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王朝:两次失身的刘王氏,为何让李卫觉得可惜?并非李卫好色

雍正王朝:两次失身的刘王氏,为何让李卫觉得可惜?并非李卫好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小院 访问量:3856 更新时间:2024/1/10 19:03:25

导读:作为一省巡抚,李卫雍正皇帝之命,于江苏试行新政——“摊丁入亩”之时,却首先遇到了以两位省级协助官员——布政使、按察使为代表之通省官员的整体反对。面对新政推行必然会遇到的困境,李卫并没有像河南巡抚田文镜一样,利用雍正皇帝这一强大后台,予以硬性镇压,而是另辟蹊径,以柔克刚。

就布政使和按察使两人而言,尤以按察使黄伦的反对意见最大,而且掌管一省刑狱、司法的黄伦,手中还拥有着绝对数量的兵丁,乃系李卫在新政推行中必须依靠的武装力量。所以,李卫将主要矛盾放在了黄伦身上。

利用刘氏的冤案,抓住按察使黄伦的把柄,从而让其乖乖听从命令,并顺利于江苏省内推行新政,就是李卫的独特办法。

李卫虽然为刘王氏翻了案,但于公堂之上将自己两次被奸污的细节详细说出以后,在当时的伦理道德和贞洁烈女观念影响下,刘王氏已经无法再有正常的生活,于是刘王氏做出了出家为尼的决定,按照刘王氏的说法:

“按理,大人替民妇一家伸了冤,报了仇,民妇就应该去死。可是民妇一身的罪孽,实在是没脸见我死去的家人。民妇指望后半辈子伴着菩萨多念几卷经,消消我一身的罪孽。”

李卫则无奈道:

“也好,也好。来人,把她带到城外水月庵去,跟那儿的主持说,就说我安排的,给她剃度了吧!”

蒙受冤屈,一家枉死的刘王氏,何罪之有?

为了替自己的公公和儿子报仇,刘王氏答应了黄伦“只需春风一度,管保案子能赢”的要求,从了黄伦的要求。

在当时的伦理道德要求下,刘王氏半主动的失身,就是最大的罪孽,这也是刘王氏口中所说“没脸见我死去家人”的原因所在,也是刘王氏只剩下出家为尼这唯一选择的原因所在。

可是,在李卫答应了刘王氏出家为尼的要求后,却两说两句“可惜了,可惜了!”

对于一个已经两次失身的女子而言,贵为一省巡抚的李卫为何会发出“可惜”的感叹?

难道李卫看上了这个“已经破了身”的民妇?

还是,李卫这句“可惜”的感叹另有所指?

本文就依据《雍正王朝》的具体演绎情节和李卫的人物设定,予以深入解析。

01刘王氏的相貌如何?李卫会不会因为她的相貌出众而动了色心?

《雍正王朝》中对于刘王氏角色人选的选择,相貌着实并不出众甚至远远次于本剧女性角色的平均水平,但笔者认为该剧对于刘王氏角色的选择并不准确,按照剧情的演绎和剧中人物的反面证明,刘王氏应该是一个相貌出众的可人儿女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王氏首次失身的程森,乃系现任的江西盐道,乃系正四品官员,正儿八经的地厅级干部。就当时的皇权社会而言,如此官职,又是一个管盐的肥差,何等显要。程森不惜杀掉其家人,不顾“生母去世,丁忧在籍守孝”的道德限制,也要占有的女子,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民妇?

二次奸污刘王氏的按察使黄伦,更是响当当的从二品大员,乃系一省仅次于巡抚的省级官员,相当于现在分管政法的省长。能够被堂堂从二品官员称赞“可人意儿”,能够将从二品大员的四姨太“比下去”,能够利用职权强行占有的的民妇,能是相貌丑陋的女子吗?

在李卫挑选了所有有疑点的案子以后,亲自前往大牢,进行了实地考察才确定了利用刘王氏被奸污案扳倒黄伦。李卫为什么要亲自前往大牢确认?

就是要确定黄伦在审理案件时做出了何种手脚,确定有没有可以将其一举扳倒的罪证。

那么,为什么刘王氏说程森和黄伦奸污了自己,李卫就相信了?

正是因为刘王氏的相貌出众,能够让程森、黄伦这等好色官员立马生出色心,李卫才会相信了刘王氏的说辞。

这些都能间接正面刘王氏的相貌并非平平,而是出众甚至是惊艳的所在。

既然刘王氏相貌出众,李卫在其出家为尼后,发出可惜感叹,就是李卫的下半身在起作用?就是李卫想要霸占刘王氏不得,而发出的可惜感叹?

并不是!

升任江苏巡抚以后,李卫确实染上了好色的毛病,处理完刘王氏的案子以后,李卫和手下有一段对话。

手下衙役看到李卫为刘王氏可惜,说道:

“大人如果不想让她出家的话,小的,就去把她叫回来?”

李卫则回道:

“把她叫回来干嘛?扯他妈蛋!伺候我更衣吧!”

衙役则说道:

“咱们还是去老地方!”

李卫给予了认同以后,两人一副“男盗女娼”的贱样子,相伴而去。

这里的“老地方”,就是张五哥向雍正皇帝汇报时的“江苏城内一个有名的歌妓家”。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1、升任江苏巡抚以后,李卫确实染上了“寻花问柳”的毛病;

2、李卫虽然有了“寻花问柳”的毛病,但其只对烟柳之地的女子感兴趣,对于利用职权骗占良家妇女身子的行径是反对甚至是不齿的。

所以,李卫对于刘王氏出家为尼的可惜感叹,绝非出于好色之心,更不是对如此佳人出家的惋惜。

02李卫对于刘王氏出家的可惜感叹,到底有何内情?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细节:

那就是雍正皇帝和李卫在之后的一番对话。

雍正皇帝问到李卫:

“那个黄伦,你准备怎么处置?”

李卫在这个时候,明显有着试探性回答的意思:

“奴才想,革了他的职,也就算了!毕竟他是年羹的人!”

雍正皇帝则义正言辞:

“不行,革了职还得充军。就把他发配到年羹尧那里去!”

李卫则才肯定的附和:

“高!这样做寄给了年羹尧面子,还能让他醒一醒神。”

李卫的两次回答,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已经知道了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的状态,年羹尧获重谴甚至被杀头的结局,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年羹尧毕竟对李卫有着“救命之恩”,毕竟是将李卫带进官场的“伯乐”,所以,李卫必须向雍正皇帝证明自己和年羹尧之间的清白关系,表明自己对于雍正皇帝的不二忠心和绝对服从。

但是,这种“忠心”的表现,决不能是公开明确的弹劾年羹尧,更不能是对其恶语相加,疯狂弹劾。

为什么?

如此一来,反而会让雍正皇帝觉得李卫有着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所以,李卫必须做一个局,做一个给雍正皇帝看的局。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李卫对于雍正皇帝前来江苏,何时来到的江苏,知道不知道?

当然知道!

理由有三:

1、朝廷是有邸报的,对于雍正皇帝的行程安排,李卫是能够得到具体通知的。

2、李卫下令召集“代人写信”、“买卖字画”的人时,衙役们为何偏偏就带走了和雍正皇帝对话的字画摊主?

这就是李卫做给雍正皇帝看的,就是让雍正皇帝看到自己对于推行新政的用心和无所不用其极。

3、李卫从歌妓家中返回时,碰到了张五哥,张五哥告诉李卫,雍正皇帝已经在府衙的门房等了李卫一个时辰。这一个时辰之内,衙门里的衙役们就没人前往通报李卫?

当然有!

所以,对于雍正皇帝的具体行踪,李卫是非常清楚的!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李卫对于刘王氏出家的可惜感叹就容易明白了!

张五哥能够详细了解李卫的行径,就不能了解李卫在为刘王氏翻案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了?

当然能够掌握!

也就是说,李卫那句“可惜了,可惜了”,就是说给雍正皇帝听的。而且,在发出可惜感叹以后,李卫觉得还不够,有立马前往歌妓家中,进一步坐实了自己好色的“坏毛病”!

李卫要做的,就是让雍正皇帝知道,自己之所以在那么多冤案中选择了刘王氏的冤案,仅仅是因为刘王氏相貌出众,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好色之心作祟,而并不是自己刻意要扳倒年羹尧的人——黄伦。

也就是说,同样阻碍新政推行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可以成为李卫抓住把柄,逼迫其推行新政的对象,而之所以选择扳倒黄伦,是因为黄伦和自己看上的刘王氏有着直接关系,而并不是因为李卫想要利用扳倒黄伦,向雍正皇帝表明自己和年羹尧的清白关系,表明对雍正皇帝的绝对忠心。

这就是李卫做的局,就是为了避免让雍正皇帝觉得自己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所在。

这就是雍正皇帝在得知李卫前往妓院的行为以后,李卫非但没有求情认罪,反而敢于请求雍正皇帝替自己隐瞒“在外沾花惹草”行为的原因所在。

这就是雍正皇帝得知李卫出入妓院的行为后,并没有处罚李卫,仅仅是袒护、疼爱般的几句训斥而已的原因所在。

因为,雍正皇帝看到了李卫只管执行新政推行命令,并不关心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关系的变化。看到了李卫对于自己的绝对忠心,而这份忠心不关乎包括年羹尧在内的任何人。

这也正是雍正皇帝问及对黄伦的处理意见时,李卫试探性回答的原因所在!

李卫在试探什么?

就是在试探雍正皇帝会不会将对年羹尧的态度,明确的在自己面前表露。

雍正皇帝在提到年羹尧时说道:

“朕不断接到来自西北的折子,说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本来,朕派孙嘉诚到他那儿去,就是为了让他见到这个人,会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不知道他是没有领悟朕的苦心,还是有意和朕顶着干。孙嘉诚在那儿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都过不去!”

也只有在明确了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坚定态度,李卫才能表明和年羹尧的势不两立:

“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的祸来!”

然后,在李卫汇报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民间传言以后,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杀心已起,而对李卫的信任和重用之心,也已经确定。

所以,对于刘王氏出家为尼时的可惜感叹,并非表面意思,更不是李卫的好色之心在作祟,而是有着身处的考虑,和极高的政治智慧。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标签: 李卫

更多文章

  • 雍正的宠臣李卫,在乾隆时不受待见?乾隆:把李卫的神像烧了!

    历史人物编辑:青溪史社标签:李卫

    乾隆帝自我感觉超好,信心满满,自诩为“十全老人”。而实际上,至少在性格上,他多疑善变,唯我独尊,眼里根本容不得半点沙子。最典型的事,莫过于他对他父亲的宠臣李卫的态度。在古代,做大臣有多风光就有多遭殃,一个不小心触犯了龙颜脑袋就会搬家,还可能被株族。“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一些大臣元老在老皇帝那里成为

  • 《李卫当官》里的李卫,历史上究竟怎样?死后乾隆下令按总督例葬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李卫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李卫当官》,里面徐峥刻画的李卫三分油滑里透着七分精明,看似误打误撞却事事算准,替乾隆解决了很多事情,但是这终究只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电视剧而已。真实的李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历史上的李卫出生于公元1687年的正月初一,李卫出生于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

  • 李卫买官走仕途,雍正视为功臣,乾隆怒砸雕像,李卫:幸亏死得早

    历史人物编辑:史书上说了啥标签:李卫

    清朝康熙皇帝中期,在江苏徐州一个富户家庭降生一名男婴,他就是李卫,家人都兴奋不已,期望将来能够高中状元,为家族带来荣耀。没想到的是,李卫一直到而立之年才获得官职,更为搞笑的是官职不是科举分配的,而是凭借家庭雄厚的财力买来的。那是在康熙56年,李卫的家中长辈再也看不下去这个游荡子,于是花钱捐官,给李卫

  • 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的势力到底有多大?也就雍正皇帝能治住他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李卫

    李卫是雍正朝的重臣,他深受雍正器重,备极恩宠。他在雍正期间有多彪悍?不论是九门提督,还是大学士,甚至就是王爷,李卫都敢得罪,一不留神就上折子参。李卫出身在江苏铜山一户大户人家,他不善读书,最后家人为他出资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正常来说,捐官得到的一般都是候补的,能最终得到实际职务的很少见。但是李卫并没

  • 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李卫

    导读: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史实,而是《雍正王朝》最后一段剧情中的内容。湖南生员曾静写信给西北抚远大将军岳钟琪,希望他学习先祖岳飞带兵谋反。进京的李卫闻听恩人雍正的表述怒火中烧,跑到刑部大佬殴打曾静。刑部官员不但没有什么表示,而且围观取乐。这才让随后赶到的雍正、宝亲王等人大怒,宝亲王做主把围观取乐的

  •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位置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李卫

    导读:这样的问题不在于谁的水平高,而且水平高的也不一定敢说。雍正不问张廷玉而问李卫有两层意思:第一、李卫是家臣奴才,而张廷玉是外臣。雍正是李卫的主子,这件事情本来就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前提就不能对外宣扬。即使最后鸩杀了弘时,估计对外也得报暴病而亡。第二、张廷玉是外臣,绝对不会掺和皇上的家世否则后患无穷

  • 雍正王朝: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赐死弘时保弘历?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给予标签:李卫

    邬思道:“狗儿,多少人十年寒窗,求这个顶而不得得呀,你可要好自为之”。可别小看李卫吊儿郎当的样子,但对于邬思道的敲打,悟性可比年羹尧高多了,说话水平也很高,滴水不漏,且办起事毫不含糊,在职场的段位可以和图里琛有的一拼。弘时的作为,雍正老早就想找个合适的对策处罚他了,奈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左右为难,处

  • 她凭借《李卫当官》走红,在片场被打怒退娱乐圈,孙菲菲怎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小布点娱乐标签:李卫

    说道经典的古装剧,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近几年口碑很好的《甄嬛传》,但是其实在十几年前,几乎每一部古装戏都可以用经典来评价,当时的演员都非常的敬业,而且也没有现在不好的风气,很多电视剧的火爆程度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今天要说的就是一部大家都很熟悉的电视剧《李卫当官》。《李卫当官》与一般的古装剧不同的是

  • 雍正王朝:高福本来和李卫一起被雍正发现,为什么高福背叛雍正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李卫

    年轻人,血气方刚,从年羹尧的说法来看,应该是也对翠儿有意,然而造化弄人,翠儿芳心他属,年轻人难免一时颓唐,于是去外边借酒浇愁。这是很一般的套路。不是说四爷府上规矩大吗?这等办过机密事的人员,怎么可以如此大意?如此情绪不靠谱?坎儿曾经去当铺办过百官行述的事。结果被人指认出来了。喝酒是容易失去理智的,实

  •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李卫

    导读:《雍正王朝》中的雍正皇帝虽然刻薄寡恩,但是不是嗜杀之辈。年羹尧、高福、高毋庸等人被杀都是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稳定皇位后还是需要心腹来帮助自己的。而李卫虽然出身比较低,但是其忠诚超过年羹尧;灵活高过田文镜;既能从大出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虽然不敢僭越,但是发自内心地以子侄一般的亲近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