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王杨秀清为何逼死西王萧朝贵亲生父母,萧朝贵是如何报复的?

东王杨秀清为何逼死西王萧朝贵亲生父母,萧朝贵是如何报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唐明爱 访问量:1834 更新时间:2024/1/19 0:30:07

一次行军途中,萧朝贵的父亲因与妻子同居,违反了天国禁令,被东杨秀清逼迫着处死。此后,杨秀清的岳父偷了一枚戒指,萧朝贵一日之内五次“下凡”问罪,使得杨秀清只能大义灭亲。

太平天国曾有一条让人匪夷所思的诏令,为了保证男兵们有足够的精力上场杀敌,女兵们不被孩子所牵扯,便立下“男女隔离”的制度。也就是说,但凡男女,无论亲疏,哪怕是夫妻也要分居。

可以说,在太平天国建立之前,这样的制度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且,它所宣扬的实则是一种“禁欲主义”,也让整个拜上帝教显得格外高尚。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的建立,这项制度在推行了两年之后便被天王洪秀全亲自废除了。

1862年,洪秀全颁布了一条《夺妻诏》,规定将领级别越高,便可拥有越多的妻妾,完全破除了当初的“一夫一妻”制,甚至宣扬“自高而低,依级递减。上多下少,切莫妒忌”的谬论。

可是,就在这些诏令颁布之前,便有人率先吃了个大亏,此人便是“西王”萧朝贵。

萧朝贵在太平天国的身份很特殊,是“上帝的女婿”,这要得益于他那个机智又果敢的妻子杨宣娇。

在太平天国的神学体系中,杨宣娇扮演着“天父之女”的角色,也就是“天兄”洪秀全的妹妹。因为世人都认为她与洪秀全是兄妹的关系,在许多野史和影视剧中便将其讹称为“洪宣娇”。

杨宣娇是在加入拜上帝教后,与萧朝贵因为志同道合结合为夫妻。在她见到洪秀全之后,便使用了与这位天王同样的套路,自称是在病中飞升,得到“父亲”的教诲,来助天王一臂之力。

在杨宣娇的机智配合下,也为洪秀全加强了舆论攻势。自此,两人结为兄妹,而萧朝贵自然就有了尊贵的“女婿”身份。

当然,效仿洪秀全的不止杨宣娇,还有“东王”杨秀清,他的身份地位更高,甚至成为了“天父”代言人。在太平天国,萧朝贵的身份仅次于洪秀全之下,被尊称为“九千岁”。

由此一来,萧朝贵便是三把手,而他与杨秀清之间的恩怨也日益加深。

一次在行兵打仗的过程中,萧朝贵的父亲萧玉胜与母亲同居而住,竟然被人告到了杨秀清那里。按理说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却违反了太平天国的制度,且按罪当诛。

于是,杨秀清找来了萧朝贵,把事情的原委和他一说,便假模假样地问道:“西王觉得,此事该当何罪?如何处置才能服众?”

萧朝贵当然知道这事的严重性,他作为教内的高级将领,更该以身作则,约束好家眷才对。他也知道,这是杨秀清给自己的下马威,绝非是索要人情。

萧朝贵在心底把杨秀清骂了八百个来回,最终只能忍痛表示:“东王可按规定办事,即便是我的父母也该与其他民众一样。”

这番话正中杨秀清下怀,他当众发话道:“父母苟合便是犯下天条,不遵天令的人,不配为人父母!”

就这样,可怜的萧玉胜与妻子便被杨秀清处决了。尽管这是杨秀清与萧朝贵合议后的决定,不过仍有学者认为,这件事其实是萧朝贵被杨秀清逼迫所致。

杨秀清当然有这个本事,他也曾因为洪秀全责罚宫女,而当众命令洪秀全下跪,接受三十刑杖的处罚。“天王”尚且要听命于杨秀清,何况是萧朝贵呢?毕竟杨秀清经常可以“上身”上帝,他的话就是代表了天父之命。

可以说,在某个时期,洪秀全其实是被杨秀清架空的,而杨秀清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杨秀清不止是处死了萧朝贵的父母,甚至还曾当众责罚杨宣娇。

杨宣娇为人果决聪慧,不同于寻常女子。身为“天妹”的她,在太平天国中赢得了许多女兵的青睐和仰慕。加上萧朝贵的骁勇能战,这对夫妻在一段时期的声望直逼杨秀清,这是杨秀清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杨秀清开始捧他人而打击杨宣娇,甚至将在教内流传较广的“女人要学杨宣娇”改为了“女人要学胡九妹”,先从舆论上压倒杨宣娇。

1849年12月的一天,杨秀清突然“化身”天父,当众斥责杨宣娇“逞高张(逞能)”“不尊天命”等罪状,而后责罚她足足六十杖,使得杨宣娇颜面尽失。

身为杨宣娇的丈夫,萧朝贵的面子也不好看。就在两年后,可算让萧朝贵找到了机会报复杨秀清。

1851年3月,有人告发杨秀清的岳父陈来偷盗罗大纲亡妻的金戒指。萧朝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开始“上身”为天父女婿,在一天之内五次“下凡”传讯陈来,逼迫陈来认罪。

陈来的儿子闻讯,立刻私下去求洪秀全,而洪秀全和萧朝贵一样对杨秀清身怀恨意,便借机说道:“此事大可求天父下凡,若托秀清之口讲出赦免,朕自当听从天命。”

很显然,洪秀全将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杨秀清本人,杨秀清深知自己中了圈套,却也无可奈何,为了稳固权力,只能忍痛做出处决陈来的决定。

从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关系不难看出,太平天国的分裂实际上从内部瓦解开始,是高级将领之间违背了初心和使命,开始谋求个人,在权力和美色中逐渐失去自我开始的。

他们赖以仰仗的“神权”,实际上是对“君权”的争夺,是源源不断的私欲导致了这场农民起义,注定走上失败的结局。

标签: 萧朝贵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战功赫赫,勇冠三军却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萧朝贵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旧式农民运动,不同于流寇式的部队,太平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甚至还打下了中国的半壁河山,硬生生地与清王朝对峙十余年之久!当我们回溯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往往也会感慨于其涌现的无数英雄豪杰,是啊,十四载天国出现过多少悍将:林凤祥,李开芳孤军北伐,虽功败垂成但也荡气回肠;胡

  • 太平天国:洪秀全为什么会承认,杨秀清和萧朝贵的神灵附体?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萧朝贵

    太平天国:洪秀全为什么会承认,杨秀清和萧朝贵的神灵附体?1848年3月,拜上帝会的创始人冯云山被抓后,杨秀清和萧朝贵就借助神灵附体,制造了天父下凡和天兄下凡事件,并且还用这种方式成功跃进了拜上帝会的领导高层。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用这种方式欺骗民族或许可以理解,但是他们如果想用这种方式欺骗洪秀全,那

  • 太平天国:洪宣娇为什么嫁给萧朝贵,难道只是为了拉拢萧朝贵吗?

    历史人物编辑:冰点历史V标签:萧朝贵

    太平天国:洪宣娇为什么嫁给萧朝贵,难道只是为了拉拢萧朝贵吗?【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洪宣娇来,这个女人可就非常厉害了,在太平天国中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是天王洪秀全的妹妹,西王萧朝贵的妻子,东王杨秀清的小秘,求王林凤祥的姘头

  • 周培公给康熙画了中国地图?姚启圣为何比不上施琅?李光地最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姚启圣

    一、真实的周培公。三藩之乱的时候,康熙最头疼的不是南方的三藩,而是西北的王辅臣。王辅臣这家伙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现在打算割据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如果王辅臣挥军东进的话,那杀伤力比吴三桂在南方要强得多了。因此要想平定三藩之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王辅臣的叛乱。而这个时候王辅臣其实正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怀疑,郁郁而终,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失落沙洲标签: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要说有能力的汉臣,就要数周培公和姚启圣两个人了。他们两个人分别帮助康熙建立了不世之功,却因为汉臣的身份,遭到康熙的怀疑。最终周培公在盛京郁郁而终,而姚启圣也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那么周培公已经遭受了康熙的不公平对待,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

  • 在历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启圣、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吗?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姚启圣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都是康熙时期的名臣,但是现代人了解他们大多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了解的,当然,历史上的三人与电视剧中的情况不太相似,历史上的三人比电视剧中的结局要好得多。年轻时是游侠,年纪大了后弃武学文的姚启圣姚启圣是三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人,他也是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基础的名将。姚启圣是大

  • 姚启圣先后四次向康熙举荐施琅,为何二人共事后,却又写诗讥讽他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姚启圣

    在清朝初年郑氏控制的台湾,给清廷东南沿海各省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这也令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大打折扣。为此康熙在成年亲政之后,便将收复台湾视作头等大事。▲康熙皇帝剧照为了平定台湾,他启用了姚启圣和施琅两位能臣,但两人在福建任职期间却多次发生不愉快。“将帅失和”在战场上本是大忌,但为何康熙始终不另选能

  • 姚启圣才厚功高,为何康熙却不喜欢他?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汉臣贯穿了整部电视剧,分别是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三人都才华横溢,但性格天差地别,最后也造成了三人结局的差别。清兵入关后,姚启圣游历于北直通州,受辱于土豪,一怒之下归附满洲旗军,清朝檄书署理通州知州,姚一上任,随即拘捕了该土豪,并把他杖刑打死,只好弃官而走。姚启圣从小就有豪

  • 《康熙王朝》“官越当越小”的姚启圣:他凭什么得善终?三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八点钟史纪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一个“官越当越小”的汉臣,“三只眼”索额图向康熙陈述姚启圣的履职记录:“顺治2年,姚启圣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台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顺治6年,因抗拒朝廷的治闵方略被降为藩司,戴罪任职,顺治9年,因屡屡与上司争吵,又被贬为道台,到顺治13年,因酗酒渎职再被贬为知县,顺治16年,连微臣

  • 明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贡献大于施琅,为何康熙却只奖施琅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为收复台湾,做了不少功课。其一,削减郑军实力。三藩之乱时,郑经也遥相响应,派中都督刘国轩率军攻打清军。刘国轩能海战也能陆战,因此他利用这种优势一路凯旋,直逼泉州。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在奏明康熙后,率军围剿刘国轩。经过一番激战,郑军多被剿灭,刘国轩带着残军只能龟缩于漳州一带,导致郑军实力大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