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年号:康熙
在位:1661—1722
享年:69岁
庙号: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寝:景陵(清东陵)
子女:35子,16女
皇后:赫舍里氏
继位人:胤禛(雍正)
青史语录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清史稿·圣祖本纪》
剿灭葛尔丹 平定西北
明末,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澳南即内蒙古,皇太极时已归附清朝;漠北即外蒙古,分三部:扎萨克图汗、车臣汗,土确图开,于皇太极时相继入贡,保持友好关系;漠西分四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于顺治年间先后遗使入贡,关系尚好。漠西的准噶尔部游牧于伊型河流城。在清兵入关时,他们“雄长西北”,与清朝“间通使,间为寇”。顺治年间,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当康熙九年,噶尔丹夺得统治权后,不断扩张势力,攻掠邻部,既居漠西四部总汗。到康熙十七年,他已控制了天山南北,远及青海与西藏。
蒙古部落的敖包
此时的康熙只静观事态发展,将其行为只看做是民族内部纷争,虽不赞成,但也未多加干涉,尊重少数民族自己的选择。但是噶尔丹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不仅管理不好内部事务和牧民生活,还处心积虑,纠结沙俄势力,插手蒙古内部的纷争,妄图挑拨和引诱他们脱离清朝而投入俄国的怀抱,严重威胁到漠北和西北地区的安定。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噶丹尔率3万铁骑,向漠北喀尔喀发动了全面进攻、实则是向喀尔喀的保护者清朝宣战。二十七年,喀尔喀三部都被击败,王公费族和数十万牧民无法立足,尽弃牲畜帐幕南下,逃入漠南(今内蒙古)境内。喝尔丹吞并略尔略三部,破坏了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给广大的蒙古牧民制造了深重的灾难。准军的铁璃所到之处,草原上鲜血遍地,一片恐怖景象。
大清虽然统一 但也危机四伏
面对喝尔丹的恶劣行径,康熙帝迅速做出决策:首先安顿溃逃的喀尔喀部民,命尚书阿喇尼等调拨归化城、张家口等地粮仓,赈济牧民。其次,他指令内蒙古北部“水草俱佳”的科尔沁牧区划出部分水草地,暂供其游牧。康熙帝向噶尔丹发出通告,令其率众西撤,归还侵地,还召见在京的沙俄使臣,严正警告沙俄,支持噶尔丹,即有意要“开兵端”!但是,无论噶尔丹,还是沙俄,都拒不接受康熙帝的警告。
二十九年(10)五月,噶尔丹以追略尔喀为名,率军侵入乌尔会河一带,由于清军轻率出战,导致失利,使喝尔丹一直深入到距京师仅700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用鸟达盟克什克腾旗南境)。为了巩固北部边疆,康熙皇帝于同年七月任命皇兄和质裕亲王福全和望长子允提出征。八月一日,清军与准军在乌兰布通展开决战,大被难军数万人。但由于清兵放松追击,致使噶尔丹北逃。
康熙帝决定亲征葛尔丹
康照帘趁喝尔丹数逃之际,加紧整顿喀尔喀各部,巩固清政府对其管转,以便熟立喝尔丹。三十年五月,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多伦)上都牧场,召集略尔略名部举行会盟。在这里、康熙帝连续举行召见、宴会、会盟、阅兵、赏赐、裁决是非等庄严的仪式和步骤,显示了清朝作为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康熙帝宣布:将喀尔略各部共分34旗,按漠南49旗例建旗、封爵,实行清朝的法令制度。康熙帝以此会盟的形式恩威并施,迅速地安定了喀尔喀,结束了长期以来其内部纠纷,促进了北方蒙古的团结,也加强了清廷对其管理,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在此后抗击噶尔丹斗争中发挥作用。三十六年,喀尔喀返回漠北时,增至53旗;康熙末年,达69旗;乾隆三十年(1765),喀尔喀编旗完成,共85旗,清廷实现对其完全管理。
决战西北 葛尔丹拜逃
噶尔丹败逃后,密谋与沙俄联手,卷土重来。康熙想与其和谈,于三十一年约盟,遭到拒绝。康熙帝了解其狼子野心,加紧西北地区军事防备,并部署东北兵力,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然后于三十四年八月,密令科尔沁土谢图亲王等伪降噶尔丹,答应为内应,夹攻清军,以此引诱其出动。噶尔丹果然上当,于三十五年(1696)二月仅率2万余兵进至巴颜乌兰。康熙帝决定御驾亲征,部署三路兵马进剿。
途中,他“不怀安逸,不恃尊崇,与军士同其菲食,日唯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噶尔丹闻知康熙亲征,落荒而逃。康熙亲率前锋追赶五日。在昭莫多,噶尔丹遇清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带数人败逃。捷报传来,五月,康熙回京。九月,康熙帝再次亲征,调动西北清军和蒙古各部兵马,对噶尔丹进行围困阻击,以断其外援,对其招降,并及时处理西北各族、各部间微妙的关系问题。十二月回京。
昭莫多一战,噶尔丹元气大伤。其在伊犁的老巢,已被他的侄儿所夺占。由于他的暴虐统治,新疆、青海部民都背叛了他。沙俄因其已无利用价值,也不再帮他。他到处流窜,无处安身,但又拒绝接受康熙帝的招抚。三十六年(1697)二月,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喝尔丹余部纷纷倒戈。他众叛亲离,畏罪自杀。噶尔丹发动的叛乱,历时8年,终被粉碎。
葛尔丹雄心壮志 却不幸碰到了康熙皇帝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除训练骑兵、设立哨所、派兵驻防、加强防御之外,对漠北、漠西各部进一步以联姻、封爵、赏赐、赈济、编旗等措施来加强联系。这对蒙古各部起了稳定与安抚的作用,使他们同清廷保持了密切关系。康熙还广设牧场,移兵屯田,对蒙古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另外,他尊重蒙古的宗教信仰黄教,又为削弱达赖的势力,封直辖于清廷的达赖、班禅、哲卜尊丹巴(三十年)、章嘉(四十四年)四大活佛,令其分管前藏、后藏、漠北、漠南教务,达到分而治之的政治效果,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平定西北 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康熙帝决策并亲率大军三次征讨噶尔丹,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大不安定因素,稳定了西北边疆,加强了对蒙古的管辖,对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统一和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蒙古由明代的民族边患,变成了清代遏制沙俄入侵的民族长城。康熙帝奠定了清代200余年良好的边疆民族关系。特别是在筹划平叛及处理复杂的蒙古问题过程中,康熙帝的胆识、远见、气魄,甚至不计“万乘之尊”与将士同甘苦,勇于实践的精神,堪称历代帝王的典范和楷模。另外,这次平叛对沙俄的侵略与扩张是又一次沉重打击,有力地捍卫了我国西北和北部边疆的领土完整。这是康熙帝创立的又一大业绩。
【作者简介】
惜何昔,90后自由撰稿人,偏爱历史,希望可以在历史的往事中汲取精神食粮,借古鉴今交到更多知音朋友。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有多困难,都要坚强地抬头挺胸,告诉所有人,你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往期精彩】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文武兼备的创业之君——清太宗皇太极
→ 顺治与多尔衮的恩仇
→ 痛失爱妃,英年早逝——少年天子终归于尽
→铲除权臣鳌拜,康熙帝独掌乾坤
→武力收复台湾 统一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