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传奇人物姚启圣,于官场沉浮,多次带领军队立下战功

传奇人物姚启圣,于官场沉浮,多次带领军队立下战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丹丹 访问量:517 更新时间:2023/12/16 9:44:30

圣是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帮助施琅一举收复台湾。康熙二年,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为官,担任广东香山知县,但由于允许商人在海上进行贸易,从而被罢免官职,他也因此转而经商。

在三藩之乱爆发之后,姚启圣积极捐款募集士兵加入到康亲王的麾下,不久之后便担任诸暨知县。他还曾劝降明朝将领,都获得成功,因此逐渐得到重用。康熙十七年担任福建总督一职,负责当地的所有事宜,之后他还收复了金夏地区,迫使郑氏家族退守到澎湖一带。

在施朗率兵收复台湾之时,他便在其身边辅佐,为台湾的收复立下汗马功劳。《清史稿》中记载:台湾平,琅专其功。然启圣、兴祚经营规划,勘定诸郡县。姚启圣出生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这样的混乱中长大自小便有一股豪迈之气。

顺治皇帝统治初期,清朝军队一举占据江南,姚启圣便前往通州,却不幸被当地的地主侮辱,因而决心投靠于清朝,被任命为通州知州。他立马将那地主抓起来,斩杀后主动辞官归家。在他前往萧山郊游的过程中,遇见两位士兵抢夺女子,便假装上前劝说,实际上却夺取其配刀斩杀此二人,并将该女子送回家中。

姚启圣并不想一生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去,因而参加了乡试并考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授任为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由于过大的财政亏空而被关入监狱之中,姚启圣到任之后便为其偿还。奈何由于私自打开海禁,被弹劾归家。

康熙十七年,耿精忠公开在福建地区反抗清朝的统治。其军队一路浩浩荡荡的朝北京进发,很快便到达浙江境内并夺取温州以及台州多处府衙。皇帝就让爱新觉罗杰书率领军队前往讨伐,而这个时候的姚启圣通过经商也小有财产,因此捐资募集士兵亲自带着前往康亲王的麾下,他也因此得到任用。

等到叛贼被平定之后,康亲王就将姚启圣在这次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呈给康熙皇帝,他也因而得到破格提拔,前往浙江任职。彼时郑成功的儿子郑锦占据在泉州、漳州一带,清朝军队便前往征讨。恰好吴三桂手下一大将劝说吴三桂与郑锦汇合,他们二人便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清朝。却没想到姚启圣前往前线之后,竟将其劝降,并将其部队三千人编入部队之中。

在实力得到壮大之后,姚启圣就跟随康亲王共同攻打下兴华,完全收复漳州、泉州等地,使得郑锦被迫逃到厦门一带。第二年便有朝臣上奏康熙皇帝,说是姚启圣父子屡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并且不管是招兵买马还是制作武器装备,都是用自己的金钱。

康熙皇帝下旨给予嘉奖,并升任为福建总督。但在这个时候郑氏家族的力量仍然在沿海地区颇为强大,因此姚启圣决心削弱其力量。他先后带领军队在江东桥大败郑锦军队,并先后招降士兵一万多人,在他们的共同帮助之下一举夺取江东桥,占领海城县,使得郑氏家族只能前往台湾。

康熙二十一年,姚启胜由于收复领土有功,因此被授任为世袭骑都尉,这个时候郑锦已经去世,他的儿子郑克爽继承王位,并表示愿意对清朝方面俯首称臣,按时进贡。姚启圣也照实向皇帝上奏,但康熙皇帝没有允许,命令水师提督施朗带领军队前去攻打台湾。凭借着突出的军事实力,施琅很快便占领了澎湖,姚启圣也随后就到,在他的帮助下,施琅有如神助,二人很快便占领台湾,郑克爽等人纷纷投降,姚启圣遂回到福州。

陶元藻曾这样评价他:“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之力也”在我看来确实如此,这施琅为人冒进,再加上对郑氏家族本有仇恨,又怎能沉下心来慢慢攻打呢?而这姚启圣本就在军事方面有才华,在其带领下不断为其安抚后方士兵,保证源源不断的军资供应,从而为战争的顺利提供保障。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四十七》

《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八十四》

标签: 姚启圣

更多文章

  • 康熙痛恨姚启圣为何还给他封官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姚启圣

    当着姚启圣的面,康熙拿出先帝永不录用姚启圣的折子用火烧了,还告诫所有大臣今后谁在提起此事——斩!康熙为何能够重新启用姚启圣呢?在古代能够把大官最后直接一步一步做成九品小官去喂马的,恐怕也就只剩下姚启圣了,即使远在偏远的福建,姚启圣照样也把顺治得罪了,最后气的顺治下了一道圣旨永不录用姚启圣,难道顺正不

  • 姚启圣推荐叛将施琅,是什么理由让康熙皇帝心动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姚启圣

    郑成功的郑氏家族靠的是海上活动起家,清军不擅海战,这是郑军能够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重要原因。郑成功处置失当,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方怀抱,使清廷能够建立一支足以同郑军相抗衡的水师,这对后来局势的发展确实是关系匪浅的。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但自古中国的士大夫就崇尚气节

  • 是谁害死了平定台湾的功臣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姚启圣

    本与官无缘,奈何官缠身这哥们的当官之路又是坎坷又是搞笑。姚启圣从小就性情豪爽,慷慨大方,有游侠的气质,他那时候不想做官,只想当他的大侠。顺治初年,清军打进了江南,姚大侠被迫前往通州,来到通州,姚大侠被当地的豪强欺负了,一时想不通,投靠了清兵,因为他富有才学,被任命他为通州知州。随后姚大侠把欺负自己的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一番话让康熙卸下包袱,堪称“贴心小棉袄”

    历史人物编辑:妖火说历史V标签:张廷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臣子虽然跟着皇上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但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丢掉性命。要想能够与这只虎和颜悦色的长久相处下去,必定得会一门技艺那就是揣摩圣意。在古代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大臣们要想活得好要有出人的个人能力和灵活的处事经验。在古代朝堂上除了出众的能力,也需要拍皇上

  • 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大牢里还有个死囚,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历史人物编辑:格林观史标签:张廷玉

    【前言】雍正能开创出一个盛世,跟他励精图治有很大关系。从他在位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据史料记载,很多被雍正批注的奏折,显示的批注时间都是在深夜。可谓是,别人上班,他上班。别人下班了,他还在上班。也正是因此,才营造了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而造就盛世的雍正,作为一个工作狂,自然是以极高

  • 张廷玉是怎么死的?三朝元老晚年遭遇为何那么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修杰说娱乐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文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张廷玉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书画造诣也颇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个官员家做客,张廷

  • 雍正王朝:佟国维,为何敢当众骂张廷玉为“奸臣”?别有用心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沧桑标签:张廷玉

    热河狩猎废黜太子胤礽以后,康熙皇帝返回京城并发布了“推举新任太子”的圣旨。但在议举信任太子的过程中,时任“上书房首辅大臣”的佟国维错误或者故意错误的会错了圣意,串联朝臣,共同推举早已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其心可诛”的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为了斩断皇八子胤禩成为储君的可能,更为了控制诸位皇子当前的夺嫡形势,

  •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因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老爸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张廷玉

    公元1755年,既清乾隆二十年,三朝宰相张廷玉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乾隆帝依雍正帝当年遗命,赐其配享“太庙”。 “太庙”简单理解就是供奉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古代人认为,人死后,身灭灵魂在,生前能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死后要是可以继续享福那就更美妙了,特别是帝王家。所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重新举荐废太子胤礽,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在雍正身边的身份是什么。张廷玉这个人当时在上书房,可以说是几个朝廷官员之一。康熙信任他,严重依赖他。康熙为什么会依赖他?主要原因是张廷玉的个人能力很强,可以说在“雍正王朝”,有两个人真正了解康熙。一是雍正身边的辅导员邬思道;二是康熙身边的张廷玉。 此外,张廷玉总是能够

  • 雍正驾崩后,为何张廷玉火急火燎的要去找另外一道密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张廷玉

    因为张廷玉知道,这道密旨事关他的仕途前程,可以让他手中的权利变得更加的稳固。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暴毙在圆明园,这位励精图治,勤勤恳恳治理国家的大清皇帝离开人世。他在位14年,国库由康熙帝的800万两增加至5000万两,可以说留给乾隆一个非常牢固好的基础。世人对雍正评价也是非常高,毫不夸张的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