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怀疑,郁郁而终,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怀疑,郁郁而终,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失落沙洲 访问量:420 更新时间:2024/1/16 0:24:32

在《康熙王朝》中,要说有能力的汉臣,就要数周培公和姚圣两个人了。他们两个人分别帮助康熙建立了不世之功,却因为汉臣的身份,遭到康熙的怀疑。最终周培公在盛京郁郁而终,而姚启圣也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

那么周培公已经遭受了康熙的不公平对待,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周培公和姚启圣建立了什么功劳。

先说说周培公。

在上一文中,我们已经说到,周培公原来是个落榜的考生,亏得康熙慧眼识珠,认定周培公是个人才。周培公才得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吴三桂起兵反清,察哈尔亲王反叛,两股势力都严重威胁京城的安危,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朝廷已经无兵可调。

京城兵力的空虚,让康熙陷入困境。

是周培公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清。他把孝庄太后的家奴整编成一支虎狼之师。这支军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就打败察哈尔亲王的军队,后来又一路南下,打败了吴三桂的军队。

朝廷能够完全战胜吴三桂,都是周培公的功劳。

可是周培公因为是汉人的身份,遭到康熙的怀疑。就在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把周培公调回京城,让他到盛京做提督。表面是慰劳周培公,实际是害怕周培公的才能,对他严加管束。最终周培公不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年纪轻轻就病逝了。

再说说姚启圣。

姚启圣是个60多岁的老头,绰号“老叫花子”。姚启圣恃才傲物,以读书人自居,认为康熙没有文化。在顺治时期,姚启圣因为藐视朝廷,被贬到马场做个小官。顺治曾经下旨,对姚启圣永不录用。

就是这样一个老头,却有自己的一套策略。

康熙也看到姚启圣的才能,力排众议,对他委以重任。最终姚启圣帮助康熙完成了收复失地的目标。姚启圣也因为汉臣的身份,遇到和周培公一样的遭遇。不过此时姚启圣已经将近70岁了,康熙就送他一个行宫,赏赐给他很多书籍,让他养老去了。

姚启圣的结局稍微比周培公好一些,但是他们都没有成为上书房大臣。

他们终其一生,职位始终要比明珠和索额图低很多。既然这样,周培公已经看到自己的悲惨命运,为何还要举荐自己的好友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呢?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周培公和姚启圣。

其一是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君爱国。对于他们来说康熙是君,他们是臣,臣就要对君尽忠。周培公和姚启圣都不愿意辱没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其二是感激康熙的器重。

周培公本来是一个落榜的考生,穷困潦倒。如果不是康熙的提拔和使用,谁会知道周培公这个人呢。周培公一起去考科举的同窗都笑话周培公,说他是“檀香木马桶”,中看不中用。周培公是为了感激康熙的器重。

而姚启圣同样也是这个原因,姚启圣做官一直到了60多岁,还是一个马场的小官。要不是康熙的器重,姚启圣不可能做到封疆大吏,更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因此,姚启圣为了感激康熙,愿意继续辅佐康熙。

第二个方面是康熙。

当时明朝气数已尽,清朝正处于上升时期。康熙又是一位英明之君,周培公从康熙除掉鳌拜的的表现,看出康熙是位有作为的皇帝。姚启圣从周培公那里了解到,康熙拥有远大的理想。因此两个人都认为康熙是位值得辅佐的皇帝。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就能看出,即使周培公遭到康熙怀疑,最终病逝在冰天雪地之中,他还是要举荐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

标签: 姚启圣

更多文章

  • 在历史上,康熙朝名臣姚启圣、李光地和周培公地位高吗?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姚启圣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都是康熙时期的名臣,但是现代人了解他们大多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了解的,当然,历史上的三人与电视剧中的情况不太相似,历史上的三人比电视剧中的结局要好得多。年轻时是游侠,年纪大了后弃武学文的姚启圣姚启圣是三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人,他也是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基础的名将。姚启圣是大

  • 姚启圣先后四次向康熙举荐施琅,为何二人共事后,却又写诗讥讽他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姚启圣

    在清朝初年郑氏控制的台湾,给清廷东南沿海各省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这也令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大打折扣。为此康熙在成年亲政之后,便将收复台湾视作头等大事。▲康熙皇帝剧照为了平定台湾,他启用了姚启圣和施琅两位能臣,但两人在福建任职期间却多次发生不愉快。“将帅失和”在战场上本是大忌,但为何康熙始终不另选能

  • 姚启圣才厚功高,为何康熙却不喜欢他?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汉臣贯穿了整部电视剧,分别是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三人都才华横溢,但性格天差地别,最后也造成了三人结局的差别。清兵入关后,姚启圣游历于北直通州,受辱于土豪,一怒之下归附满洲旗军,清朝檄书署理通州知州,姚一上任,随即拘捕了该土豪,并把他杖刑打死,只好弃官而走。姚启圣从小就有豪

  • 《康熙王朝》“官越当越小”的姚启圣:他凭什么得善终?三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八点钟史纪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一个“官越当越小”的汉臣,“三只眼”索额图向康熙陈述姚启圣的履职记录:“顺治2年,姚启圣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台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顺治6年,因抗拒朝廷的治闵方略被降为藩司,戴罪任职,顺治9年,因屡屡与上司争吵,又被贬为道台,到顺治13年,因酗酒渎职再被贬为知县,顺治16年,连微臣

  • 明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贡献大于施琅,为何康熙却只奖施琅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为收复台湾,做了不少功课。其一,削减郑军实力。三藩之乱时,郑经也遥相响应,派中都督刘国轩率军攻打清军。刘国轩能海战也能陆战,因此他利用这种优势一路凯旋,直逼泉州。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在奏明康熙后,率军围剿刘国轩。经过一番激战,郑军多被剿灭,刘国轩带着残军只能龟缩于漳州一带,导致郑军实力大减。其

  • 清史杂谈:康熙有两类物品从不赐人,却将其中之一赐给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平沙趣说历史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是康熙王朝里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物,与李光地并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两大谋臣。姚启圣学问渊博,见识远略,而又性格孤傲,令康熙帝既爱又恨。都知道施琅收复台湾,然而背后谋划,运筹帷幄的却是姚启圣。施琅是将才,姚启圣是帅才。浙江绍兴人杰地灵盛产名人,姚启圣就出生于此。康熙二年,姚启圣参加乡试,以第一名中举

  • 康熙近侍李德全去请姚启圣,结果被打了一顿,不怕康熙报复吗?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姚启圣

    这是《康熙王朝》当中非常经典的一幕,让我给大家再还原一下。当时周培公病重,康熙皇帝前去看望他。之前康熙贬他到盛京,这一贬就是11年。康熙带来了三件事情,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想重新启用周培公。当时周培公还怄气,和皇上半开玩笑的说:“我看皇上的第三件事,是不是到了盛京之后才想起来的?”(另外两件事拜昭陵还有

  • 收复台湾后,满族大臣提议放弃台湾,姚启圣一句话康熙才作罢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姚启圣

    1662年,爱新觉罗·玄烨成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个皇帝。同年,郑成功病逝,郑氏集团内部发生权力斗争。清廷的辅政大臣们商议了一番,决定派使者去厦门,说服郑氏归顺。台湾问题最终能和平解决吗?01当时的郑经,还驻守在厦门,正想回台湾夺权,却又担心清廷进攻厦门。正犹豫之际,部下报告:清廷派使者来了。于是,郑

  • 康熙王朝:姚启圣是一品总督,敢直接斩三品官,为何要对百姓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孤城一梦标签:姚启圣

    本文仅从《康熙王朝》解析,不涉及正史。姚启圣是康熙的一品大员,是福建的总督,全权负责平台的各类事宜。姚启圣有康熙御赐的尚方宝剑,能够直接斩三品以下官员不必上报,为何却要给老百姓下跪呢?姚启圣原来是九品小官,在马场负责养马。但是姚启圣的官职虽然很低,但是智慧很高。康熙想要平台,周培公临终之前向康熙举荐

  • 福建总督姚启圣,功劳甚大却没被封侯,只因奏折迟到两日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姚启圣

    清朝时期的总督权力非常的大,相对而言已经能够称为封疆大吏,不过虽然已经是封疆大吏,威震一方,上面却还有人压制他,那就是皇帝,康熙时期,有一位叫做姚启圣的福建总督,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不过他一生最大的惋惜之处就是没有被封侯,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从头说起,看完姚启圣的一生经历,我们大概也能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