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农民起义军政权,自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
忠王李秀成是少数比较懂得尊重知识分子的太平天国将领,攻陷杭州时巡抚王有龄自杀,李秀成闻有龄清誉,又叹其忠烈,为具厚殓并遣有龄亲兵五百护送棺木回乡。后来曾国藩也曾对手下表示,对李秀成“甚怜之”。李鸿章在阅过《李秀成自述》后不禁大为喟叹,写给曾国藩的密信里赞叹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在清军势力中举足轻重的洋枪队戈登(火烧圆明园始作俑者)曾经在给母亲的家信中评价李秀成: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风采,你就会相信,像他那样的人,注定会成功。不论抚台(李鸿章)、恭亲王还是别的满清王公贵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见绌。忠王冲锋时身先士卒,锐不可当。他是叛军拥有的最勇敢的、最有才能的、最有创业精神的领袖。他是唯一的一位死了值得惋惜的叛军领袖。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一个月后,湘军攻入。一连串的战斗失利令久经沙场的李秀成也感到有点慌乱与疲惫了。他在突围中不幸被湘军擒获成为阶下囚。
李秀成被俘之后,押至曾国荃营中,曾国荃恼恨其死守天京,使自己久攻不下,乃罗列刀、锥之物,待得李秀成到来,他手持铁锥,扑上前去以锥乱刺,势若疯狗,又使人以刀细割皮肉,李秀成浑身上下流血如注,而神色自若,只说:曾九,各家做各家事,何须如此。
从此就只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来书写他的历史了。毕竟是被动,当他在狱中之时,外界就已经在传看着一份被命名为《李秀成自述》的文件,据说是他写下的数万言的自供状,要向曾国藩乞降。尽管如此,他最后还是被杀害。
难道被洪秀全誉为“万古忠义”的忠王刘秀成真的变节投降、要当叛徒吗?
自《李秀成自述》的曾国藩刻本问世以来,人们就对其真实性提出了种种怀疑。
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英国人呤唎就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质疑:“1852年清官方即已捏造了一篇名为《天德供状》的文件,伪托是叛军领袖的供状,谎称他们俘获了这个领袖。《李秀成自述》很可能也是同样靠不住的。这篇文件或为某个著名的俘虏所伪造(他可能因此而得赦免),或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狡猾幕僚所伪造。”
1944年,历史学家罗尔纲从《李秀成自述》原稿的内容笔迹、语汇、用语、语气等方面作出仔细的鉴定,认定“曾国藩后人家藏的《李秀成自述》确是李秀成亲笔”。
然而,1956年,司法部法医研究所研究笔迹的专家又提出曾氏后人所存的《李秀成自述》乃“曾国藩所伪造”。从此,《李秀成自述》的真伪之争就成为一大热点,不少国内外学者都发表了若干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实在令人无法确定谁是谁非。
或许,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影响着我们的历史视觉。李秀成面临天国危机,他曾力谏天王,他也看透了其中的腐化和积弊,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职尽责,坚守天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时势造英雄,李秀成这样一位富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没有被时势所造,令人扼腕痛惜。
即使《李秀成自述》是他的亲笔作品,但我们只要细读其内容,就知道这哪是他变节投降的证据啊,其中的内容全部都是他一生经历太平天国,对其成败得失进行的沉重思考。在无力挽回局面之时,他所能做的,只有留下自己对历史的思考,愿太平军将士不要无谓牺牲,重新寻找出路,并为之奋斗。
试想,李秀成怎么会不知道,如果他真的屈膝投降,作为“长毛发匪”的他会被曾国藩、被清王朝所容吗?《李秀成自述》是他的绝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