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戚本禹撰写《评李秀成自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波

戚本禹撰写《评李秀成自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洪春 访问量:3203 更新时间:2024/1/17 9:44:42

引言

1963年,彼时已经32岁的戚本禹,凭借着《评秀成自述》一成名。

这篇很有争议的文章,一经刊发就引来了不小的风波。

围绕着这场风波,名不见经传的戚本禹得以迅速声名鹊起,本文,我就聊聊,由这篇文章引发的那一场场风波。

一文成名

1963年8月,《历史研究》第四期刊发了戚本禹的一篇史学论文《评李秀成自述——并同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先生商榷》。

《历史研究》这本刊物,是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双月刊杂志,在当时的史学界颇有些话语权。

李秀成,是一名优秀杰出的将领,他的形象一都是很正面的。而在戚本禹的那篇文章里,把李秀成描述成了投降变节的“叛徒”,他在狱中写下的那份万字“自述书”,就是一个证明。

戚本禹的这篇文章,可以用“石破天惊”这四个字来形容,此文一经刊发,当时的史学界一片哗然。

由这起学术争论引发的讨论和热议,逐渐从史学界延伸到了思想文化界,及至后来,甚至于在社会生活领域,也产生了影响。

32岁的戚本禹,终于达成了一个小目标:一文成名。

本来呢,按照《历史研究》的发行量来讲,基本是不会形成什么舆论效应的。这本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刊物,看的人不多,每个月印发的数量也就不大。

也该是戚本禹出名,《北京晚报》编辑部恰好看到了他的那篇文章,立马就对其做了详细的报道。

《北京晚报》的发行量很大,这么大张旗鼓的一报道,就像一颗火星,点爆了舆论的炸点。

一时间,从学术界开始,逐渐蔓延到社会生活中,几乎都在讨论李秀成究竟是不是叛徒,关于他“忠叛”之争的讨论不绝于耳。

《历史研究》这本刊物,也享受到了“洛阳纸贵”的待遇,一时间成了抢手货。而戚本禹的观点,和他的名字,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当中。

《北京晚报》所作出的报道,是秉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只是把戚本禹的观点给抛了出来,然后让大众来讨论。

作者(戚本禹)对李秀成后期的思想行为,提出了一些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的看法,以前许多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专家(如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认为李秀成自始至终都是忠心耿耿的,他写的自述,实在是别有苦心,他想借此骗得敌人的信任,以便利用机会保有实力。

《北京晚报》开篇就是抛出了“李秀成”这个人物的正面评价,这也是大众所熟知的那个“李秀成”。

接下来,就是戚本禹的观点了。

戚本禹在他的文章里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动机应以他的社会实践为标准,李秀成在“自述书”里提出了一套“招降”的毒辣计划......李秀成的投降变节是确凿事实,他的自述是叛徒的“自白书”。由此,戚本禹认为,不应该把李秀成作为英雄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可以预计,对李秀成及其自述的评价问题,将会引起学术界热烈讨论。

《北京晚报》的最后一个“预言”,倒是一语中的,戚本禹的这篇文章,果真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和反响。

反对和支持

戚本禹这颠覆李秀成英雄形象的观点一抛出来,很多专家学者也卷入了这场争论。

那么,他这颠覆性的理论,具体的影响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这么说吧,一些历史博物馆、学校,曾经一度把陈列的李秀成画像给摘了下来;一些剧院正筹备排演的,关于李秀成的话剧,这时候也不知道是该停,还是该继续演出;有些中学老师,甚至于提出删减或是修改历史课本中,关于李秀成的内容。

就连戚本禹当时所在的单位办公厅,也分为了两拨人,一拨是反对,一拨是赞成。

这是文章刊发后引来的第一波反响。

这第一阶段的反响和争论,反对和赞成的比例,基本是一半对一半吧;如果要是具体的划分来看,年轻学子、青年教师这类群体,持赞成态度的占大多数;而持反对意见的,大多都是专家学者。

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是史学界。

随着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多,1963年的9月,《历史研究》编辑部为戚本禹的那篇文章,特意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在这次座谈会上,参与的人基本都是史学界的人,在座的人没有一个赞成戚本禹的观点。有一些人在发言的时候,甚至情绪过于激动,说戚本禹的行为是“哗众取宠”、“歪曲事实”、“其心可诛”等等。

人人喊打

戚本禹是8月份刊发的文章,一开始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讨论都有,风向还只是停留在学术观点的讨论上,还没有上升到人身攻击。

可是到了9月中旬,这形势就急转直下了。

不少学术界的人士纷纷表示反对,说得激动了,免不了一顿语言上的“鞭笞”。

9月14号,宣传部召集了不少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开会,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讨论戚本禹那篇文章,以及对此文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

参与这次会议的名人不少,关锋当时也在现场。

不过,此时的关锋和戚本禹还没啥过多的交集,二人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

关锋当时已经是《红旗》杂志社哲学组的组长,而戚本禹还只是一个初露锋芒的“小人物”。

有意思的是,这次讨论会上,关锋和其余几个少数人,倒是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支持。

而大多数人都是反对戚本禹的观点,认为他太过于片面化,丑化李秀成,以达到自我成名的目的。

主持这次会议的,是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扬同志,他的态度也还是比较可观的,总的说来,他认为,史学界能有这么一个学术争论的文章也是好事。

不过,这篇文章引来的风波确实有点大,而且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周扬提出了三个“补救”的措施:

1、宣传部下发一个正式通知,各地的报刊杂志,不得再转载,和刊发此事的文章。

2、刘大年(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亲自操刀写一篇正面评价李秀成的文章,并刊发于《历史研究》上。

3、北京的历史学家在开一次座谈会,给外界传递一个消息,就是北京史学界并不支持戚本禹的观点。

这相当于是给这场争论定了基调,第二阶段的反响和风波也由此而来。

刘大年的文章写好之后,即将刊发之际,就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由刘大年主持。

这次座谈会的规模也不小,与会人数接近一百人,其中不乏很多有名的人物,譬如:范文澜、翦伯赞、邓拓等。

毫无疑问,这次座谈会上,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和批判戚本禹的文章。

由此,一开始凭借着文章,异军突起,一夜成名的戚本禹;又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四面楚歌,人人喊打的境地。

翻身

就这么被舆论压制了差不多五个多月的时间,一直到了1964年的春天,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好似春的气息也感受到了戚本禹的颓唐吧。

也在悄然之间,让他这衰败的势头,突然之间,增添了春的活力。

从1963年8月开始,围绕李秀成的这场争论,也引起了伟人的注意和兴趣。

1964年的春天,他作出的十六个字批示,彻底让戚本禹翻了身:

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不终,不足为训。

伟人这是肯定和支持戚本禹文章里的观点。

重要的是,伟人认为不能压制青年人的想法和观点,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要表达出来;在他看来,“学问少的打倒学问多的,年纪小的打倒年纪大的”,也是古今的一个规律。

这里,插个题外话。

1963年,32岁的戚本禹写文的时候,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只是信访办公室的一个小科长,而他所“反对”的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人,是当时文化圈里的大拿。

可以说,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学术讨论。

有了伟人的十六字批示后,史学界的风向就变了,戚本禹的形势突然之间就转变了。

1964年夏天,戚本禹又写了第二篇文章《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

这篇文章定稿之后,在发表之前,戚本禹把稿子送给了不少人审阅,譬如:田家英、陈伯达、关锋、邓力群、范若愚等等。

这些大人物们,或是打电话,或是以书面回信的形式,对戚本禹的文章进行了肯定;其中,关锋和陆定一还对文章稍作了修改。

值得一提的是,周扬也曾就此文,给戚本禹打去电话,表示支持发表。

在戚本禹的这第二篇文章发表之前,1964年的7月24号,《人民日报》又重新发表了戚本禹1963年的那篇文章《评李秀成自述——并同罗尔纲、粱岵庐、吕集义等先生商榷》;次日,《光明日报》也全文刊发了这篇文章。

由此,各地的报刊又展开了新一轮,围绕李秀成是否“变节”的评价讨论,只不过,这一次舆论站在了戚本禹这边。

尘埃落定

先势的舆论重新营造起来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刊发了戚本禹的第二篇文章《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由此,将话题的讨论更深进了一步。

戚本禹的这第二篇文章刊发后,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各地就文章中的观点,召开了多场学术座谈会。

这一次的讨论,更多的就是集中于学术讨论上,不像之前那样没刹住车,上升到了人身攻击。

和之前的情况类似,这次讨论的基本状况也是如此:同意戚本禹观点的人,多是青年人;而上了年纪的人,要么持反对的态度,要么就是保留意见。

不过,这一次舆论的天平,更多的是偏向了戚本禹这边。

在戚本禹的第二篇文章,刊发后的第26天,《光明日报》特意做了一个数据统计。

收到读者来稿59篇,其中赞成的27篇,反对的32篇

这是第一次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赞成和反对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

10月26号,《光明日报》又统计了从9月25号开始,截止到10月26号的数据。

收到读者来稿76篇,赞同戚的有58篇,反对戚的有18篇。

这第二次的数据统计,局势完全不一样了,赞成戚本禹观点的人,可谓是一边倒了。

趁着这股热乎劲,戚本禹又写了第三篇文章,准备发布于《红旗》杂志上,并且已经作为未定稿件,先试印了几份。

他本来是打算把这几份试印件拿给别人看,征询一些意见的。

可这局势变好了,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赞成戚本禹,报刊上那些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文章几乎都没了声音。

这是个好事,同时也是个坏事,因为没有争论,也就没了热度。

这场耗时颇长的史学大论战,到这时候已经是基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因此,戚本禹这第三篇文章,也就没再刊发了。

至此,由戚本禹的文章引发的一系列风波,也就算是正式尘埃落定了。

后记

事情虽然是尘埃落定了,但戚本禹个人的命运,准确的说,是仕途命运,却并没有尘埃落定。

因为批李秀成,戚本禹进入了大众,特别是领导的视野。

他的仕途也趁着这股东风而起,当时,很多人都想把戚本禹调到自己的部门工作。最后还是陈伯达抢先一步,把戚本禹调进了红旗杂志社。

进入红旗杂志社没多久,戚本禹就担任了历史组的组长,和关锋平起平坐,这时候,他俨然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本文来自百家号“贱议你读史”原创,其他平台均为抄袭搬运。

标签: 李秀成

更多文章

  • 安庆陷落遭屠城,李秀成战略失误,太平天国围魏救赵导致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李秀成

    安庆陷落遭屠城,李秀成战略失误,太平天国围魏救赵失败!安庆地理概况安庆陷落遭屠城,李秀成战略失误,太平天国围魏救赵失败!英王陈玉成安庆陷落遭屠城,李秀成战略失误,太平天国围魏救赵失败!太平军安庆保卫战率另一路大军进攻武昌的李秀成这时表现出了战略上的短见,他只想着经营他富庶的江浙地区,对调军解围安庆很

  • 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值得人敬仰?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李秀成

    太平天国中很少有人像忠王李秀成那样富有争议了。只要一谈及李秀成,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忠王忠不忠”这个话题。争论到现在,也没能完全取得共识。其实“忠王忠不忠”,也只是反映了忠王李秀成某一方面而已。若想要对李秀成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还应看看他怎样对待敌人、部下、百姓、朋友,这才容易接近真相。对敌:各为其主

  • 曾国藩为何匆匆处死李秀成,曾国藩要掩盖哪些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李秀成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在曾国荃的指挥下,士兵点燃了天京城下地道里的炸药的导火索,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城墙上出现了一个二十余丈宽的缺口,顿时间烟焰冲天。同治三年六月十八日(1864年7月21日)深夜,曾国藩收到了曾国荃寄来的捷报,根据曾国荃的报告,曾国藩将湘军攻城杀贼的情况进

  • 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是谁?为何一生未能如意,成为悲情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文章鉴赏标签:乌拉那拉如懿

    乌拉那拉·如懿,《后宫·如懿传》、《后宫甄嬛传》的角色之一,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乾隆皇帝的侧福晋、娴妃。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是谁?为何一生未能如意,成为悲情皇后?乌拉那拉·如懿,《后宫甄嬛传》中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因为心高气傲不愿屈人做三阿哥的侍妾,受皇后之托被指给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作侧福晋

  • 米芾赏石之瘦、漏,苏东坡赏石之丑,郑板桥画石丑而雄丑而秀

    历史人物编辑:网眼大观标签:郑板桥

    到桂林市下辖荔浦市的荔江风景区游玩,没想到,这里居然有一间“荔江湾奇石文化博物馆”。场馆不大,但建筑颇有气势,藏品嘛也还有几件值得观赏的。柳州、桂林奇石甚多,尤其是奇石馆舍众多,奇石市场规模庞大,堪称全国奇石的集散地。相比较而言,荔江湾的博物馆只能是“小小巫”了。不过,柳州、桂林藏品丰富的奇石博物馆

  • 和尚尼姑恋爱被抓,郑板桥写一诗,羞得抬不起头,却笑得停不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郑板桥

    提起僧侣,脑海里便会浮现出清心寡欲、和颜悦色的白衣素者的形象,拥有一双彰显睿智的眼睛,踏着一席远离世俗的步伐,不恋红尘,与世无争,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理论上说,爱情是与僧侣绝缘的,但实际而言,他们的求生欲有时候却格外发达。在生活的门外,不仅有生硬强悍的男子,更有波澜不惊的女人。尼姑是一个

  • 和尚与尼姑行苟且之事却被捉,郑板桥写下一诗,堪称教科书级调戏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郑板桥

    古诗词里的爱情都是浪漫而自由的,或是异地相思时的牵肠挂肚,或是倾诉衷肠时的纸短情长,或是回心转意时的力挽狂澜,无不在宣示着爱情的伟大与悲壮,即便是那些被世俗捆绑住的不幸婚姻,也都是在歌颂和追随自由。但是自由恋爱是有对象可依的,双方的身份必须被社会观念认可,假如尼姑与和尚之间擦出了火花,那么这份感情就

  • 糊涂县令郑板桥中的慎郡王和理郡王两位王爷在真实历史是什么样子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郑板桥

    最近看了一部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的古装剧《糊涂县令郑板桥》,郑板桥自然是大名鼎鼎,扬州八怪之一,这部剧就是讲的清代乾隆年间,黄河岸边两个有名的穷困县范县、朝城境内黄河连年泛滥、朱三太子余党神出鬼没、贩卖私盐异常猖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以至于官场内无人愿意到这两个县出任知县。朝廷任命50岁的候缺进士

  • 郑板桥送富商的四个字,让富商直喊超值,几天后被打脸,开仓放粮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郑板桥

    在中国民间有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一般存在于春节之前,叫做讨年账,意思很简单,就是到了年底了,要把所有的账目全都结算清楚了。其实这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欠债还钱是应该的,就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春节来讲,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所以能不能过好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郑板桥原先就为穷人还钱之后

  • 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郑板桥

    诗歌中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深情,读者品味那些前贤的优秀作品时,也应该带着温度去阅读,体验才子们的诗意人生,感受他们内心的甘苦,才能发现深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的真实。每一首诗歌其实都寄托着作者的复杂情思,不管是气韵淡远,还是天机妙悟,都折射出诗人不同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心境,更给后世带来非凡的体验。下面分享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