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宫内院,无论是贵为天尊的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子,还是卑躬屈膝的奴仆,要做到长命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为何?一是因为宫中虽华丽,但关系复杂、事务繁多、人心叵测,非常耗费人的心神和精力;二是因为舒服不等于健康,锦衣玉食也容易导致生活糜烂,对人的保养极为有害;第三则是因为历经多代人的“恶性”积累,基因也易产生负面的发展。可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在同辈兄弟都早逝的情况下,不但自己活到古稀之年,连身边的父母、亲信都非常长寿,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难得和罕见的。
这个人,就是清朝康熙大帝的第十二个儿子,爱新觉罗·胤裪。他的父亲康熙享年68岁,在位61年,母亲更是达到93岁的高龄,连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宫女也活了90多岁。这不禁让人好奇,胤裪是如何打破魔咒,收获一场长久圆满的人生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胤裪虽贵为皇子,但在康熙的众多子女中一直以来都比较边缘。再加上他的生母万琉哈氏和教养他的宫女苏麻拉姑皆以身作则,教他淡薄处事,他才能在迷乱的宫中保持一颗纯正的心灵,从不参与政治上的是是非非。
在宫中要做到宁静致远是十分不易的。不但要耐得住父皇对其他兄弟的偏爱,忍受下人的闲言碎语,还得沉下心来读书习礼,为自己的未来扎实基础。但胤裪做到了——他凡事不争不抢,遇事不吵不闹,对事不偏不倚。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行为准则,当他的兄弟们都在为夺嫡争得头破血流、一身戾气而劳心损命之时,胤祹能够做到保持清朗的姿态,不受纷争的波及。
有道是“心远地自偏”——在高门大院之中仍能建立远在偏地的淡薄豁达,是胤祹人生能够长远发展的第一要义。
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胤祹第二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能专注于自己的职责,不起二心,从一而终。
康熙五十六年,仁宪皇太后驾崩,胤祹被康熙予以内务总管一职,料理皇太后的身后事。他于繁重的礼节之中剥丝抽茧,将大小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得整个丧礼肃穆庄重、有条不紊,受到了康熙的大加赞赏。由此,他便开始全权负责宫中要人的丧葬事宜。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份美差,也不是一件要事,但对于“事死如事生”的古人、尤其是皇家而言,丧礼是非常重要的礼祀,是不能马虎和出一点错漏的。康熙能将这么重大的事项交由胤祹处理,可见对他的信任和满意;而胤祹坚守自己的岗位,不逾矩、不越权,将事情办好,也着实令人敬佩。
凭借这份认真和正直,康熙将八旗都统这一重要位置交给了胤祹,这也意味着胤祹手握兵权、地位高升。但即便如此,胤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中立,从不行结党营私之事。直至老年,他仍将操办丧礼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责,这份用心和专一,用“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来形容也未尝不可。
回顾胤裪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长寿的秘诀不在于心计多么深远,而在于心胸的明净豁达。是啊,唯有豁达之人,才能心宽体健、神清气爽;唯有保持明净的心,才能终得其所,不枉一生,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