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大牢里还有个死囚,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大牢里还有个死囚,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格林观史 访问量:965 更新时间:2024/1/19 23:12:47

【前言】

雍正能开创出一个盛世,跟他励精图治有很大关系。从他在位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据史料记载,很多被雍正批注的奏折,显示的批注时间都是在深夜。

可谓是,别人上班,他上班。别人下班了,他还在上班。

也正是因此,才营造了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

而造就盛世的雍正,作为一个工作狂,自然是以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治理一个偌大的国家,即使他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也常有分身乏术的时候。

这个时候,大臣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不过,历朝历代臣子虽多,但真正有实力且受君王信任的臣子却并不多见。对于这类臣子,君王向来是求贤若渴,雍正自然也是如此。

雍正在位期间,就曾因为无人可用而忧心。一位名叫张廷玉的大臣看出了帝王的苦恼。他直接进言道:“死牢里就有一个现成的能臣。”

而雍正听了他的话后,陷入了深思。

在将此人放出后,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那个人是谁?他既然是能臣,又为何会出现在死牢里?之后又是如何成为一代名臣?

【雍正青睐的能臣】

死牢里的那个能臣名叫阿克敦,是个满人。虽然当时朝堂上满人大臣不少,但他绝对是比较特殊,也比较受宠的一个。而这,其实跟当时满人做官的一些时代背景有关。

因为雍正和他的父亲康熙都是少数民族的一员,对八旗子弟天生比较亲近。虽然他们本身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明君,但在用人上,仍不可避免地比较偏向八旗子弟。

一般来讲,如果有学子想要做官,则需“寒窗苦读十年”,用真才实学来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这听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为了走上仕途,不少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读,但依旧未能如愿。

就是因为这样的例子多了,才会有范进中举那样高兴疯了的情况出现。而范进虽然一直被人议论纷纷,但在某种程度上,他其实是幸运的。毕竟在最后,他确实是考上了。可想而知,当时要步入官场是何种艰难。

按理说,科举对于寒窗苦读的汉人学子已经如此艰难,对于大部分只擅长骑射的满人来说应该更是艰难。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满人是在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要让他们跟汉人一样静下心通过苦读,来获得入朝为官的机会明显是不太现实。但是如果不科举,那清朝政府上下都是汉人官员,显然也不太行。

于是,清朝刚入关就定了一个规定。朝廷为了让满人可以入朝为官,规定满人可以花钱来买官。这种选官制度,让满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哪怕在如今看起来,那对于汉人来说实在是不太公平。但在当时,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满人的统治。

而这也引发了后续的问题。特殊的选官制度让八旗子弟可以轻松入朝为官,也为朝廷带来了不小的隐患。众多八旗子弟心知自己轻易便可做官,于是就变得更加不用功读书。

因此,朝堂上就出现了很多纨绔子弟。他们做官不太行,但看戏听曲反而十分擅长。

而这,也让阿克敦越发显眼。跟大多数满人子弟不同,他是通过科举取得的官位。在大批满人搞“特殊”的时候,阿克敦这种走常规途径步入朝堂的人,显得越发特殊。

而阿克敦既然能凭借科举入朝为官,那也是说明他有真才实学。于是,在众多同族子弟衬托下,富有文采的阿克敦让康熙心中一喜。

阿克敦通过科举不久,按照惯例,他被分配到了翰林院做编修,授予庶吉士的称号。很快,他就被提拔为侍讲学士。

本来康熙在心底就比较亲近八旗子弟。而阿克敦又是有真才实干的人,这也让他更加惜才。

之后的13年间,阿克敦更是在直接连升7级。等到了康熙驾崩的时候,他已经升到了国子监祭酒,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的领导。

阿克敦画像

按理说,新帝即位,会对先帝重用的臣子有所忌惮。但这句话,在阿克敦身上并没有体现。雍正继位后,他确实对康熙喜爱的绝大部分臣子有所顾忌,但偏偏对阿克敦十分重视。

这份偏爱,雍正也给了张廷玉。但因为张廷玉是汉人,两人之中雍正还是稍微偏向阿克敦。

而张廷玉能让雍正器重,自然也是才能过人。不过,他虽比阿克敦早九年考上进士,但升迁速度却远不及阿克敦。不止如此,雍正还时常夸赞阿克敦。

当时,阿克敦和张廷玉被雍正看重,分到南书房为其拟圣旨。期间,雍正多次表扬阿克敦:“仲和之才冠满洲”。“仲和”即为阿克敦的字。

后来,阿克敦还凭借实力接任了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完成了文官到武官的过渡。他这一步步走来,可谓是十分顺利,一时间羡煞旁人,好不风光。

那这样一个受雍正喜爱的重臣,又是如何被关进死牢的呢?

【官场得意,贪污腐败】

提起这个,其实这和阿克敦之前顺风顺水的仕途有一定关系。当时,阿克敦受命去广州地区,严查管理贪污受贿。

从这里,也能看出雍正对阿克敦的重视。惩治管理腐败,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朝廷派出的大臣,一定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因为稍有不慎,官员自己也会被金钱蒙蔽双眼,成为共犯。

而阿克敦自己其实也明白,他更是下定决定要做出一番成绩。因此,他刚到广州地区,就雷厉风行地下达了一系列严查贪官的命令。说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也不为过。

阿克敦的雷厉风行,确实推进了反腐工作。但正因如此,一些弊病也显露了出来。

因为阿克敦之前一直顺风顺水,自身有实力,且又受雍正宠信,这就导致他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知变通。这让他有些事做得也不够尽善尽美,也得罪了不少人。

其实,仅仅是这样,不足以让阿克敦被打入死牢。真正将他推向悬崖的,是他自己的贪欲。他在广州地区查贪污腐败的时候,自己心志开始动摇,最后竟也成为了贪官中的一员。时间长了,他更是为人诟病。

故而,当阿克敦刚接到旨意调离广州地区,转去广西任巡抚后,广州的一些官员马上就上奏折弹劾他。在那些奏折上,官员们表示,阿克敦挪用广东海关额外税银,还授意家人公然去向暹罗船只收受贿赂。

当雍正看到那些奏折的时候,顿时勃然大怒。如果换一个皇帝,或许阿克敦还不会被关进死牢,但他碰到的偏偏是极其厌恶贪污腐败的雍正。

因为雍正明白,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跟官员廉洁与否有很大关系。当时他坐上龙椅的时候,正好因为擒鳌拜、削三藩、平噶尔丹等导致国库空虚。国库里仅有八百万两,而且亏空的数字更是惊人。表面看起来十分强大的清王朝,实则外强中干。

因此,雍正刚刚成为皇帝,就开始彻查贪污。期间,他颁布了一系列命令。诸如,发现贪污,立即免职,其亲戚、子弟也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之所以祸连家人,是因为雍正认为,贪官被抓之所以不承认,用死来逃脱就是为了给子孙留钱留后路。既然如此,他就索性不留情面直接抄到底,让他的孙子也变成穷人。因此,雍正有了一个“抄家皇帝”的称号。

由此可见,雍正对贪污腐败现象那是极度的深恶痛绝。所以,当他将处理广州地区贪官的重任交给阿克敦时,足以可见他的信任。但没想到阿克敦也成了贪官,这不仅让他的信任错付,也让他和阿克敦站在了对立面。

大怒之下,雍正将阿克敦关进了死牢。

当时又恰逢阿克敦的另一个死对头,上报阿克敦包庇自己受贿的下属。雍正听到这个消息,更怒不可遏,给了阿克敦“斩监侯”的罪名。这个罪名,其实就是指斩首。当时的情况,是等到秋审之后,再来判决是否将阿克敦斩首。

而阿克敦进入死牢之后,其实也明白自己估计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他跟在雍正身边多年,也极为了解他对贪污的深恶痛绝。然而,就在他不抱希望的时候,转机却出现了。

雍正突然下令,让人将他放了出来。

而这,其实跟当时的局势以及雍正的另一个特点有关。

【将功赎罪成名臣】

雍正虽然极其厌恶腐败,一丝一毫都要计较,但他在用人方面却极为“不拘小节”。他曾多次表示:“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耳!”

雍正在用人的时候,十分注重臣子的品德和才华,他一般都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而这,也为阿克敦带来了一线生机。

当时,准噶尔部一直挑衅。而清朝因为轻敌,被他们眼中的蛮夷小国打得节节败退。这让雍正深感耻辱,下令更换将帅,再次进攻。然而,清朝部队依旧溃不成军。

就在雍正焦头烂额之际,南方又因为接连的暴雨引发了洪水。这让南方部分河段淤堵严重,当地官员对此束手无策。

南方地区是清朝大粮仓,平常的时候地位已经十分重要,当时前线正在打仗,更是不能有丝毫闪失。为此,朝廷急需派一个善于治水且被君王信任的人前去控制局面。但那些人不是被雍正派到了战场,就是在朝内根本走不开。

就在雍正更加头痛的时候,张廷玉向他推荐了在死牢中的阿克敦。他说:“死牢里就有个现成的,阿克敦一定能治好苏北水患!”

张廷玉画像

关键时刻,雍正也来不及计较之前的事了,下令让阿克敦将功赎罪。而阿克敦接到命令后,也是十分珍惜,心知这是戴罪立功的好机会。

为此,阿克敦马上动身,直接赶到了水患最严重的淮安地区。他经过几天的实地勘察,提出了一条快捷、省钱且有效的建议。他在清浦江附近开凿一条河作为辅道,和原来的主道搭配使用。至于来往运送漕粮船只,仍然可以从华南城进入淮河。

在阿克敦获得批准后,马上着手实施这一计划。一段时间后,他果然成功解决了南方水患的问题。

由此,阿克敦得以顺利回到朝堂。因为他顺利完成了任务,雍正不好继续关着他。但当时的朝廷又没有官职空缺,所以阿克敦的身份不免有些尴尬。

阿克敦明白,他要做些什么来改变局面。正巧,当时雍正和噶尔丹部打得心力交瘁,萌生了和谈的想法。不过有了想法,派谁去倒成了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想接。

关键时刻,阿克敦惊觉这是一个机遇,便自请前去。

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月,阿克敦带着雍正“各自罢兵、休养生息”的命令前往准噶尔部。那年腊月,阿克敦成功抵达人生地不熟的准噶尔总部伊犁。当时,准噶尔部也因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在与阿克敦会面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及其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那次,双方虽然在一些小问题上未达成统一,但在主要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而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和谈逐渐缓和。对于这个结果,雍正十分满意。

但没过多久,两国关系又开始有些变数。因为雍正驾崩,乾隆成了新帝。这让准噶尔部忧心忡忡,开始试探换了皇帝,是否对之前的和谈有影响。而乾隆为了安抚他们,特意又派了阿克敦去安抚人心。

自那之后,清朝和准噶尔持续了半个世纪左右的战争终于停止。而阿克敦,也成了和平使者。不仅如此,他还被乾隆任命为刑部尚书。

就在众人以为,阿克敦重回朝堂,继续无限风光的时候,他又被关进了大牢。而这,也是跟他自己有关。

也许阿克敦因大起大落,又坐上了高位。让他放松了下来,再次犯了错。那次,他把孝贤皇后写成了“先太后”。这让乾隆龙颜大怒,大手一挥,又把他关了回去。

不过,乾隆在几天后消了气,又自觉草率便把他放了出来。之后,阿克敦因为自身的能力,和良好的表现,成功坐稳了刑部尚书的职位。

【小结】

阿克敦的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刚开始他一帆风顺,深得帝心。但权利和顺遂,让他开始浮躁。之后,他更是在明知雍正厌恶腐败的情况下,以身试法,以至于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不过,阿克敦也实在是一名能臣。危急关头,他可以抓住机会,一改将死的命运,这也让人感慨。而阿克敦有了如此经历,也变得越发沉稳。

后来,他还问自己的儿子:“朝廷一旦用汝为刑官治狱,宜何如?”

他的儿子自信满满地回答道:“行法必当其罪,罪一分法一分,罪十分法十分。无使轻重。”

阿克敦听完儿子的回答,十分不满意。他语重心长地表示,人无完人,要是都向他这样,那天下当官的估计都要被杀光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张廷玉

更多文章

  • 张廷玉是怎么死的?三朝元老晚年遭遇为何那么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修杰说娱乐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文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张廷玉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书画造诣也颇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个官员家做客,张廷

  • 雍正王朝:佟国维,为何敢当众骂张廷玉为“奸臣”?别有用心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沧桑标签:张廷玉

    热河狩猎废黜太子胤礽以后,康熙皇帝返回京城并发布了“推举新任太子”的圣旨。但在议举信任太子的过程中,时任“上书房首辅大臣”的佟国维错误或者故意错误的会错了圣意,串联朝臣,共同推举早已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其心可诛”的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为了斩断皇八子胤禩成为储君的可能,更为了控制诸位皇子当前的夺嫡形势,

  •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因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老爸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张廷玉

    公元1755年,既清乾隆二十年,三朝宰相张廷玉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乾隆帝依雍正帝当年遗命,赐其配享“太庙”。 “太庙”简单理解就是供奉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古代人认为,人死后,身灭灵魂在,生前能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死后要是可以继续享福那就更美妙了,特别是帝王家。所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重新举荐废太子胤礽,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在雍正身边的身份是什么。张廷玉这个人当时在上书房,可以说是几个朝廷官员之一。康熙信任他,严重依赖他。康熙为什么会依赖他?主要原因是张廷玉的个人能力很强,可以说在“雍正王朝”,有两个人真正了解康熙。一是雍正身边的辅导员邬思道;二是康熙身边的张廷玉。 此外,张廷玉总是能够

  • 雍正驾崩后,为何张廷玉火急火燎的要去找另外一道密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张廷玉

    因为张廷玉知道,这道密旨事关他的仕途前程,可以让他手中的权利变得更加的稳固。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暴毙在圆明园,这位励精图治,勤勤恳恳治理国家的大清皇帝离开人世。他在位14年,国库由康熙帝的800万两增加至5000万两,可以说留给乾隆一个非常牢固好的基础。世人对雍正评价也是非常高,毫不夸张的说,如

  • 张廷玉堪称康熙的“小棉袄”,二人对话,就是一部职场圣经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张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与张廷玉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非常的让人钦佩,这主要归功于张廷玉的职场能力,这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四阿哥胤禛奉命追查国库欠款,康熙朝老臣魏东亭是欠款的大户,由于他还不清巨额的欠款,最终一条白绫驾鹤西去。张廷玉赶紧把魏东亭去世的消息报告给了康熙,康熙听到后几乎晕倒,毕竟这是自己

  • 大清朝最黑暗的皇帝——乾隆,将张廷玉玩弄于股掌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张廷玉

    文:文史咖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长达60年,在处理朝廷政务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同时,乾隆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繁荣时期中,康乾盛世就是其中之一。乾隆博学多才,他在治国理政和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因此,他得以延续康熙时期的繁荣,一举将清朝推向发展的

  • 张廷玉为什么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这其中有何玄机?来看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张廷玉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乾隆下旨,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以老病为由,上书辞职。乾隆帝专特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

  • 乾隆皇帝为何不准三朝元老张廷玉配享太庙?

    历史人物编辑:小峰教你种黄瓜标签:张廷玉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是繁荣时期,史称“康熙盛世”。这一时期,不仅有明君皇帝,还有不少文臣武将。其中,张廷玉代表的是更多的公务员。他是清朝唯一考入太庙的文官,也是清朝唯一考入太庙的汉臣。即便是后来成名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也没有达到入太庙的成就。即便是张廷玉,但他进入太庙的过程也

  • “三朝老臣”张廷玉谨慎一生,乾隆为啥要抄他的家?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张廷玉

    不管是在如今的社会还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领导人就能将国家领导好。他们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管理整个国家。在我国就是各级领导,反映到古代就是指皇帝需要贤良的大臣来辅导他们做好对国家的管理,而那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臣子是被所有人尊敬的,不管是天下的百姓还是身处高位的皇帝都应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