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是谁害死了平定台湾的功臣姚启圣?

是谁害死了平定台湾的功臣姚启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澜风说 访问量:3146 更新时间:2024/1/19 21:08:38

本与官无缘,奈何官缠身

这哥们的当官之路又是坎坷又是搞笑。姚圣从小就性情豪爽,慷慨大方,有游侠的气质,他那时候不想做官,只想当他的大侠。顺治初年,清军打进了江南,姚大侠被迫前往通州,来到通州,姚大侠被当地的豪强欺负了,一时想不通,投靠了清兵,因为他富有才学,被任命他为通州知州。

随后姚大侠把欺负自己的豪强抓了起来,命令属下将其打板子,直至将豪强活活打死。然后姚大侠就此辞官而去,云游四方,来到萧山的时候,看见两个清兵光天化日之下既然敢强抢民女,姚大侠假装好言相劝,靠近清兵之后,乘机夺取了一把佩刀,将两个士兵杀了,送这位女子回家。

犯了杀人罪的姚大侠只能归隐山林,也因此他能够有时间博览群书。在康熙2年的时候,突然他想去试一试自己的学识达到什么水平了,结果一不小心,在八旗乡试中考了第一名。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这个知县做得够倒霉的,上一任把财政亏空数万,姚知县得替上任还清债务。康熙八年的时候,姚知县觉得国家的政策有错误,干嘛禁海呀!出去捕鱼做做生意多好啊!不止能增加国民经济,还能提高就业率嘛,因此姚知县被人弹劾,擅自开放海禁,被罢了官。

被罢官的姚知县回家做了平民,做起了生意,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姚启圣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日子也过得十分舒畅。但是在康熙13年的时候,靖南王耿精忠既然造反了,姚老板的生意没法做了,还因此亏了很多钱。姚老板一怒之下,和儿子召集了几百个乡勇对付耿精忠,投奔康亲王,在其麾下效力。

姚老板不止有生意头脑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奇才,他的才能很快获得康亲王的赏识,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他举荐给了康熙。因此康熙任命他为浙江温处道佥事,跟随康亲王平定叛乱,在平定耿精忠的叛乱中,姚启圣和儿子屡立战功,还自己出钱买马买装备。得到了许多将领的推崇,总督郎廷佐亲自上书康熙为他们父子二人请功,随后康熙下旨褒奖,晋升他为福建总督。

制定平台方略

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吴三桂和耿精忠传书给台湾的郑经,让他出兵响应。郑经随后确实是发兵了,但是这哥们不是来帮助他们的,而来乘火打劫的,他乘机占领了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地盘,漳州和泉州。让耿精忠腹背受敌,不得不第二次投降清兵。

姚启圣在担任福建总督之前,他就制定了平定台湾的方略上书朝廷。他认为面对台湾的问题,郑经不得人心,应该采取剿和抚的措施。清兵的水师不敌郑经,应要扩充水师,加强训练,增添火炮。他的这一措施正合康熙之意,康熙下令按照姚启圣的意思照办。

姚启圣设置了“修来馆”,这个部门是专门用来负责招降郑经的部队。随后姚启圣连剿带抚的战略,收复了平和、漳平、长泰等县。而且打得刘国轩狼狈逃窜,招降他部下一万多人。康熙19年,姚启圣发起了渡海战役,攻克了金门岛和厦门岛,招降了守军大将朱天贵和杨彪

举荐海战人才施琅

朝廷多次派遣使臣与郑经议和,允许郑经可以永久占据台湾,可以不用剃发,不用登岸,只要俯首称臣,年年纳贡即可,但是都被郑经拒绝。随后,朝廷再次开启了禁海令,郑经物质匮乏,隔断了与大陆的联系,战力下降。随后郑经病死,姚启圣认为收复台湾的机会到来了。

郑经死后,他的长子奉命监国,但是不久之后,被冯锡范杀了。冯锡范与刘国轩一起立次子郑克塽继位。姚启圣上书朝廷,利用台湾的矛盾,进行招降。但是康熙觉得攻台时机已经到来,要彻底决定台湾问题,只能武力收复台湾。

姚启圣举荐了施琅为攻台统帅,随后朝廷下令姚启圣主管攻台后勤。姚启圣倾家荡产地支助施琅水师,甚至将妻妾的金银首饰拿出来犒劳官兵,让攻台官兵们十分感动,纷纷表示誓死效命。后来施琅攻陷了台湾,施琅能够攻陷台湾,姚启圣功不可没。

性格决定命运,官场不适合耿直

姚启圣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官场之路十分艰难,步步危机。

他为人耿直,做人堂堂正正,不懂奉承、不会溜须拍马、不巴结朝中权贵,手握大权,立霍霍战功,自然遭人嫉妒,甚至是有知遇之恩的施琅。

攻台开始的时候,施琅就告了姚启圣一状,说姚启圣把军国大事当作儿戏。施琅攻台获胜后,抢先将捷报送与朝廷,还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等诸多罪名。朝中的重臣索额图、明珠等纷纷支持施琅,因此,姚启圣受到冷落,认为姚启圣对于攻台没有半分功劳,否定了姚启圣所做的一切,战功全部归施琅所有,施琅因此被封将封侯。

随后姚启圣还上书给康熙,建议开放海禁,退还攻台时所占的民房,恢复迁界百姓的土地,接连几次上书,这让康熙十分不满。姚启圣这也是糊涂啊,他不说康熙也会做,康熙不记得也会有朝中之人提出来做。这样的事情当然是由康熙来做,姚启圣接连大战,手握兵权,又得军心和民心,姚启圣你为民请命,讨好百姓获得民心,你姚启圣到底要干什么,意图谋反吗?(辛好遇到康熙,要是遇到朱元璋估计九族都要遭殃了)

失落的姚启圣因为受冷落而心灰意冷,旧病复发,不久后郁郁而终。

姚启圣一生起起落落,可能他这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在官场吧!就连那时候十分圣明的康熙都容不下他。他的死主要还是他自己做人太过耿直,心直口快,不懂得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智商强大情商低下所造成的。而与官场的黑暗也有一定关系。

标签: 姚启圣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一番话让康熙卸下包袱,堪称“贴心小棉袄”

    历史人物编辑:妖火说历史V标签:张廷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臣子虽然跟着皇上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但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丢掉性命。要想能够与这只虎和颜悦色的长久相处下去,必定得会一门技艺那就是揣摩圣意。在古代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大臣们要想活得好要有出人的个人能力和灵活的处事经验。在古代朝堂上除了出众的能力,也需要拍皇上

  • 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大牢里还有个死囚,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历史人物编辑:格林观史标签:张廷玉

    【前言】雍正能开创出一个盛世,跟他励精图治有很大关系。从他在位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据史料记载,很多被雍正批注的奏折,显示的批注时间都是在深夜。可谓是,别人上班,他上班。别人下班了,他还在上班。也正是因此,才营造了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而造就盛世的雍正,作为一个工作狂,自然是以极高

  • 张廷玉是怎么死的?三朝元老晚年遭遇为何那么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修杰说娱乐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文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张廷玉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书画造诣也颇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个官员家做客,张廷

  • 雍正王朝:佟国维,为何敢当众骂张廷玉为“奸臣”?别有用心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沧桑标签:张廷玉

    热河狩猎废黜太子胤礽以后,康熙皇帝返回京城并发布了“推举新任太子”的圣旨。但在议举信任太子的过程中,时任“上书房首辅大臣”的佟国维错误或者故意错误的会错了圣意,串联朝臣,共同推举早已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其心可诛”的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为了斩断皇八子胤禩成为储君的可能,更为了控制诸位皇子当前的夺嫡形势,

  •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因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老爸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张廷玉

    公元1755年,既清乾隆二十年,三朝宰相张廷玉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乾隆帝依雍正帝当年遗命,赐其配享“太庙”。 “太庙”简单理解就是供奉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古代人认为,人死后,身灭灵魂在,生前能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死后要是可以继续享福那就更美妙了,特别是帝王家。所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重新举荐废太子胤礽,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在雍正身边的身份是什么。张廷玉这个人当时在上书房,可以说是几个朝廷官员之一。康熙信任他,严重依赖他。康熙为什么会依赖他?主要原因是张廷玉的个人能力很强,可以说在“雍正王朝”,有两个人真正了解康熙。一是雍正身边的辅导员邬思道;二是康熙身边的张廷玉。 此外,张廷玉总是能够

  • 雍正驾崩后,为何张廷玉火急火燎的要去找另外一道密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张廷玉

    因为张廷玉知道,这道密旨事关他的仕途前程,可以让他手中的权利变得更加的稳固。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暴毙在圆明园,这位励精图治,勤勤恳恳治理国家的大清皇帝离开人世。他在位14年,国库由康熙帝的800万两增加至5000万两,可以说留给乾隆一个非常牢固好的基础。世人对雍正评价也是非常高,毫不夸张的说,如

  • 张廷玉堪称康熙的“小棉袄”,二人对话,就是一部职场圣经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张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与张廷玉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非常的让人钦佩,这主要归功于张廷玉的职场能力,这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四阿哥胤禛奉命追查国库欠款,康熙朝老臣魏东亭是欠款的大户,由于他还不清巨额的欠款,最终一条白绫驾鹤西去。张廷玉赶紧把魏东亭去世的消息报告给了康熙,康熙听到后几乎晕倒,毕竟这是自己

  • 大清朝最黑暗的皇帝——乾隆,将张廷玉玩弄于股掌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张廷玉

    文:文史咖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长达60年,在处理朝廷政务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同时,乾隆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繁荣时期中,康乾盛世就是其中之一。乾隆博学多才,他在治国理政和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因此,他得以延续康熙时期的繁荣,一举将清朝推向发展的

  • 张廷玉为什么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这其中有何玄机?来看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张廷玉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乾隆下旨,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以老病为由,上书辞职。乾隆帝专特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