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纪,细究起来,也不会超过六七岁,因为几年之后秦可卿林如海几乎同时去世,黛玉回南葬父,然后二次进京,这个时候贾府开始筹备元春省亲,又过一年之后,宝玉和众姊妹搬进大观园,到宝玉被魇魔,癞头和尚来救,说青埂峰上顽石化作的通灵宝玉已经下界十三年了。
所以,这时宝玉十三岁,黛玉十二岁。离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应该已过去了五六年。
但是读者在阅读宝黛初见时,没有人把黛玉当做一个五六岁的孩童来看,曹雪芹笔法老道,他写宝玉黛已是情窦就要初开的少男少女了,黛玉和迎探姊妹的交流,去两个舅母家行家礼,都是一番大家闺秀的做派,面对邢夫人留饭的不周全、王夫人故意的刁难和怠慢,黛玉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别说是小孩子,就算是成人,也难得有那份淡定和自信。
黛玉一进府,宝黛问题就立刻被搬上了台面,首先是王夫人的警惕,她警告黛玉不要靠近宝玉,要远着他。黛玉说我来了,自然是和姐妹们一起住,兄弟们自然的住在别院的,少爷小姐当然是分开的。这话很快被推翻,晚饭后,宝黛初见,宝玉说: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看两个玉儿一见如故,高兴地说:“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贾母当即对黛玉的起居做出如下安排:将黛玉安置在贾母上房正房自己起居室套间碧纱橱里,而宝玉就在碧纱橱外大床上,也就一扇隔窗,连墙壁都没有,二人就是一帘之隔。
黛玉认为的分院别居,王夫人交代的别招惹,在这样的起居事实下,相距实在是太大了。宝玉后来是这么形容二人的成长的:“一桌吃,一床睡。”亲密无间的很。这是贾母的安排,是贾母的希望,背后肯定是贾府和林家达成的默契,否则,钦点巡盐御史的千金和表哥如此居住,如果没有婚约,今后让林家小姐怎么嫁人呢?
为宝玉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妻子,是荣国府的大事,是贾母的头等大事,还有比林黛玉更好的选择吗?无论从各方面来讲,都没有。尤其对于贾母,一个是最爱的亲孙子,一个是最疼的亲外孙女,亲上加亲,武荫之家的贾府的小姐能嫁给四世侯爵并探花郎林如海,这是贾母为唯一的女儿精心挑选的姻缘,现在林家的小姐若能嫁进荣府,岂不是意外之喜!贾母不仅仅做这种现实的考虑,她还要她最爱的两个玉儿真幸福,从小就培养感情,这样的安排不要太完美。
贾母计划的好,可赶不上形势的变化,薛家进府了,王夫人眼里只有宝钗最适合嫁给自己的儿子,薛家也打造了金玉良缘的故事,很快,林如海去世,却没有儿子继承林家基业,林家事实上是败了,林家和贾府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原本绝对上风的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成了绝对的竞争关系。就算是赢了,面对一个王夫人这样的婆婆,黛玉要怎么处?这些贾母要怎么权衡,自己年事已高,能给黛玉保驾护航多久呢?怎不头疼!
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证明薛宝钗绝不可能。排除了薛宝钗,没有任何人可以和林黛玉较量了。于是,为了证明薛宝钗不可能,贾母故意给宝玉提了两次亲。
第一次是和清虚观张道士唱的双簧。
元春传下口谕,让贾珍带着家族里的爷们儿去上香打醮,原本没有贾母和众女眷什么事,可是贾母说自己想去看戏,还鼓动的几乎所有女眷和她一起去,这样活动的主角就从贾珍转向贾母了。其实弱化了元春的口谕,贾母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元春所赐,对宝玉宝钗有非常明显的赐婚意思,贾母不可能坐视不理,让自己陷入被动。
因为提到清虚观,贾母想到了张道士,这位张道士是最佳选择。
首先清虚观是皇家道观,张道士有途径可以将贾母的意思传递给元春,二是张道士原本是荣国公的替身,说白了,他原本就是荣国府的奴才,是荣国公贾母的奴才,贾母的意思,他自然领会,而且会站位贾母。
对于贾母来说,一大把年纪,亲自出手,不十拿九稳她是不会干的。
张道士果然给宝玉提亲了:说有家姑娘,模样性格门第都还配得上,自己想着哥儿也要成人了,该考虑婚配了,因为没有请示过您老太太,我不敢造次,没敢答应人家。
张道士和荣国府的关系,来往又密切,他怎么会不知道宝玉黛玉的现实情况,又怎么会不知道薛家在荣府常住和金玉良缘的事?他清楚的很,可是他装糊涂,找一个外面的小姐来和贾母说宝玉的婚事。果然贾母非常感兴趣,说道:
“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再定吧。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这话好像宝玉当下没有可选择对象,必须外头寻去。贾母想说两层意思:
一是说给元春听,你赐的那个礼我不是不懂,我觉得不合适。再有,你弟弟早娶可能会短命,你哥贾珠的短命可能就是早娶,你不希望弟弟也短命吧?所以,宝玉要晚娶,这样比宝玉还大两岁的宝钗要不要等成老姑娘。其实这话就等于不考虑比宝玉大的姑娘了。
二是我不认金玉良缘,为了表达我不认可,我都托人去物色别家姑娘了,宝玉的婚事,必须我老太太点头。
整个清虚观活动,众人最深刻的事,就是张道士提亲,贾母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宝玉要晚婚,二是比宝玉大的没可能。这下宝钗很打脸,红麝串子还在手腕上戴着呢,一点儿小事就让她失态发怒,当众骂跑了一个小丫头。不仅宝钗动怒,王夫人动了更大的怒,原本以为元春的这次暗示或者明示,没想到这么快就破产了,她可不敢和婆婆硬杠,也杠不过,金玔不幸给撞在枪口上了。
第二次是故意向众人展示,看上薛宝琴了,想要为宝玉婚配。
度过了端午节危机,贾母和凤姐支持宝黛,王夫人和薛家是金玉一派,斗争又处于平衡或者说无解的局面了。然后薛宝琴出现了。
薛宝琴因为家中变故,由哥哥薛蝌护送,进京投亲,他们的目的原本是梅翰林家,想着尽早为妹妹完婚。宝琴早就定了亲,贾母就算是不知道,也要先打听清楚,可是她不但对宝琴表现出极大的喜欢,还表露想为宝玉婚配的意思,贾母不可能这么莽撞和没头脑,她就是知道宝琴早有了婆家,才故意这样的。
贾母只有一个目的:宝琴的标准,是宝玉该娶的媳妇的样子,这个标准,就是美丽、纯真、性情烂漫、乖巧又聪明。
都是薛家姑娘,宝钗在眼前晃了那么多久了,贾母没感觉,宝琴一出现,贾母就上赶着,这就是摆明了不喜欢宝钗,摆明了宝钗不可能,也狠狠地打脸薛家吗,宝钗太没面子了。
薛家和王夫人掩饰都掩饰不住,其实读者发现,薛家就好像没有宝琴这个姑娘似的,没有任何互动,薛宝琴和王夫人这个干妈更是从无交集,后来贾母等去皇陵了,宝琴应该去蘅芜苑和宝钗同住才是,可是她却住进了李纨的稻香村,又常去潇湘馆找黛玉,从不见她去蘅芜苑。这些宝琴和薛家冷漠的细节多得很。
说起来,宝琴也是一个可怜的姑娘,父亲死了,母亲病重,必须早点出嫁才是,可是进京后发现梅家放了外任,出京了,是不是梅家故意躲避呢?至少薛宝琴进京,对于梅家的情况不知情,这不知情本身就是梅家对这个儿媳妇的轻视,这就很尴尬了。
表面上看,贾母稀罕宝琴的不得了,其实,这个老太太不过是利用人家姑娘。后来送人一件凫靥裘的皮大衣,也许是心里不好意思的补偿。
贾母利用张道士,利用薛宝琴,不过都是为了向众人表达:薛宝钗不可能,我从来就没看得上她。不过是在保护宝黛的金玉良缘,为她疼爱的两个孩子尽可能的保驾护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