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四个字想必读者都非常熟悉了。对!它就出自清代郑板桥之手。提起郑板桥,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合称为“扬州八怪”,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除了艺术领域外,郑板桥还是一位诗人、一位好官、一位合格的家长。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一生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对于郑板桥的生平,人们说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然,这只是针对他的科举之路说的。纵观郑板桥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四十岁以前,是他在贫困中奋发的时期;四十岁到六十一岁以前,是他中举成进士做官的时期;六十一岁以后,是他客居扬州卖字鬻画的终老时期。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曾祖名新万,字长卿,是个庠生;祖父名湜,字清之,是个儒官;父亲名之本,字立庵,是个廪生,先后教授过数百名学生。然而,郑板桥出生时,他的家境已经开始衰落,更为不幸的是,郑板桥三岁时,其生母就去世了,他由祖母的侍女费氏抚养长大。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质朴的劳动妇女,她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对小板桥的成长影响很大。为了走科举之路,郑板桥自幼便跟从父亲学习,十七岁读书于真州的毛家桥,二十岁又跟从陆种园、楼兰亭二位先生学填词。郑板桥聪明颖悟,读书刻苦又愤发自强,分析问题也很有见地。二十多岁时便成了当地有名的秀才。考取了秀才,就相当于踏上了科举之路的第一步。
谁知,郑板桥三十岁左右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后来他的妻子和叔父又相继去世。这真是晴天霹雳般的打击。郑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郑板桥身上。本来家境就不富裕,到此时日子过得更艰难了。郑板桥是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家境的:“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我生二女复一儿,寒无絮络饥无糜”。为了维持生计,郑板桥先是辞去了在真州的教书生活,继而开始了在扬州十年的卖画生涯。应该指出,在当时的社会中,郑板桥生活困苦的一个主要缘由,就是他未能在乡试中得中举人而走上仕途。加之,当时郑板桥的名气不比当今,因此靠卖画生活的郑板桥日子过得也很惨淡。后来,幸得好友慷慨解囊,他才能够摆脱家庭的重担,重新发奋读书。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雍正十年(1732),四十岁的郑板桥终于考中了举人。紧接着,乾隆元年(1736)他又会试登第,考中了进士,从而获得了踏上仕途的机会。
乾隆七年(1742),郑板桥受任山东范县知县,为政期间,他重视农桑、体察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颇有政绩。四年后,郑板桥又被调到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任知县。上任伊始,他便改革弊政,严明执法,主持正义,对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严惩不贷。
谁知,这些明智之举得罪了上层官员的利益,他们将郑板桥视为肉中钉、眼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这些“肉食者”上下串通,罗织罪名,颠倒黑白,栽赃诬陷。最终,乾隆十八年(1753),六十一岁的郑板桥被罢了官。与那些“贪不贪,一人州官,雪花银子三万三”的贪官不同,郑板桥两袖清风。据记载,他虽为官十多年,也没有多少家当,去官之日,搬家仅用了三头毛驴:一头郑板桥自己骑,还驮着简单的行李;一头驮着两大夹板书和一件乐器;一头由引路的人骑着。众百姓为郑板桥被罢官而抱不平,临别之日,不少人182018年·第1期前来送行。郑板桥离开之前,提笔画竹题诗以表心志,诗是这样写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被罢官后的郑板桥回到了扬州,重操书画旧业。他居住在扬州城北的竹林寺,常与诗朋画友切磋书法绘画艺术,书画方面的名气也日益大了起来。失去了做官的经济来源后,郑板桥以卖字画为生。他生活非常俭朴,但仍心系百姓。据说他卖字画挣的钱,除了自己的日用开销之外,都存在一个大布口袋里,凡是遇到穷苦的百姓和受难的亲戚朋友,他都慷慨资助,直到囊空钱尽为止。但对那些势利的达官贵人,则毫不客气,凡让其画画的,分文不得欠缺。十余年后的乾隆三十年(1765),郑板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