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培公给康熙画了中国地图?姚启圣为何比不上施琅?李光地最聪明

周培公给康熙画了中国地图?姚启圣为何比不上施琅?李光地最聪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国庆 访问量:1104 更新时间:2024/1/19 1:50:20

一、真实的周培公。

三藩之乱的时候,康熙最头疼的不是南方的三藩,而是西北的王辅臣。王辅臣这家伙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现在打算割据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乱。

如果王辅臣挥军东进的话,那杀伤力比吴三桂在南方要强得多了。因此要想平定三藩之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王辅臣的叛乱。

而这个时候王辅臣其实正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所以康熙制定的计划是剿抚并用。于是乎图海和周培公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负责剿的当然是图海,他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带着陕甘大军前往征讨王辅臣。按照图海的脾气,自然是要猛攻王辅臣的。

可是这个时候周培公却跑了出来,表示王辅臣完全是可以争取的。他为啥这么说呢?原来王辅臣的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周培公昔日的同乡好友。

这两个人一直在劝说王辅臣投降,而且秘密告诉了周培公,王辅臣举棋不定的态度。正是因为有这两个人传递消息,加上可以作为策应,所以周培公才会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平凉招降王辅臣。

一般人的确没有这个胆量,但是周培公也不是无脑献身的那种人。没有几分把握,这事儿他也不愿意干。由于周培公出色的表现,和英勇的态度,使得康熙颇为感动,当下就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一品衔,让他前去招降王辅臣。

手握康熙赦诏,内应从中相助,再加上图海大军声势浩大,周培公心里就更有底了。所以周培公此去十分顺利,王辅臣大军没动一枪一炮,就这么归附了康熙。

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薙发降。因令吴丹入城抚定。---《清史稿》

周培公优秀的表现,使得康熙对汉臣刮目相看。康熙忽然就意识到了,光靠马背上打天下是不够的,计谋胆略,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不过此后的周培公再也没什么出色的政绩了。不少人按照《康熙王朝》的理解,认为是康熙雪藏了周培公,担心汉人做大。

实际上周培公平定西北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手握兵权,真正掌权的始终是图海,康熙还不会傻到真的把兵权交给汉人来独自统辖,毕竟吴三桂才刚刚反了。

周培公此后先做了山东登莱道,可是跟登莱总兵关系不太好,所以做了3年就辞职回家了。此后他的确也做过盛京提督,但是依旧没有什么政绩,更别提画那幅中国地图了。

二、姚圣。

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这都是康熙引以为豪的政绩。实际上这一政绩背后,姚启圣这个人的功劳绝对是不小的。而且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1、为了报仇辞官不做。

姚启圣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跟《康熙王朝》里的老头子完全不是一码事儿。年轻的时候,这哥们就一身侠肝义胆,当初他被当地土豪欺负,愤而投奔了清军。在投奔清军后,他被任命为通州知州,随即就把那个土豪给抓了宰掉,宁可辞官不做,也要报仇。

此后他浪迹江湖,在萧山遇到两个士兵强抢民女,姚启圣二话不说上去就把这两名士兵给宰了,将民女给送了回去。

2、擅开海禁,被弹劾罢官。

当然了姚启圣早在顺治年间就依附于清廷,所以隶属于汉军镶红旗,也算是旗人了。他在八旗乡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因此再次得以做官,成为了香山知县。

不过这个姚启圣很有个性,海禁是为了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得到大陆的补给,但是相当不合理,尤其是对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结果姚启圣偏偏擅自开启了海禁,所以没多久就被人家弹劾罢官了。

3、平定三藩,再建奇功。

姚启圣不光读书好,而且武艺也好。靖南王耿精忠,从福建一路北上杀到了浙江。这地方是人家姚启圣的老家,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姚启圣二话不说就散尽家财,招募了几百名壮士跑到康亲王杰书那儿效力去了。

你别说姚启圣作战还是相当英勇的,他带头冲杀,收复众多失地。因此等到耿精忠投降以后,姚启圣就成为了福建布政使。

此后姚启圣招降了吴三桂手下大将韩大任,得到3千士卒,又平定了邵武、兴化、漳州、泉州等地,赶跑了打算浑水摸鱼的郑经。从而被康熙任命为福建总督。从赋闲在家,到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用了3年时间,你永远都想象不到这个人有多牛。

4、收复台湾,姚启圣走错了方向。

姚启圣曾多次击败过郑经和刘国轩的部队,相继收复了海澄、金门、厦门,但是想要收复台湾,并没有那么容易。

二十一年,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授世职。及锦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清史稿》

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姚启圣的态度其实有问题。当时刘国轩、冯锡范掌权后,曾经打算对清朝称臣,不过条件是不剃发、不登岸,就跟琉球和高丽一样。

这事儿本来是没得商量的,台湾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可是姚启圣犯了糊涂,居然还跑康熙那儿提出了这些要求,结果康熙不仅拒绝了姚启圣,还让施琅攻打台湾,最终攻克。

此后的姚启圣,不光没有了什么政绩,而且总是被人家弹劾。人红是非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三、李光地。

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康熙九年会试全国第五,所以被选为庶吉士。可是等到他回福建省亲的时候,却偏偏遇上了三藩之乱。

因此李光地长期带着家人躲进深山,不愿意给耿精忠和郑经干活,这件事儿让康熙非常感动,给了李光地带兵的权力。

十四年,密疏。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下兵部录付领兵大臣。时尚之信亦叛,师次赣州、南安,未能入福建。康亲王杰书自衢州克仙霞关,复建宁、延平,精忠请降。师进驻福州,令都统拉哈达、赉塔等讨郑锦,并求光地所在。---《清史稿》

别以为李光地整天书生模样,人家带兵也是有模有样的,当时郑经让刘国轩攻打泉州,李光地带着一家老小和一群士兵痛击刘国轩的人马,保住了泉州府。

由于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所以清朝冷落了他差不多20年的时光。好在李光地当时已经红了,所以身为老乡,李光地便在康熙跟前为施琅仗义执言。

而当时明珠也想拉拢李光地这个当红小生,所以也帮着施琅说话。正是由于李光地和明珠的举荐,所以康熙才打算启用施琅来负责平定台湾。

天下太平以后,李光地也是一路高升,在60岁左右,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清朝的宰相了。此后李光地是在宰相任上去世的,享年77岁,并没有去做什么台澎知县。

参考资料:《清史稿》

标签: 姚启圣

更多文章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怀疑,郁郁而终,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失落沙洲标签: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要说有能力的汉臣,就要数周培公和姚启圣两个人了。他们两个人分别帮助康熙建立了不世之功,却因为汉臣的身份,遭到康熙的怀疑。最终周培公在盛京郁郁而终,而姚启圣也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那么周培公已经遭受了康熙的不公平对待,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

  • 在历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启圣、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吗?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姚启圣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都是康熙时期的名臣,但是现代人了解他们大多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了解的,当然,历史上的三人与电视剧中的情况不太相似,历史上的三人比电视剧中的结局要好得多。年轻时是游侠,年纪大了后弃武学文的姚启圣姚启圣是三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人,他也是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基础的名将。姚启圣是大

  • 姚启圣先后四次向康熙举荐施琅,为何二人共事后,却又写诗讥讽他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姚启圣

    在清朝初年郑氏控制的台湾,给清廷东南沿海各省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这也令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大打折扣。为此康熙在成年亲政之后,便将收复台湾视作头等大事。▲康熙皇帝剧照为了平定台湾,他启用了姚启圣和施琅两位能臣,但两人在福建任职期间却多次发生不愉快。“将帅失和”在战场上本是大忌,但为何康熙始终不另选能

  • 姚启圣才厚功高,为何康熙却不喜欢他?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汉臣贯穿了整部电视剧,分别是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三人都才华横溢,但性格天差地别,最后也造成了三人结局的差别。清兵入关后,姚启圣游历于北直通州,受辱于土豪,一怒之下归附满洲旗军,清朝檄书署理通州知州,姚一上任,随即拘捕了该土豪,并把他杖刑打死,只好弃官而走。姚启圣从小就有豪

  • 《康熙王朝》“官越当越小”的姚启圣:他凭什么得善终?三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八点钟史纪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一个“官越当越小”的汉臣,“三只眼”索额图向康熙陈述姚启圣的履职记录:“顺治2年,姚启圣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台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顺治6年,因抗拒朝廷的治闵方略被降为藩司,戴罪任职,顺治9年,因屡屡与上司争吵,又被贬为道台,到顺治13年,因酗酒渎职再被贬为知县,顺治16年,连微臣

  • 明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贡献大于施琅,为何康熙却只奖施琅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为收复台湾,做了不少功课。其一,削减郑军实力。三藩之乱时,郑经也遥相响应,派中都督刘国轩率军攻打清军。刘国轩能海战也能陆战,因此他利用这种优势一路凯旋,直逼泉州。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在奏明康熙后,率军围剿刘国轩。经过一番激战,郑军多被剿灭,刘国轩带着残军只能龟缩于漳州一带,导致郑军实力大减。其

  • 清史杂谈:康熙有两类物品从不赐人,却将其中之一赐给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平沙趣说历史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是康熙王朝里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物,与李光地并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两大谋臣。姚启圣学问渊博,见识远略,而又性格孤傲,令康熙帝既爱又恨。都知道施琅收复台湾,然而背后谋划,运筹帷幄的却是姚启圣。施琅是将才,姚启圣是帅才。浙江绍兴人杰地灵盛产名人,姚启圣就出生于此。康熙二年,姚启圣参加乡试,以第一名中举

  • 康熙近侍李德全去请姚启圣,结果被打了一顿,不怕康熙报复吗?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姚启圣

    这是《康熙王朝》当中非常经典的一幕,让我给大家再还原一下。当时周培公病重,康熙皇帝前去看望他。之前康熙贬他到盛京,这一贬就是11年。康熙带来了三件事情,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想重新启用周培公。当时周培公还怄气,和皇上半开玩笑的说:“我看皇上的第三件事,是不是到了盛京之后才想起来的?”(另外两件事拜昭陵还有

  • 收复台湾后,满族大臣提议放弃台湾,姚启圣一句话康熙才作罢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姚启圣

    1662年,爱新觉罗·玄烨成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个皇帝。同年,郑成功病逝,郑氏集团内部发生权力斗争。清廷的辅政大臣们商议了一番,决定派使者去厦门,说服郑氏归顺。台湾问题最终能和平解决吗?01当时的郑经,还驻守在厦门,正想回台湾夺权,却又担心清廷进攻厦门。正犹豫之际,部下报告:清廷派使者来了。于是,郑

  • 康熙王朝:姚启圣是一品总督,敢直接斩三品官,为何要对百姓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孤城一梦标签:姚启圣

    本文仅从《康熙王朝》解析,不涉及正史。姚启圣是康熙的一品大员,是福建的总督,全权负责平台的各类事宜。姚启圣有康熙御赐的尚方宝剑,能够直接斩三品以下官员不必上报,为何却要给老百姓下跪呢?姚启圣原来是九品小官,在马场负责养马。但是姚启圣的官职虽然很低,但是智慧很高。康熙想要平台,周培公临终之前向康熙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