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宗室将领江夏王李道宗生平介绍及评价

唐朝宗室将领江夏王李道宗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166 更新时间:2024/1/1 7:54:27

在唐朝初年,也有这么一个人,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抹黑。但正史上的他,却是一代贤王,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道宗。

1.开唐有功

李道宗,字承范,唐朝初年将领,李氏宗室王爷。

提起李道宗,可能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会是电视剧《薛仁贵传奇》里面那个腹黑王爷。为了一己私利,屡次三番陷害薛仁贵。好在最后被皇帝发现,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不过,正史上真正的李道宗,却是大不相同。

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李道宗应该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的太爷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也就是李渊的爷爷。李渊的父亲李昞,是李虎的三儿子。而李虎的四儿子李璋,便是李道宗的爷爷。

据史书记载,李道宗出生于公元602年。也就是说,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的时候,李道宗刚满16周岁。

这一年,随着唐朝的开国,宗室出身的李道宗,被封为略阳郡公。

这里要值得一说的是,李道宗的父亲李韶,去世的比较早,在李渊登基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李道宗后来的地位,多半都是靠其自己打拼出来的。

李渊登基的时候,当时唐朝还只能控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随着唐军南征北战,逐步扫平诸多地方势力,这才彻底统一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李道宗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德二年,当时年仅17岁的李道宗,便跟随李世民讨伐山西的刘武周。在讨伐刘武周的过程中,李世民曾经问计于李道宗,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所提出的计划,竟然和李世民几乎完全一致。李世民由此下定决心,玩起了坚壁清野的拖字诀,最终战胜了刘武周。

打败了刘武周后,接下来李世民又率领唐军,去征讨洛阳的王世充,以及前来救援的窦建德。在这一战当中,李道宗同样跟随李世民,建功颇多,史书上以‘屡有殊效四字形容。

武德五年,李世民率军征讨刘黑闼,李道宗亦随其出征。曾随李世民一同率军,冲击刘黑闼大军,救援被围困的李绩,同样战功卓著。

扫平刘黑闼之后,武德五年十一月,李道宗和其他十几位李氏宗亲一起,被封为郡王。在这之后不久,因为李道宗以据守之策,击退了前来进犯北方梁师都部,被李渊改封为任城王。

关于任城王这个封号,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典故。在唐朝之前的三国历史上,曹操的儿子曹彰,就曾经被封为任城王。李渊后来正是因为李道宗据城守敌,和历史上曹彰的战绩很相似,所以才封李道宗为任城王。

2.为国守边

被封为任城王这一年,李道宗刚刚21岁。

扫平了刘黑闼之后,唐朝已经算是基本统一了中原。这个时候的唐朝,主要敌人就不再是中原内部的割据势力,而是北方的突厥,以及唐朝周围其他几个政权。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当时年仅21岁的李道宗,开始镇守北方,为国守边。曾经于武德六年、七年、八年,数次击退突厥南下入侵的军队,很好的保证了唐朝北方的安定。

就这样,在为国守边几年之后,到了武德九年,唐朝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在这场宫廷政变当中,李世民踩着自己兄弟的尸首登上皇位,开始了自己的时代。

这件事,对于当时唐朝高层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冲击,而且直接导致当时北方突厥趁势南下,逼迫李世民签订了渭水之盟。不过,对于李道宗来说,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因为李道宗常年跟随李世民征战,早就是李世民的嫡系。而且李道宗常年领兵在外,对朝中的党争插手不多。李世民登基之后,李道宗依然在灵州驻防,继续防备突厥人的南下入侵。

贞观元年,好不容易稳定了朝局的李世民,开始大封功臣,同时开始准备对付北方的突厥。于是,李道宗被拜为鸿胪卿、灵州总管,全权负责灵州一带的防务。

唐朝初年的灵州,大概在今天的宁夏灵武县境内。在唐朝初年的时候,这地方算是抵御北方突厥南下最重要的一个要点了。

李世民登基的手段虽然不光彩,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皇帝之一。登基两年之内,便彻底掌控了国内,并且开始为唐朝与突厥的战争进行准备。三年之后,贞观三年年底,李世民趁突厥内乱加上正好遇到天灾,趁机开始了对突厥的战争。

这场战争当中,李世民任命唐朝名将李靖为帅,全权统辖针对突厥的战事。当时唐军共分为六路北上,李道宗当时被任命的大同行军总管,辖制六路当中的一路。经过艰苦的战斗后,李靖奇袭突厥王帐,一战灭掉了突厥。

而在这个过程中,李道宗先是在灵州一带,大败突厥军队的一个分支。后来当李靖一战打掉了突厥王帐之后,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逃往灵州西北,打算投靠西北的吐谷浑。李道宗趁机率军进逼,逼迫当时庇护颉利可汗的沙钵罗部,交出了颉利可汗,将颉利可汗俘虏后送往了长安。

这一战,给唐朝北方打出了数十年的太平。至此之后,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前,唐朝漠北都再没有大的战事了。

解决了北方的突厥之后,唐朝的下一个敌人,就变成了西北的吐谷浑。

贞观八年,吐谷浑可汗派兵进犯,威胁到唐朝对西域的掌控。李世民当即下令,以李靖为帅,正式开始唐朝对吐谷浑的战争。

在这一战当中,李道宗被任命为鄯善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曾率领唐军追击千里,最终在今青海湖东南地区,追上了吐谷浑主力,大败吐谷浑。后又行军两千里,在今青海省苦海地区,堵住了吐谷浑伏允可汗,大败其众。

这一战之后,昔日强大的吐谷浑,彻底被打得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威胁到大唐的安全。吐谷浑自此成为唐朝的属国,后来到了李治在位期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余者彻底归降唐朝,成了唐朝的一部分。

这一战,李道宗可以称得上是劳苦功高四字了。

3.被抹黑的李道宗

扫平吐谷浑之后,李道宗升为礼部尚书,改封江夏郡王。不过,在此之后不久,李道宗就因为贪污入狱。最终被李世民削去全部职位,回家安养去了。

这一年,是贞观十一年,李道宗刚刚36岁。

对于历史上李道宗的这次贪污事件,几乎后世所有历史学家,看法都极为一致:李道宗贪污其实并非是在真的贪污,而是在自污保命。

因为此时的李道宗,本身就是李家王爷,在先后参与了对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之后,虽然还不至于到功高盖主的地步,但也很容易引起李世民的猜疑了。所以,李道宗迫切的需要以这种形式来自污,保全自己。

这次贪污事件,大概是李道宗一生最大的污点。不过后来的历史证明,李道宗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在封建王朝,大臣们除了需要有足够的能力之外,还需要简在帝心四字。李道宗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很快,李道宗在家休息了一年之后,就再次被起复。先是被拜为茂州都督,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又转为晋州刺史。

唐代的晋州,今天位于河北石家庄地区。李道宗被派到这里,同样是担任御外敌的工作。在突厥、吐谷浑相继败亡后,唐朝周围还能有点威胁的,就只剩下的北方的薛延陀和高句丽。李道宗当时的职责,正是抵御这两个敌国的入侵。

从李道宗的这个任命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有了出兵征讨薛延陀和高句丽的计划。可惜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唐朝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导致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让李世民征讨外敌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了下来。

直到贞观十八年,唐朝高层的很多斗争,随着李承乾被流放身死,终于告一段落。李世民终于腾出手来,打算解决薛延陀和高句丽。李世民首先选择的对象,就是高句丽,于是,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事正式开

在演义小说当中,李道宗被抹黑最严重的一段,就是在唐军征讨高丽期间,屡次三番打压薛仁贵,险些让薛仁贵死掉。

不过在正史上,真正的李道宗,却是截然不同的。李道宗不但参与了对高句丽的战争,而且立下了极大的功劳。另外,打压薛仁贵之类的事情,也纯粹是子虚乌有的。

在这场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事当中,李道宗先是亲率百骑深入,探知高句丽内部的实际情况,为唐军赢得了一些先机。在战事正式开始之后,又和李绩合力攻下了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在辽东城(今辽阳)下,李道宗亲率四千精锐,大败高句丽四万步军。曾亲率数十骑深入敌阵,勇猛异常。

不过,在最后唐军进攻安市城(今辽宁省汤池镇)的时候,李道宗因为自身伤患,最终使得唐军攻击安市城的计划功亏一篑。历史上对于这一战失利的责任,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李道宗应该负责,有的认为是李世民的责任,也有的认为是李道宗部将傅伏爱的责任。傅伏爱其实是替李道宗背了锅,最后被李世民给一刀砍了。

后来演义小说中,李道宗陷害薛仁贵的故事,就是由此演变而来。但实际上,薛仁贵虽然参与了这一战,但此时只是一个比较勇猛的普通士兵而已,根本没资格让李道宗陷害。

安市城一战,虽然唐军没有大获全胜,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句丽,让高句丽无力在进犯唐朝。再之后,又经过几场战事,最终在李治在位末期,被唐朝彻底灭掉了。

打败了高句丽之后,唐军下一个对象,就是北方仅剩下的薛延陀了。贞观二十年,李道宗被任命为瀚海道大使。此时的唐朝,早已是一个无可匹敌的庞然大物,薛延陀根本无法抵抗,只能假意投降以求保全。不过,薛延陀在投降之前,被唐军将领李绩识破阴谋,唐军直接痛击薛延陀军队。这一战当中,李道宗和李绩一起率军,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打败了薛延陀。之后李道宗又单独率军,横越沙漠,最终彻底击溃了薛延陀的军队,彻底灭掉了薛延陀。

4.不许良将见白头

李道宗的一生,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在为国征战,或者为国戍边。如果这样的人不能称为良将,那估计历史上能够被称之为良将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李道宗第一次随军征战,跟随李世民去征讨刘武周的时候,年仅十七岁。等到贞观二十年,李道宗率军灭掉薛延陀的时候,却已经是45岁了。

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让这位李家宗亲老将,建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在连年大战当中,留下了很多旧疾。

所以,从贞观二十一年开始,李道宗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请求不再领军,转而去做一个闲职。李道宗的请求,得到李世民的应允。所以从这一年开始,李道宗转为太常卿,不再涉足军队之事。

对于李道宗彻底放开军权的原因,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当时的李道宗,其实年龄并不算很大,只能算是中年人。之所以放弃军权,可能存在多重原因。首先是鸟尽弓藏的道理。在灭掉薛延陀之后,整个唐朝,不管是内部还是周围,已经再没了敌人。没了敌人,自然也就没了名将生存的土壤。这个时候李道宗放弃军权,算是很明智的了。

其次,贞观二十年的李世民,虽然同样年龄不算特别大,但已经开始变得有些昏聩了。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之后,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帝王,便开始走下坡路了。此时的李道宗,极有可能是觉得李世民已经有些昏聩,害怕自己继续掌权引火上身,所以才不得不放弃军权。

当然,常年征战留下的旧疾,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不过,李道宗的这份聪明,却并没有让他善终。仅仅两年之后,李世民就去世了,太子李治登基。李治登基之后,虽然也很贤明,但在资历上始终尚欠,很难镇住整个唐朝高层。最终,在永徽四年,房遗爱谋反案发生。在这场对唐朝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谋反案中,李道宗虽未参与,但也因为李氏宗亲的身份被牵连了进去,流放象州(今广西柳州东南),最终死于流放途中,终年五十四岁。

尾声

李道宗的一生,为唐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功劳,和演义小说当中的形象,无疑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虽然被牵连到谋反案当中,但李道宗本人持身周正,其实也并没有真的犯下什么过错。

而除了李道宗之外,李道宗有个女儿,其实也为唐朝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而且比她爹还出名!

李道宗的这个女儿,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

贞观十四年,当时吐蕃向大唐求亲,李世民想要在宗室诸女当中,选定一位作为和亲对象,最终就选定了李道宗的女儿。后来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情,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了,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李道宗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代贤王的典范了。

标签: 李道宗

更多文章

  • 明朝宗室谷王朱橞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橞

    谷王朱橞,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生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四月,生母惠妃郭氏。郭惠妃是郭子兴的女儿,而郭子兴称得上是朱元璋的最大贵人。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并纳其小女儿为妃。郭惠妃共生三子二女,看得出还是很受朱元璋宠爱。除了谷王朱橞外,还生有皇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皇第十三子代王

  • 春秋时期齐国名将司马穰苴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ráng jū )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在当时的齐国,田氏是士家大族,司马穰苴是田氏家族的人,本叫田穰苴,后来因功封为大司马(相当于现在国防部长或更高军权领导人)。而那个时候呢,很多人以封地,官职,以及地位等给自己重新定一个姓,因此,他的后人就根据司马这个非常牛的官职延续了姓。

  • 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颜真卿

    跟颜真卿一比,李白只是个夜总会的不良少年,什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先生最多是一个耍嘴皮的古惑仔。颜真卿才是大唐文人第一硬汉。直奔主题吧。300多斤的胖子安禄山,集平卢、河东、范阳三个节度使于一身,大致范围是今天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安史之乱时,颜真卿是平原郡太守,平原郡在安禄山范围

  • 唐朝后期军阀忠武节度使秦宗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宗权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令天下大乱。黄巢之乱席卷唐朝半数疆土,为了让地方军阀为唐廷卖命。唐廷承认很多军阀对地方上的控制,也造成尾大不掉的顽疾,让像朱温、秦宗权等这样的军阀得以做大,甚至直接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军阀朱温就是借此壮大势力,推翻唐朝,建立了后梁。一、借黄巢“东风&rdquo

  • 唐朝宰相元载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元载

    在唐朝时期就有一人,名为元载,此人自幼家贫,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了考取功名,虽然最终如愿以偿进入了官场,但却没有想到自己也因为手中的权力而死,甚至死后还被抄家,还被皇帝挖了祖坟。元载出生在凤翔岐山的一个小山村,自幼家庭十分贫困,但是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阻挡这位好学之人学习的决心,他想方设法来进行学

  • 孝惠章皇后:大清唯一没有侍过寝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孝惠章皇后

    在清朝的历史上,大多数皇后的结局都不怎么好,清朝后宫中很多女子登上后位之后就早逝了,还有的皇后备受皇帝的冷落。但是在后宫中有一位皇后,她十分长寿,但是却不受皇帝待见,甚至她的一生都没有侍过寝,她就是孝惠章皇后,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侍寝都没有就当上皇后的女子。她出生于当时无比显赫的博尔济吉特氏,

  • 晋明帝正妻庾文君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庾文君

    司马睿的长子司马绍于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司马睿即位初就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绍从小聪明过人,深得父亲宠爱。才四五岁时,有一天他坐在晋元帝膝前,正逢长安有使者来。元帝问儿子:“你说太阳与长安,孰近孰远?”司马绍说:“是长安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日边来。”

  • 金朝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重阳

    金朝初年兴起了大教派,其中全真教是出现的最晚的,也是实力最强的,教团的一些古代人物文化程度也都非常的高,在历史上留下来的著述、史料等等也都是最为丰富的,约占三派新道教史料的三分之二以上,足以提供相当清晰的全真教历史面目。全真道创立者王喆(11131170年),原名中孚,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

  • 清朝张廷玉: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张廷玉

    历史上兴盛的王朝不在少数,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三代不衰的"康乾盛世"。而其中起到关键衔接作用的正是人才辈出的"雍正王朝"。只有短短14载的雍正王朝,却在历史上留下不少的名人名事。这其中有一位"三代老臣"张廷玉,他作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可以说在清朝的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生。最高荣耀"配享太庙"张

  • 春秋美女“浣纱双姝”之郑旦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旦

    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也成了吴王的俘虏。吴王虽然留下了越王的性命,但是却想尽办法侮辱越王。而越王勾践也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忍辱负重,在等待回国,能复仇的那一天。果然,越王勾践的顺从让吴王蒙蔽的双眼,三年后,吴王放越王回国。回国后的越王卧薪尝胆就想着如何要打败吴国复仇。可是,当时的越国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