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崇焕犯了什么罪?崇祯为什么要处死他?

袁崇焕犯了什么罪?崇祯为什么要处死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712 更新时间:2024/1/18 1:24:32

大家好,这里是人物介绍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袁崇焕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的罪名,将袁崇焕寸磔(zhé)于西市,这位卫国功臣,最终被千刀万剐,何至于斯!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设计攻陷抚顺,拉开了与大明朝对峙的序幕,此后更是挥师南下,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兵锋直逼山海关,尽管大明朝廷几易将帅,但终未能扭转局势。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兵部主事袁崇焕单人匹马,孤身出关考察军情,几个月后回到北京,向上司奏请调往山海关,并宣称:“予我兵马钱粮,守山海关,吾一人足矣!”在这非常时刻,只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才能获得非常成功!万历皇帝非常欣赏袁崇焕之胆略,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到辽东监军,并拨了二十万两白银以作军用。

袁崇焕与孙承宗的配合下,辽东局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大军十三万攻击宁远,由于袁崇焕的指挥得当和科学的使用火器,取得了著名的宁远大捷。敌酋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伤,返回辽阳后不久便伤重不治而亡。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面对袁崇焕不断地在修筑城堡,继位的皇太极决定“以战求和”,于是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再度向宁远发起攻击,在宁远外围锦州展开了血战,七月,后金军败退回沈阳,此次战役就是著名的“宁锦大捷”。

两次大战的胜利没有让辽东局势摆脱困境,也没有为袁崇焕带来富贵荣华,相反两场胜利换来的是后方官僚们的诬陷与迫害,于是在阉党与东林党的同时迫害下,袁崇焕被天启皇帝罢官去职。

崇祯皇帝即位后,袁崇焕被年轻的皇帝召回到权力中央,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在热血澎湃之下向崇祯帝表示:“五年之内,东患可平,全辽可平。”然而此时他虽复出,但全国的战略布局已然有了新的变化,在天启帝的折腾下,辽东局势再次糜烂万分。

正当崇祯帝沉浸于倾全国之力支持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中时,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日,皇太极率清军与蒙古人绕开辽东防线,从喜峰口以西入侵,兵锋直逼北京。袁崇焕得知,急忙起兵勤王,率九千孤军血战皇太极十万大军,暂时将清军击退。崇祯帝再次勒令袁崇焕出战,但他没有执行皇帝命令,理由是京师兵卒不堪大用,精锐太少,不足以与清军决战。

由此,有御史上疏,称袁崇焕通敌,一同称辽人、辽将皆为奸细。所谓文官,理国不才,祸国独能!这封奏疏不仅破坏了袁崇焕部队的战斗力,更撕裂了京城军民与辽东军民的血肉联系。

于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二,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

袁崇焕自任灭胡,胡骑直犯都城,震惊宗社。夫关宁兵将,乃朕竭天下财力培养训成,关门远来入援,立志杀贼。崇焕不能布置方略,退懦自保,以致贼擒掠,言之不胜悼恨。今将崇焕革职拿禁。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于西市,千古奇冤!

说了这么多,袁崇焕究竟因何而死?他又犯了哪些致命错误呢?

其实,他犯的错也不少,在给他的罪状中多有体现。

首先、“咐托不效,专恃欺隐”。新君继位,对他抱有厚望,这让袁崇焕受宠若惊的同时,也让他内心膨胀,再加上他本身的轻狂自傲,挟两次大战之功,毫不犹豫地说出“五年平辽”的大话。事实上两年下来,辽东不复之前的局势,糜烂不堪,非急功可以平寇。当崇祯帝站在紫禁城楼看到那个口口声声说要拒敌于长城之外的袁崇焕,却把战场摆在了家门口,“五年平辽”的誓言也成了愚弄君王的戏言,刚愎自用的皇帝认为这就是袁崇焕欺骗了他,从这时起杀心已动。

其次、“以市米则资盗”。

崇祯二年,蒙古各部闹饥荒,后金也遭受了粮荒,此时全球处于小冰河时期,大旱、蝗灾、瘟疫不断。袁崇焕在宁远外的南台堡开设榷场,用粮食换蒙古人皮毛,支持蒙古人对后金的抵抗,辽东战场上,这样的做法是拉拢蒙古人,也是战时所必须做的事情。道理虽然是这么个道理,但实际上,袁崇焕安抚蒙古人的这些军粮,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后金,变相地资敌,也算是一个大失误。

再次、“以谋疑则斩帅”。其实说的就是擅杀皮岛督帅毛文龙。毛文龙占据皮岛,拥兵自重,袁崇焕一直视其为祸害,他对毛文龙的态度是“文龙用则用之,不可则处之,易易耳”。在袁崇焕看来,只有除掉毛文龙,他才能成为辽东实至名归的主帅,更能全盘布局辽东问题。

但是他没有想到毛文龙的皮岛,对后金起到的威胁作用是巨大的,皮岛本与关宁军、朝鲜呈三角之势,后金凡出兵必然有留有重兵以防皮岛之敌。而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废了皮岛之兵,朝鲜很快被后金攻陷,唯有关宁军孤军守辽东,袁崇焕其实已经犯了孤军大忌,更是惹来了杀身之祸。杀毛文龙时,袁崇焕部下对他讲“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事后看来,这话说的一点没错。

最后、“纵敌长驱,顿兵不战”。这是杀他的最大理由。按《大明律》,封疆失守,“情罪深重,国法难容”,从法理上来看,皇太极越过长城之时,也是袁崇焕死期临近之日。再加上袁崇焕固执己见,不从山海关调兵勤王,又以兵力悬殊为借口不与后金决战。而之前对崇祯帝“必不令越蓟西一步”的承诺也成为巨大的讽刺,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帝国命运,崇祯帝当然要惩治元凶,这个责任除了袁崇焕,其他人还真背不了。

除却这些原因外,“遣使凭吊敌酋”、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也成为其取死之道。总之,现在崇祯帝已然决心要杀他,那么对的也能黑成错的,这就是政治。

那么,究竟崇祯帝该不该杀袁崇焕呢?

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来看袁崇焕该不该杀。该!冤不冤?冤!

袁崇焕无论从政治上到军事上都犯了不少错误。

“不遵上谕”之罪不治,开此祸端,长此以往皇帝权威会打折扣。

国法难容。按《大明律》规定,疆臣失封,斩刑。

被后金打到北京周边,丢城失地,总要找一个背黑锅的人,袁崇焕是所有候选人中最恰当的一个。

从哪个角度来看,崇祯帝要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必须要祭出袁崇焕这颗人头了,于是袁崇焕最终“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首九边”。可以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华夏民族从不缺少英雄,可英雄也救不了一个失去生机走向衰亡的帝国。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伦理道德破产,情感价值崩溃,英雄用热血守卫了帝国与人民,帝国和人民却将他剁成了碎块。袁崇焕之死,固然是他个人的悲剧,但又何尝不是帝国的悲剧呢?

标签: 袁崇焕明朝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屈原能流芳百世?关于屈原的故事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春秋战国,屈原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屈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功是无可比拟的,但是他在政治上的抱负却没能实现。他因为比较正直不畏权势,受到了贵族的排斥。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屈原最终因为不忍

  •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那么多思想家们?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春秋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春秋战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简单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正好处在从青铜时代步入铁器时代的节点上,这就导致之前大家所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都开始发生大规模的改变。换句话说,之前大家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是依照

  • 朱元璋指着猪蹄问沈万三这是什么?他是如何机智应答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明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创者,由于是草根出身,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因此在他执政时期,对于官场的贪污行贿之风是严惩不贷的。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朱元璋的手段也是出了名的厉害,身边的大臣往往有一句话没有说对,就会引来灭顶之灾;因此

  • 大清重臣刘统勋:刘墉的父亲,他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统勋,清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统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据统计,在清朝276年的历史中,获得过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正”谥号的臣子,一共加起来只有八个人,刘墉(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便是这八人中的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在这八个人之中,有五个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老师,才被尊予“文正

  • 嘉庆帝的评价怎么样?乾隆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嘉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乾隆,嘉庆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嘉庆帝的评价怎么样?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清朝入主中原后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稳住局势,平定天下,之所以能够造就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繁华,除了康、雍、乾三位帝王各个都雄才大略外,与他们善于选择继承人也是分不开的。皇位继承者关乎国祚,丝毫马虎不得。不管是肃清吏治的雍正,还是

  • 西汉的贾谊有多厉害?贾谊的生平和成就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汉朝,贾谊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汉的贾谊有多厉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汉时期有一名政论家叫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就抑郁而终了,但是他却用短短的三十三年惊艳了历史。他出入仕途就被火速提拔,更是深受帝喜,但因为多方势力排挤,他被迫出京。三年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在当时就是未来的政坛新星,但他却抑

  • 刘裕托孤到底有多失败 托孤大臣转眼就送小皇帝到下面陪他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裕,托孤

    还不知道:刘裕托孤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提到“托孤“这两个字,想必从字面大家也是可以理解到是什么意思。而在历史上,托孤两个字可是很有权威的,一般都是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最为信任的人,而历史上的帝王托孤更是如此,有很多经典的案例。而提到最为失败的,估计就是这位

  • 历史上的“促织天子”是谁?朱瞻基文武双全却被后世误会!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朱瞻基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的“促织天子”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这位帝王,在民间的知名度远不及他的曾祖和祖父,甚至还被自己的坑货儿子抢去了不少风头。后世给他贴上最闻名的标签是“促织天子”,形容他醉心于斗蟋蟀,短短数字,一位不务正业的昏庸君王形象跃然纸上。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 宋太宗好读书!1000卷《太平总类》一年读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赵光义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宋太宗好读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王朝第二代皇帝他的酷嗜读书,在中国历史上的300多位皇帝中是突出的。太宗曾宣称:“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当时,适逢史馆新编了一部包罗万象、卷帙浩繁的丛书,叫作《太平总类》

  • 皇帝赏赐了公主半条鱼,公主为什么就自尽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胜玉公主,春秋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胜玉公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那么,其半条鱼究竟是何寓意?为何在商议征兵伐楚之时,赏赐其女儿半条鱼,而女儿大怒便言:“王食鱼辱我!不愿久生。”而对于半鱼失女的吴王在《吴越春秋》是这样记述的“阖闾痛之。葬于国西阊门,外凿池积土,文石为椁”。无疑便是厚葬,但终究还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