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板桥的一生事迹

郑板桥的一生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锌烨 访问量:3416 更新时间:2024/1/19 12:25:01

“难得糊涂”四个字想必读者都非常熟悉了。对!它就出自清代郑板桥之手。提起郑板桥,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合称为“扬州八怪”,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除了艺术领域外,郑板桥还是一位诗人、一位好官、一位合格的家长。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一生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对于郑板桥的生平,人们说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然,这只是针对他的科举之路说的。纵观郑板桥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四十岁以前,是他在贫困中奋发的时期;四十岁到六十一岁以前,是他中举成进士做官的时期;六十一岁以后,是他客居扬州卖字鬻画的终老时期。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曾祖名新万,字长卿,是个庠生;祖父名湜,字清之,是个儒官;父亲名之本,字立庵,是个廪生,先后教授过数百名学生。然而,郑板桥出生时,他的家境已经开始衰落,更为不幸的是,郑板桥三岁时,其生母就去世了,他由祖母的侍女费氏抚养长大。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质朴的劳动妇女,她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对小板桥的成长影响很大。为了走科举之路,郑板桥自幼便跟从父亲学习,十七岁读书于真州的毛家桥,二十岁又跟从陆种园、楼兰亭二位先生学填词。郑板桥聪明颖悟,读书刻苦又愤发自强,分析问题也很有见地。二十多岁时便成了当地有名的秀才。考取了秀才,就相当于踏上了科举之路的第一步。

谁知,郑板桥三十岁左右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后来他的妻子和叔父又相继去世。这真是晴天霹雳般的打击。郑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郑板桥身上。本来家境就不富裕,到此时日子过得更艰难了。郑板桥是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家境的:“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我生二女复一儿,寒无絮络饥无糜”。为了维持生计,郑板桥先是辞去了在真州的教书生活,继而开始了在扬州十年的卖画生涯。应该指出,在当时的社会中,郑板桥生活困苦的一个主要缘由,就是他未能在乡试中得中举人而走上仕途。加之,当时郑板桥的名气不比当今,因此靠卖画生活的郑板桥日子过得也很惨淡。后来,幸得好友慷慨解囊,他才能够摆脱家庭的重担,重新发奋读书。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雍正十年(1732),四十岁的郑板桥终于考中了举人。紧接着,乾隆元年(1736)他又会试登第,考中了进士,从而获得了踏上仕途的机会。

乾隆七年(1742),郑板桥受任山东范县知县,为政期间,他重视农桑、体察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颇有政绩。四年后,郑板桥又被调到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任知县。上任伊始,他便改革弊政,严明执法,主持正义,对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严惩不贷。

谁知,这些明智之举得罪了上层官员的利益,他们将郑板桥视为肉中钉、眼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这些“肉食者”上下串通,罗织罪名,颠倒黑白,栽赃诬陷。最终,乾隆十八年(1753),六十一岁的郑板桥被罢了官。与那些“贪不贪,一人州官,雪花银子三万三”的贪官不同,郑板桥两袖清风。据记载,他虽为官十多年,也没有多少家当,去官之日,搬家仅用了三头毛驴:一头郑板桥自己骑,还驮着简单的行李;一头驮着两大夹板书和一件乐器;一头由引路的人骑着。众百姓为郑板桥被罢官而抱不平,临别之日,不少人182018年·第1期前来送行。郑板桥离开之前,提笔画竹题诗以表心志,诗是这样写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被罢官后的郑板桥回到了扬州,重操书画旧业。他居住在扬州城北的竹林寺,常与诗朋画友切磋书法绘画艺术,书画方面的名气也日益大了起来。失去了做官的经济来源后,郑板桥以卖字画为生。他生活非常俭朴,但仍心系百姓。据说他卖字画挣的钱,除了自己的日用开销之外,都存在一个大布口袋里,凡是遇到穷苦的百姓和受难的亲戚朋友,他都慷慨资助,直到囊空钱尽为止。但对那些势利的达官贵人,则毫不客气,凡让其画画的,分文不得欠缺。十余年后的乾隆三十年(1765),郑板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三岁。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郑板桥打油诗戏弄小偷,亲自送出门又相赠两句诗,却是穷的潇洒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以绘画著称,尤其是他的水墨竹子画在当时堪为稀世珍品,也是万金难求。但郑板桥的为人却较为古怪,他抱着金饭碗不用,却一生甘愿受贫,可见其节气如其所画之竹,也是铮铮铁骨。郑板桥一生之所以怪,是因为他戏笑人生,忿世嫉俗,因此也是喜爱作打油诗的。而他的打油诗,其影响却并不亚于那

  • 财主请郑板桥题字,刚开始很高兴,过了几天气坏财主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朝的时候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和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看,他也参加过科举,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县令。郑燮十分痛恨当时官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一些黑暗面,他虽然当县令,但是并没有在那个时代沉沦下去,和其他的贪官污吏一样鱼肉百姓,而是一直都勤政爱民,但郑燮一个人也不足以改变

  • 慈禧先后加封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奕訢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

  • 恭亲王奕訢为何一生为奴?被慈禧多次罢免,重新复出后已无锐气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奕訢

    身为政变小公举的慈禧老奶奶,一辈子直接搞了三次政变,恐怕是历代太后里最能折腾的一个了!这三场政变分别是辛酉政变、甲申易枢和戊戌政变。辛酉政变我们都知道,1861年,那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合作,将咸丰留给同治皇帝的顾命八大臣给灭了,从而夺取权力的过程。这届年轻人比较虎啊,他们仨当时平均年龄

  • 终于有一天 奕訢拦住咸丰帝跪地恳求 让其封病重的母亲为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奕訢

    要说清西陵里尴尬的陵墓,道光慕陵的后陵(慕东陵)榜上有名,从碑文记载可以知道,它的墓主人是孝静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静皇后然而专家在研究之后发现,慕东陵其实并不是一座完整意义上的皇后陵,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这座陵园竟是嫔妃陵把孝静皇后陵围在中间的格局,形成了一座后妃合葬的陵园,这就是这座陵园尴尬之处

  • 奕訢明显强于咸丰,为何道光没选他继位?专家:只因有个人死早了

    历史人物编辑:八怪娱V标签:奕訢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彻底下定决心,立下储君。按照清朝立储祖制,皇帝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任大统的资格。道光皇帝共有九位皇子,按理应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若加深究,情况并非如此。在道光决定册立储君时,他的长子、次子、三子早已去世。同时,五子有过继给了兄弟,七子、八子、九子三人都在襁褓之中。这

  • 恭亲王奕訢:从年轻到晚年的照片,最开始踌躇满志到双眼充满绝望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奕訢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道光皇帝驾崩。道光死前,接连发下了两道密诏: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奕訢与皇位擦肩而过,着实可惜。这是一组恭亲王从年轻来年迈的照片,从意气风发到最终眼里充满绝望。有人说,如果奕

  • 道光秘密立储时,为何在诏书上写了2个皇子的名字?奕訢处境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奕訢

    道光皇帝活了69岁,可是他到50岁这一年,把当时唯一成年的大儿子奕纬一脚踹死了。人到中年,却落了个绝后的下场,道光不禁也有些潸然泪下,这偌大的江山,该交给谁!这个咱们就不用操心了,因为从50岁这一年开始,道光生孩子的能力就开挂了,一口气生了6个。最小的儿子,居然是64岁的时候出生的。那么这6个儿子里

  • 李鸿章、翁同龢和奕訢都在晚清时期以自己的方式挽留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奕訢

    作为晚清政坛上极其重要的三个人物,李鸿章、翁同龢和奕訢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作用,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进程。接下来,文史不假努力为您还原这三个历史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渐甫,号少荃,他是被后世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四人,被并称为清朝

  • 慈禧一道错字连篇的上谕牵出怎样的皇权博弈?以致于奕訢跪地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奕訢

    同治四年三月初五日上午,两宫皇太后召见军机大臣的时间破例延迟了一个小时。待召见结束,众军机正要跪安退出时,慈禧忽然拿出一个白折子对议政王奕訢说:“有人弹劾你。”按礼法,此时的议政王应该诚惶诚恐地跪下,请皇太后训诫。但奕訢没有,他梗着脖子反问道:“是谁?”慈禧答:“蔡寿祺。”一听到蔡寿祺这个名字,奕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