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以我只能简单说一下。
一、噶尔丹的实力无法与满清抗衡
表面上看,噶尔丹的控制范围很大,但实际上基本是人口稀少的牧区。
噶尔丹自身的兵力和部署并不多,就算加上新控制的新疆地区,总人口也不过一百万人。
当然,按照游牧民族的标准,噶尔丹应该能出十万以上的大军。
不过,伽尔丹的很多部署都只是附属物,并不是直接控制的。
比如新疆的阿帕克和卓,和噶尔丹正好互相利用。事实上,新疆各族人民和维吾尔族权贵都对噶尔丹滥征掠夺妇女极为不满。
因此,噶尔丹前期能够出动十万大军攻打新疆,后期却始终只有三万到四万兵力。
反倒是满清当时有一亿多人口,国力强大。满清凭借庞大的国土和人口基数,动员数十万大军轻而易举。
事实上,满清和噶尔丹出动的兵力之间,一直有至少3倍以上的差距。
二、噶尔丹年年征战,部落元气大损
噶尔丹开始统一卫拉特,征战多年;他终于成为卫拉特的大汗,完成了正式的统一,随即南下新疆;征服新疆后,他马不停蹄地西进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噶尔丹屡屡失败,部署人员伤亡惨重。
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好好休养生息,等元气恢复后再去战斗。
然而,噶尔丹迫不及待地东进,攻打了清朝庇护的青海和硕特和漠北喀尔喀。
这是军国主义的极端。
噶尔丹的精锐士兵在这十几年的征战中消耗不少,其中不乏老兵和少年。
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战斗力。
三、不懂政治,处处树敌
噶尔丹是个不懂政治的武士。
他的四面讨伐实际上是四面楚歌。这些势力迫于噶尔丹的实力,被迫暂时投降,但一旦噶尔丹主力离开境内,便立即独立或造反。
比如噶尔丹一走,新疆就造反了。
更夸张的是,噶尔丹连卫拉特的内政都不处理。
噶尔丹原本继承了卫拉特首领僧格的位置,但对僧格的儿子十分提防。
在攻打满清之前,噶尔丹竟然毒死了桑格的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并企图谋害另一个儿子策旺阿拉布坦。
不甘坐视,CewangAllahButan领导了他自己的叛乱部署。
顷刻间,大批对噶尔丹不满的卫拉特人前来投靠,而次旺阿拉布坦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噶尔丹的后方,切断了他的根据地。
因为噶尔丹在外作战,顾不上后方。总之,噶尔丹实际上内外都处于混乱状态,所以一旦战败,很容易迅速土崩瓦解。
至于沙俄,唯一支持他的,其实就是个喉舌,只是在一旁说说而已。
噶尔丹非常信任沙俄。
四、军事过于咄咄逼人
当时的清军虽然没有入关时那么强大,但也绝不是弱小的力量。
他们刚刚经历了旧金山战争,打败了强大的吴三桂军队;随后,清军还在夜叉之战中击败了沙俄,取得了胜利。
但噶尔丹请示清军兵力,在两军首次交锋乌兰布统之战中派出3万主力南下。
刚开始打了几个小胜仗之后,他就更加嚣张了。
结果,乌兰布统遭遇了十万清军主力,一战战败,精锐伤亡三分之一。
被打成这样,噶尔丹仍然抱着清军没什么了不起的态度,随后派出三万骑兵继续南下进攻。
结果这一次清军准备的更加充分,光是粮食储备就高达半年之久。
两军交战于克鲁伦河,噶尔丹大败。其中一个被部署战斗,另一个逃跑了。最终,噶尔丹只带着几十名骑兵逃了出来。
至此,噶尔丹无力抗战,回不去,基地已失,强大的清军就在眼前,只能一死了之。
噶尔丹是蒙古历史上最后一位能够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大汗。
噶尔丹死后,蒙古满目疮痍。
说白了,噶尔丹只是一个武者,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