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的宠臣李卫,在乾隆时不受待见?乾隆:把李卫的神像烧了!

雍正的宠臣李卫,在乾隆时不受待见?乾隆:把李卫的神像烧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溪史社 访问量:1687 更新时间:2024/1/10 19:37:51

乾隆帝自我感觉超好,信心满满,自诩为“十全老人”。而实际上,至少在性格上,他多疑善变,唯我独尊,眼里根本容不得半点沙子。最典型的事,莫过于他对他父亲的宠臣李卫的态度。

在古代,做大臣有多风光就有多遭殃,一个不小心触犯了龙颜脑袋就会搬家,还可能被株族。

“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一些大臣元老在老皇帝那里成为大红人,也难保在新皇帝这里不会躺枪。您像雍正朝的三个总督,汉人李卫、满洲镶蓝旗人鄂尔泰、汉军正黄旗人田文镜,他们在雍正面前都是炙手可热,手眼通天的重臣。可是到了乾隆爷这,有两位都被打压过,被打压的那位(田文镜),也不幸运,早在雍正时期就去世了。

雍正下诏让“知己”鄂尔泰死后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但是到了乾隆十一年鄂尔泰的牌位就被从太庙里拿了出来,《易县志》载,乾隆帝还下令挖了鄂尔泰的坟墓。

李卫历经康雍乾三朝,在康熙朝初出茅庐,在雍正朝大展宏图,到了乾隆朝就要难得糊涂。那么好大喜功,特别喜欢树立个人权威的乾隆帝又是如何对付李卫的呢?李卫又是如何难得糊涂的呢?

咱们先来了解下李卫这个人。

李卫又叫李又玠,是江苏丰县的一位富家子弟。似乎和刘邦一样,不缺钱但不好读书,大字不识几个。

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旦能起来让你喜出望外,钱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比如买官。

从东汉到清朝,只要交一定数量的钱财就可进京做官,不过都是些没有芝麻粒大的小官,最高也只能做郎中,郎中的官职大概相当于顾问和差遣,是个闲职。如果因工作需要,要调离京师,官职就会提高到各省的巡抚。如果自己能干,给皇帝留下好的印象,再加上家世清白,那就能平步青云,由中央到地方任尔驰骋了,李卫便是如此。

李卫很聪明,他抓住了机遇。康熙五十六年(1688年)正是李卫的而立之年,此时他开始正式冲向官场,那时老皇帝康熙已经63岁了。

因为李卫没有经过科举考试,是捐钱买的官,李卫一开始只是做了个兵部员外郎,也就是个从五品的闲职。李卫这个人虽然没文化,但人很机灵,工作能力强。虽然不怎么识字,但是他身边有师爷和一些文人帮助。他们起好公文奏章后就读给李卫听,不合适的地方李卫就口头叙述让他们去改,所述问题一针见血,一些高学历文人都佩服他。闲暇之余他自己还给自己充电,读书识字,练习书法。

(李卫的书法)

两年之后,他便从兵部员外郎调任户部郎中一职,正式成为大清的官员了。

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清史稿·李卫传》

户部郎中主要管理钱粮收缴事务,虽然只是个五品小官,但李卫十分刚直正派,不屈服权贵,对违法的皇亲国戚毫不留情,该检举检举,该揭发揭发,得到康熙帝的赞赏。

李卫在任户部任职期间,充分表现了过硬的手腕和不畏权贵的正义感。当时管理户部的一位亲王,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吃回扣。每收钱粮一千两时,他就会另外多加十两中饱私囊。李卫看到后多次极力劝阻,每次他都嗤之以鼻,照贪不误。李卫对他毫不留情,直接在众大臣路过的走廊上放置一柜,在一个木板上写下四个耀眼的大字“某王赢钱”放在柜子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议论指点,搞得这个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钱。

四爷胤禛很看中李卫这一点,认为他是个效忠朝廷的难得人才,所以到了他上位时,就着重把他当心腹培养,李卫的仕途开始腾云驾雾般飙升。

雍正一上台就给了李卫直隶驿传道的官职,还未等李卫走马上任就又升迁了,四大爷改任他为云南盐驿道。盐业是朝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浑水摸鱼的领域,更是民间走私最厉害的一个行业。

雍正一下子给了李卫这个官职,可见对他的信任与能力的肯定。雍正朝的前五年,每年李卫的官职都在升迁。

雍正第二年,李卫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兼管盐务,这差事肥的流油,让很多人眼红。

第三年,李卫升职为浙江巡抚(从二品),被赋予极大的权力,相当于浙江省最高行政长官,省长级别。

第四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李卫为官清廉,人品道德上值得人信任和尊敬,在盐政方面政绩突出,雍正让他继续在这方面监管。

第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比巡抚更有话语权,管巡抚事。

第七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后又升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

李卫从混进官场到雍正五年,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不起眼的闲职到身兼各种要职,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李卫飞速升迁的背后,自然付出很大努力,立下大功的。

他在管理盐政方面做得面面俱到,不仅加强了沿海各关隘的安防,对那些盗卖私盐的商贩严厉打击,更是增加培训兵力重点打击大盐枭,一举擒获横行霸道的著名盐枭沈氏,对各大盐枭毫也不留情一斗到底,使官盐销售畅通无阻。同时他还改革盐政税赋制度,“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徵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此举,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雍正对李卫的做法赞不绝口。

李卫在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时,对弹压地方和“捕盗”都很有一手。那时江浙一代人多地少,一些无业游民做了盗贼,很是猖狂。清廷发现有地方官和盗贼相互勾结,地方官明目张胆包庇盗贼。他们的“捕盗”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朝廷逼得紧了他们就用替身代盗贼受过,却放跑真正的盗贼。

雍正就让李卫主抓江南七府五州盗案,统管全局。李卫到任后“文武各官受其节制”。他严查“江南案”,打击反清复明势力,弹劾了一些官员,当时范文程的孙子范时绎时任江南督臣,因失察也遭到李卫弹劾。江浙很快出现"千里无盗贼"的局面。

李卫治理盗贼的同时还带人垦荒置田,兴修水利,在他的治理下,江浙地区逐渐变得繁荣,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

李卫的做法让雍正十分满意,对他称赞不已大加封赏,还多次下令让天下官吏学习李卫好榜样,他说:

“督抚中能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

还称赞李卫说:

“乃成全圣祖之是也,岂止朕之功臣,乃朕之恩人也。”

李卫做官达到的高度及程度,让朝廷官员对他这个文盲刮目相看,同时也引来同僚们的羡慕妒忌恨。

不得不说,李卫虽然对朝廷功劳大,但他为人狂傲,不懂圆滑,仗着自己是雍正帝眼里的红人,傲视一切。雍正帝也曾多次对他告诫:“时戒血气,少务和平”,但他依然如此。

对李卫来说既要刚直正义,又要维护朝廷利益,还要和同僚们和平相处,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的存在,李卫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就干脆继续“我行我素”。

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李卫弹劾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贪赃枉法,紊制扰民。

但是呢,由于鄂尔泰对朝廷功劳大,他也是雍正帝的心腹,雍正帝就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饶恕了鄂尔奇,也奖励了李卫。

“十一年,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上为夺鄂尔奇官,命果亲王及侍郎莽鹄立、海望按治,得实,请罪鄂尔奇。”——《清史稿》

谁知道两年后,雍正突然驾鹤西去,临终前对鄂尔泰委以重任,任命他为辅政大臣,遗言要鄂尔泰死后配享太庙。鄂尔泰的地位更加显赫,在乾隆初年更是大红大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比,李卫开始走向平淡。

李卫害怕遭受鄂尔泰的报复,不免忧惧,再加上身体本来就不好,熬到乾隆三年李卫就死了,终年51岁。

也许对李卫的早死有惋惜,后来有人传言,说乾隆对李卫冷酷无情。其实乾隆对李卫还不错。

乾隆刚登基的时候,让李卫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乾隆二年,因李卫秉公执法检举有功,乾隆赏赐他四团龙补服,这样的殊荣,纵观整个大清,也就只有五个汉人拥有。

他死后,乾隆按照总督的规格把他风光大葬,赐谥号“敏达”,入京师贤良祠,让他的5个儿子都入朝为官。

可是因一件事,惹怒了乾隆,李卫死后得不到安宁。

在乾隆去江南的一次旅游中,路过西湖的花神庙,乾隆进庙后,竟然发现庙里供奉着李卫和他妻妾们的神像,号称是“湖山神位”。

其实李卫能得到这样的荣耀并不奇怪。李卫的名声早在江南一带流传,他的事迹深入人心。李卫嫉恶如仇,一身正义之气。他听书时一听到忠贤之人遭到不平,就愤恨不已,忍不住为之呜咽,甚至拔剑而起,要手刃奸佞。在官场上也向来如此,对一些不正之官就会斗到底。

在江浙一带工作时,对文人帮助很大,他对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出钱建书院供孩子们读书,资助在读的书生,还出钱修浙江通志,深得民心。

让浙江人铭记在心的是,雍正时因为文字狱的事,雍正禁止了浙江文人的科举考试。李卫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查,整理蒙冤及悔过文人的材料,和王国栋一起在雍正面前替浙江文人说尽了好话,换来雍正回心转意,第二年恢复了浙江文人的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中前三名全部是浙江人,为浙江人挣得了脸面和荣誉。因而那里的百姓都很敬重崇拜他,把他当心中的偶像神灵,为他立碑建庙,供奉他。

当乾隆看到庙里的一切时,确实惊诧了,也愤怒了。作为一个帝王他无法容忍自己的臣子,确切地说是奴才,能得到这么多的人心,地位竟然凌驾于自己之上,都称“神”了,这还不反了天了!

为此乾隆下旨昭告天下: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然后命人把李卫和他妻妾的塑像全部从庙宇里撤出来砸毁焚烧。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在乾隆看来,天下百姓只能拜他一人,最多各自去拜拜自己的老祖宗,尊卑有别,像李卫这样一个奴才,怎么配得神位?

乾隆还批评李卫说:

“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

幸亏李卫死得早,要是李卫活到乾隆十三年,小心眼的乾隆不知如何修理他呢。

结语

由此可见,乾隆虽然“死都不放过李卫”,可要说到对付李卫却有点言过其词了。乾隆是九五至尊,不需要对付谁,只需要惩治谁,李卫死后落得这般下场,和当年唐太宗对待死去的魏征何其相似。

说到底,还不就是帝王的妒忌,帝王不会允许臣子声名超过自己的,所有功德都是帝王的。

标签: 李卫

更多文章

  • 《李卫当官》里的李卫,历史上究竟怎样?死后乾隆下令按总督例葬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李卫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李卫当官》,里面徐峥刻画的李卫三分油滑里透着七分精明,看似误打误撞却事事算准,替乾隆解决了很多事情,但是这终究只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电视剧而已。真实的李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历史上的李卫出生于公元1687年的正月初一,李卫出生于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

  • 李卫买官走仕途,雍正视为功臣,乾隆怒砸雕像,李卫:幸亏死得早

    历史人物编辑:史书上说了啥标签:李卫

    清朝康熙皇帝中期,在江苏徐州一个富户家庭降生一名男婴,他就是李卫,家人都兴奋不已,期望将来能够高中状元,为家族带来荣耀。没想到的是,李卫一直到而立之年才获得官职,更为搞笑的是官职不是科举分配的,而是凭借家庭雄厚的财力买来的。那是在康熙56年,李卫的家中长辈再也看不下去这个游荡子,于是花钱捐官,给李卫

  • 雍正朝第一宠臣,李卫的势力到底有多大?也就雍正皇帝能治住他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李卫

    李卫是雍正朝的重臣,他深受雍正器重,备极恩宠。他在雍正期间有多彪悍?不论是九门提督,还是大学士,甚至就是王爷,李卫都敢得罪,一不留神就上折子参。李卫出身在江苏铜山一户大户人家,他不善读书,最后家人为他出资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正常来说,捐官得到的一般都是候补的,能最终得到实际职务的很少见。但是李卫并没

  • 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李卫

    导读: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史实,而是《雍正王朝》最后一段剧情中的内容。湖南生员曾静写信给西北抚远大将军岳钟琪,希望他学习先祖岳飞带兵谋反。进京的李卫闻听恩人雍正的表述怒火中烧,跑到刑部大佬殴打曾静。刑部官员不但没有什么表示,而且围观取乐。这才让随后赶到的雍正、宝亲王等人大怒,宝亲王做主把围观取乐的

  •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位置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李卫

    导读:这样的问题不在于谁的水平高,而且水平高的也不一定敢说。雍正不问张廷玉而问李卫有两层意思:第一、李卫是家臣奴才,而张廷玉是外臣。雍正是李卫的主子,这件事情本来就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前提就不能对外宣扬。即使最后鸩杀了弘时,估计对外也得报暴病而亡。第二、张廷玉是外臣,绝对不会掺和皇上的家世否则后患无穷

  • 雍正王朝:李卫为什么要提醒雍正赐死弘时保弘历?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给予标签:李卫

    邬思道:“狗儿,多少人十年寒窗,求这个顶而不得得呀,你可要好自为之”。可别小看李卫吊儿郎当的样子,但对于邬思道的敲打,悟性可比年羹尧高多了,说话水平也很高,滴水不漏,且办起事毫不含糊,在职场的段位可以和图里琛有的一拼。弘时的作为,雍正老早就想找个合适的对策处罚他了,奈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左右为难,处

  • 她凭借《李卫当官》走红,在片场被打怒退娱乐圈,孙菲菲怎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小布点娱乐标签:李卫

    说道经典的古装剧,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近几年口碑很好的《甄嬛传》,但是其实在十几年前,几乎每一部古装戏都可以用经典来评价,当时的演员都非常的敬业,而且也没有现在不好的风气,很多电视剧的火爆程度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今天要说的就是一部大家都很熟悉的电视剧《李卫当官》。《李卫当官》与一般的古装剧不同的是

  • 雍正王朝:高福本来和李卫一起被雍正发现,为什么高福背叛雍正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李卫

    年轻人,血气方刚,从年羹尧的说法来看,应该是也对翠儿有意,然而造化弄人,翠儿芳心他属,年轻人难免一时颓唐,于是去外边借酒浇愁。这是很一般的套路。不是说四爷府上规矩大吗?这等办过机密事的人员,怎么可以如此大意?如此情绪不靠谱?坎儿曾经去当铺办过百官行述的事。结果被人指认出来了。喝酒是容易失去理智的,实

  • 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李卫

    导读:《雍正王朝》中的雍正皇帝虽然刻薄寡恩,但是不是嗜杀之辈。年羹尧、高福、高毋庸等人被杀都是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稳定皇位后还是需要心腹来帮助自己的。而李卫虽然出身比较低,但是其忠诚超过年羹尧;灵活高过田文镜;既能从大出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虽然不敢僭越,但是发自内心地以子侄一般的亲近和忠诚

  • 雍正器重没文化的李卫,乾隆帝时期,李卫的结局却让人感慨!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李卫

    雍正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在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斗争之后,终于在四十六岁登上帝位。在他在位的十三年间,清朝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当然首要归功于雍正本人。但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精明能干的臣子辅助,雍正自然也无法振兴祖业。在他身边,有着四位权高位重、深得信任的大臣帮助他。有一位大臣,论谋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