桓彦范早年曾历任司卫寺主簿、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后与敬晖、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扶阳郡王。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

  • 唐朝宰相:韦昭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韦昭度

    韦昭度(?~895年),字正纪,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末年宰相。出身京兆韦氏,博学多闻。咸通八年(867年),中进士,累迁尚书郎、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随唐僖宗逃入蜀地,拜户部侍郎。中和元年(881年),正式拜相,担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参与平定黄巢起义,拜为司空。讨灭凤翔节度

  • 唐朝宰相:卢怀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卢怀慎

    卢怀慎(?-716年),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卢怀慎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他虽居高位,但为官清廉。唐玄宗继位后,任命卢怀慎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升黄门监(即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