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胡震亨:才识过人心思敏捷,《全唐诗》有他的一份力量

胡震亨:才识过人心思敏捷,《全唐诗》有他的一份力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31 更新时间:2024/2/10 11:05:57

古代书籍的印刷和发行都很麻烦,多靠传抄,所以无数绝妙章错漏或散轶。如果没有康熙组织编撰的《全唐诗》,我们如今所见的唐诗将少得可怜,那些璀璨如星的诗人也将失落许多华彩。而鲜为人知的是,《全唐诗》的蓝本是由明代胡震亨凭一人之力编撰的。

胡震亨生于书香门第,在29岁时中了举人,但接连几次都没考中进士,索性放弃了,被派到合肥做知县。公务之余,他喜欢研读兵书,与抗金名将刘铤相交甚笃,刘铤对这个心怀家国、胸有韬略的书生佩服不已。

在合肥任上,胡震亨大兴水利,颇多善政,被时人誉为“治状冠江北”。当时合肥负责向中都凤阳供应和运送米粮,官府将此差事摊派到百姓头上,许多中产之家因此破产,无力维生者更是不计其数。胡震亨上疏痛陈这一政策的弊端,建议让官府承办运粮,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他事事都为百姓着想,当地乡绅不乐意了,拉帮结派,试图掣肘。都说“强龙难压地头蛇”,胡震亨却毫不露怯,在县衙门口贴出告示:有我在此坐镇,谁敢欺压百姓就趁早准备棺材吧!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史书说他“英察若神……蠹吏毫不敢犯”,可见他绝非不通世务的书呆子。

好友刘铤战死沙场后,胡震亨对乌烟瘴气的官场愈发厌倦,以母亲年迈需要服侍为由拒绝升迁,在催他赴任的文牍上写道:“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崇祯末年,举国风雨飘摇,唯江南一带还算安稳,朝廷急需能吏控制局面,胡震亨只好出任定州知州。他在定州用自己的薪俸为百姓修桥补路,还想方设法地供足军需,使军队不再肆掠民间。眼看仕途一片大好,他却再次萌生退意,辞官回家,专注学术。

胡震亨喜欢搜罗、收藏文献,遇上秘册僻本如获至宝,仔细披阅后进行校刊补缀,有不懂的就四处求教,人称“博物君子”。56岁那年,胡震亨找到一部号称当世最完整的唐诗集,结果发现开篇就漏了唐高祖的一首诗,于是痛感唐诗散轶颇多,决定编撰一部有史以来最详尽的唐诗集。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他说干就干,除了完整的诗,连歌谣、谚语、酒令等断篇零句也收入其中,还整理出每位诗人的传记史料、文学评论,好让他们名垂后世。就这样苦战了无数个昼夜,当他终于如释重负地放下笔时,已是10年之后。

这部巨著名叫《唐音统签》,足有1033卷,无论从完整性还是系统性上来说,都是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奇迹。可以说,胡震亨单枪匹马地挽救了唐诗的命运。但他并没止步于此,而是又用七年时间写出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此时他已74岁。正是从他开始,李白、杜甫成为唐代诗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座”。

胡震亨临死前叮嘱子孙务必珍藏自己的藏书和手稿,所幸苍天护佑,《唐音统签》几经战火却终得保全,并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钦定为《全唐诗》的蓝本。这正应了他当年写的诗句,“传家有集不虚来,墨艳朱明出劫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后唐宰相郭崇韬: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是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能臣,很有政治谋略。平定后梁,郭崇韬居功至伟,论功行赏时,庄宗李存勖封他为赵国公,并赐免死铁券。不少投奔后唐的降将见郭崇韬发展势头良好,认为只要肯在他身上花钱、不断培养感情,日后必有回报,于是纷纷把宝押在他的身上。郭崇韬对他们来者不拒,以前的同僚认为他如此不懂收

  • 李纲:明朝著名御史,一生弹劾罢免的官员多达40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御史会按时巡查地方官的工作情况,就是戏曲里常说的“八省巡按”。不过,御史的权力没戏文中说的那么夸张,一般御史也就巡查一两个省。御史李纲奉命巡查南畿和浙江一带时,一路铁拳横扫,弹劾罢免的官员竟多达400人,官场为之震惊,他也因此得了“铁御史”这个名号。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当时明朝最紧要的地方是延绥

  • 清朝知府因貌丑被人取笑,后来一件事让他无人嘲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袁国梓是顺治六年(1649年)的进士,官至衢州知府,文章写得清新雅致,相貌却粗鲁愚笨,被时人戏称为“袁痴”。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了袁国梓捉弄百姓的两个故事,促狭甚或恶俗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一天,有个府公(泛指府、州级的长官)派仆人来给袁国梓送信。仆人在袁府门前徘徊时,恰好碰见袁国梓从外面

  • 他是北宋名臣,为何下人和厨子都敢欺负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不杀言官,宋朝为什么不杀文官,北宋名臣有哪些

    北宋名臣王旦胸襟宽广,从来没人见过他发脾气。家中几个仆人想试试宰相到底有没有脾气,就悄悄把锅底灰放到肉汤当中。王旦什么都没说,就只吃白饭,没动肉汤。后来,仆人又把锅底灰放到米饭里。他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提出,今天不想吃米饭,改喝粥吧。后来,家人告状说厨子经常克扣钱粮,每天一斤的定额最多只能吃到半斤。

  • 石延年:宋朝一代文豪,揭秘其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石延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其诗和欧阳修的文章、杜默的歌被称为北宋“三豪”。虽然身为“三豪”之一,但他就是考不上一个进士。幸而石延年为人豪放旷达,屡试不中,却也并不放在心上,依然不拘礼法,不慕名利,我行我素。有一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偏偏这时有人检举,说这次考试有人作弊。于是,朝廷下令,这次

  • 西汉名臣汲黯:揭秘其是怎么当上大臣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汲黯是西汉有名的直臣,被汉武帝誉为可以和古代的社稷之臣相媲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社稷之臣”,在多年以后却仍然官居九卿。当年的下属,大多已成为他的同列,有的还成为他的上司,更让他心里难以平衡的是公孙弘和张汤,似乎转眼之间就由一个小吏一跃而成为丞相和御史大夫,可谓“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接

  • 隋朝皇帝都爱杀功臣,这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杀功臣虽不比西汉杀异姓王规模浩大,也不比明朝杀功臣肆意残忍,但不论诛杀数量还是冤屈程度,在历朝历代中也排得上号。开皇五年(585年)和开皇六年接连发生两起谋反大案,所涉官员都曾是北周的名臣大将,也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但在杨坚坐稳皇位后却不受重用,因此怨气满腹。杨坚的解决办法呢?一旦发现谋反的苗头,

  • 李世民曾让400名死囚回家过年,背后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实行“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他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从贞观六年(632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

  • 李成梁保得辽东边境平安无事,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你知道李成梁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说起戚继光,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但如果说李成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然而事实上,在明朝时期,他们两位都是镇守边疆的大将,要论起来,李成梁的名气还比戚继光更高。然而,这位保得辽东边境三十年平安无事的大将,却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

  • 明末抗清名将:揭秘史可法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主政之日,当南明展开之初,因是时明祚初倾,世乱纷纷,人心惶惶,史可法处于各方矛盾之焦点,又壮烈死于抗金之前线。因其以死报国之情怀,遂激励南明君臣士子再延明祚一十八年。然由于史可法个人能力之原因,其于南明颓局中的作用可谓未尽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