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武的《孙子兵法》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孙武的《孙子兵法》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200 更新时间:2024/2/21 0:41:49

曹操那时候开始,古人对《孙子兵法》就有很高的评价。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更是卓越的军事家,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个“深”就是深刻、深邃、高明。

网络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十八岁起兵以后,唐朝的天下基本上是靠他的指挥打下来的。他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也非常高:“朕观诸兵法,无出孙武。”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孙子兵法》不仅仅是战争的教材,更是其他的竞争领域里包括商业运作、企业管理经常被借鉴的著作。

我认为,《孙子兵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孙子兵法》是竞争之道。只要有竞争的地方,有博弈的地方,《孙子兵法》必定都能发挥作用,提供借鉴。也就是说,双方博弈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胜一负,即使双赢、多赢,也有赢的面大面小的问题,即赢所占的比例问题。只要是竞争,无论是体育竞赛、外交谈判还是商业经营,《孙子兵法》都会有用,因为它的属性就是讲竞争,讲战前的战略预测、战略规划、战略分析,讲战争实践过程中的基本手段与方法。总而言之,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孙子兵法》最根本的属性。

第二,《孙子兵法》是战略之道。中国兵书非常多,为什么《孙子兵法》这么深入人心,成为所有军事家、政治家和一般普通人所尊重的经典,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它是讲战略的。战略是宏观的,是掌握全局的,是跨越时空界限的。我们好多兵书是讲具体的战术问题的,讲一些具体的战法,比如说火攻、水攻。但随着武器装备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战法的整个提升以后,你会感觉到这些兵书已明显过时,所谓时过境迁。现在谁也不会用马拉的战车到战场上去,甚至也不会用骑兵去跟钢铁的坦克较量,所以那些关于具体的战术问题的兵书,自然而然就会被历史所淡忘,甚至在历史长河中消失,这是很正常的。

而战略的本质是超越时空的,战略的核心也就是说要解决的是一些战略筹划上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战略学,就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也就是说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网络配图

一是要解决这个事情做不做,即仗打不打的问题。

二是解决何时做的问题。时机过早就会被枪打出头鸟,也就会陷入两面受敌、多线作战的被动状态。但是过晚也不好,我们有句话叫“事后诸葛亮”,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蛋糕已经分割完毕,你已经出局,跟你没关系了。

三是解决何地做的问题。地理环境和战略区位非常重要,同样的事情在广东可以做,在甘肃不一定能做;在美国能做,在中国不一定能做。曹操的军队在北方地区可以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因为他的骑兵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可是一旦到了江东地区,则无所用其长,赤壁之战被打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他的骑兵在河流湖泊纵横遍布的地方,在丘陵起伏不定的地形上,优势荡然无存,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水军。在这个地理环境上,水军成为制约他整个实力发挥最关键的因素。

四是要解决何人去做的问题。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很好的规划、很好的思路,可是环顾自己的团队,发现没有人,或者说没有比较合适的人来担当这个任务。所以毛泽东说过“思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就是何人做的问题。同样的事交给这个人做和交给另外一个人做,可能效果是会完全不一样的。将帅是军队的大脑、军队的灵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将帅不胜任的话,那往往是兵败如山倒,所谓“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五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战略,说白了就是在形势混沌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在多种选择都存在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成本最小、效益最大,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最佳应对方略。《孙子兵法》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战略之道,无论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还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论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这种最佳方略的选择,还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那种主动权的把握问题,都是战略性的问题。解决本质性关键问题的战略之道,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超越时间长河的,也是超越单纯的军事领域的。

网络配图

第三,《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所以,我反对将《孙子兵法》普及化。在中国古代,大家都学兵书。但汉朝做了规定,普通的军官,也就是校级军官,包括下面的尉官和普通的军士,所学习的,是《司马法》,就是一般的军人守则,什么时候该起床,怎么样站岗,怎么样出操,讲的是这些问题;只有将帅才学《孙子兵法》。这两者是要有区别的。因为《孙子兵法》里的的确确有兵者诡道、兵不厌诈的东西,要是把这些东西放到我们生活中,都来学、都来用的话,那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恐怖的社会,道德就会没有底线,游戏就会失去规则,会非常可怕。

因此,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学法,比如领导干部,学《孙子兵法》,学《老子》,这是必要的;普通的员工就学一下《弟子规》,懂得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普通的士兵要知道的,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将帅更要懂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大家都对君命有所不受,各行其是的话,那就乱套了,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所以,《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是大将的一种运用手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

更多文章

  • 孙武战绩寥寥无几,为什么能被为“兵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武,春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兵圣”孙武的生平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其直接相关的战绩仅仅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两句话,“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从文中的用词“卒以为将”和“孙子与有力焉”不难看出,孙

  • 孙武有哪些经历?他是如何写出《孙子兵法》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孙武

    孙武,字长卿(前五三五–前四七○年),齐国(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孙子自幼喜欢阅读兵法书籍,且读后有许多心得。这都是他的贵族家庭给他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少年的孙子就已经阅读了古老的军事典籍《军政》;熟悉了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

  • 孙武为什么会著作《孙子兵法》?他打过很多胜仗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武,春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武。中国有一本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刊本达数千种之多,被众多国家级军校列为教材使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商业、体育等各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中,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这就是《孙子兵法》,一部影响世界的中国兵法。作为历史名著,《孙子兵法

  • 吴起的战绩如何?为何《史记》中把他和孙武并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吴起

    首先说明,标题中所说的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东迁的那一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故而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之所以特别注明吴起为春秋第一名将,是因为春秋与

  • 远交近攻的计策是范雎发明的么?他都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胸存大志,文韬武略。在众人的眼中他是睚眦必报的小人,或许他侮辱须贾逼迫魏齐自尽的报复手段太不道德,但 不妨碍他同时作为君子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只有了解过他一生遭遇的人,才能够看清范雎是个什么样的人。范雎其人,未必是小人也未 必不是君子。范雎,字叔,他的生年不详,只知道他家贫不能自给,

  • 历史上怎么评价范雎这个人的?他有什么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怎么看都觉得范雎肯定是个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后世人判定范雎肯定 是个心胸狭小的人,这样的评价未免对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实范雎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为秦国的宰相,对秦国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

  • 解析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拜范雎为客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出生于公元前325年,死于公元前251年,他又被称作为秦昭王。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他为秦所做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秦昭襄王像秦昭襄王姓嬴,属于赵氏,明为则,又名为稷,稷的本意是百谷之长,又有社稷江山的意味。因此历代的君王把为稷奉

  • 害死白起的范雎最后怎么了?没有退隐,死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秦朝

    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一时间秦国战神白起声威达到顶点。但,盛极必衰。长平战后,白起派司马靳北略太原,派王龁进攻邯郸,自己返回咸阳等待捷报。一切似乎都在白起计划之中,司马靳拿下太原,尽取韩、赵两国的上党之地;王龁也攻下赵国的皮牢、武安等地,兵锋直指邯郸,看起来赵国破灭指日可待。但天有不测风云,秦军兵

  • 战国时期排名第三的外交家是谁?范雎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家(也就是纵横家)数不胜数,但是达到功成名就、到达人生巅峰的也就那么十几个,纵横家的才能,不是简简单单表现在他们都是一国的权势人物,轻则官拜客卿,重则官至丞相,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利用国际关系、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缝隙,调动整个国际的力量,建立符合本国发展的同盟。纵横家是战国大背景下特有

  • 秦国时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话进阶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蔡泽

    我们常用一句话叫"物极必反",意思大家都懂,不用俺解释了,但看引用之出处都说是来自于《吕氏春秋》,全句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但我在读司马迁《史记》时感觉,这话的出处应该归于蔡泽,原话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这个蔡泽的故事真是不多,大概是属于不值得一写之人,司马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