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有因”。这句话不外乎是正确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原因有好有坏罢了。就像历史中发生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是有导火索的。他们不是为了想要得到的更多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就是为了生存下去的被迫无奈。“适者生存”,各个国家就像是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着自己的天敌,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斗争。今天就来说说康熙'三顾茅庐'噶尔丹的故事吧!明明是两不相干的人,却能有这样的交集。到底是怎样的真相呢?
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不是你以为的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原来是康熙三次对战噶尔丹。噶尔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值得这样的对待?噶尔丹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家中排行比较靠后。即使出生在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之家的他也是很难拥有继承家业的资格。但是这和之后历经的一切并没有打消他的雄心壮志。他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和所学硬是在蒙古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建立了自己的盟国。
相继的收复了一个又一个的部落,逐渐的,疆土都直接和清朝以及沙俄相接壤。这并没有满足他的野心,进而开始想清朝进攻。康熙知道消息后,肯定不会怕他,就率兵迎战,这是康熙第一次'拜访'。在这次战争中,噶尔丹以失败而告终。看到本来就臣服于自己朝廷的蒙古突然之间就拥有了这么庞大的军队,这让康熙有了隐患。于是就发动了后两次的战争。
第二次战争爆发在1696年,康熙兵分三路,想一举拿下噶尔丹,但是在进军的途中听说沙俄在这次的战争中是噶尔丹的救援者。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沙俄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清朝或许就是他的对手。清朝的大臣们想劝康熙放弃这次的进攻,但是康熙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还是清朝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沙俄并没有帮助噶尔丹。
当康熙发动第三次战争的时候,得知消息的噶尔丹的人都害怕了,开始纷纷投降。面对这样的局面,噶尔丹也没有了拯救的办法。最后选择了自杀。这个'三次拜访'经历了8年的时间才得以告终。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毕竟,两方的力量都在那里明摆着的。
对于噶尔丹之所以向清朝发动战争的原因,有人是这样的想的:噶尔丹想要生存下去。噶尔丹当时面对沙俄,沙俄的军队可以说是无敌,自己去攻打他简直是以卵击石。所以就把目标瞄准了清朝,因为清朝相对于沙俄来说是比较弱势的。攻打清朝来壮大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明智的选择,谁知是'赔了夫人,又折了兵'。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