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王朝》中,要说有能力的汉臣,就要数周培公和姚启圣两个人了。他们两个人分别帮助康熙建立了不世之功,却因为汉臣的身份,遭到康熙的怀疑。最终周培公在盛京郁郁而终,而姚启圣也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
那么周培公已经遭受了康熙的不公平对待,为何还要举荐汉臣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周培公和姚启圣建立了什么功劳。
先说说周培公。
在上一文中,我们已经说到,周培公原来是个落榜的考生,亏得康熙慧眼识珠,认定周培公是个人才。周培公才得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吴三桂起兵反清,察哈尔亲王反叛,两股势力都严重威胁京城的安危,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朝廷已经无兵可调。
京城兵力的空虚,让康熙陷入困境。
是周培公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清。他把孝庄太后的家奴整编成一支虎狼之师。这支军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就打败察哈尔亲王的军队,后来又一路南下,打败了吴三桂的军队。
朝廷能够完全战胜吴三桂,都是周培公的功劳。
可是周培公因为是汉人的身份,遭到康熙的怀疑。就在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把周培公调回京城,让他到盛京做提督。表面是慰劳周培公,实际是害怕周培公的才能,对他严加管束。最终周培公不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年纪轻轻就病逝了。
再说说姚启圣。
姚启圣是个60多岁的老头,绰号“老叫花子”。姚启圣恃才傲物,以读书人自居,认为康熙没有文化。在顺治时期,姚启圣因为藐视朝廷,被贬到马场做个小官。顺治曾经下旨,对姚启圣永不录用。
就是这样一个老头,却有自己的一套策略。
康熙也看到姚启圣的才能,力排众议,对他委以重任。最终姚启圣帮助康熙完成了收复失地的目标。姚启圣也因为汉臣的身份,遇到和周培公一样的遭遇。不过此时姚启圣已经将近70岁了,康熙就送他一个行宫,赏赐给他很多书籍,让他养老去了。
姚启圣的结局稍微比周培公好一些,但是他们都没有成为上书房大臣。
他们终其一生,职位始终要比明珠和索额图低很多。既然这样,周培公已经看到自己的悲惨命运,为何还要举荐自己的好友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呢?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周培公和姚启圣。
其一是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君爱国。对于他们来说康熙是君,他们是臣,臣就要对君尽忠。周培公和姚启圣都不愿意辱没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其二是感激康熙的器重。
周培公本来是一个落榜的考生,穷困潦倒。如果不是康熙的提拔和使用,谁会知道周培公这个人呢。周培公一起去考科举的同窗都笑话周培公,说他是“檀香木马桶”,中看不中用。周培公是为了感激康熙的器重。
而姚启圣同样也是这个原因,姚启圣做官一直到了60多岁,还是一个马场的小官。要不是康熙的器重,姚启圣不可能做到封疆大吏,更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因此,姚启圣为了感激康熙,愿意继续辅佐康熙。
第二个方面是康熙。
当时明朝气数已尽,清朝正处于上升时期。康熙又是一位英明之君,周培公从康熙除掉鳌拜的的表现,看出康熙是位有作为的皇帝。姚启圣从周培公那里了解到,康熙拥有远大的理想。因此两个人都认为康熙是位值得辅佐的皇帝。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就能看出,即使周培公遭到康熙怀疑,最终病逝在冰天雪地之中,他还是要举荐姚启圣继续辅佐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