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衍:西晋著名大臣,最后竟被活埋致死

王衍:西晋著名大臣,最后竟被活埋致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744 更新时间:2023/12/12 15:31:58

西晋王衍14岁时就因口才出众而备受宰相羊祜的青睐,国丈杨骏也很欣赏他,想招他为婿,但他鄙视杨骏的为人,靠装疯卖傻推掉这桩婚事。晋武帝见他谈起军国大事头头是道,认定他是栋梁之材,打算让他做辽东太守,可辽东正有战事,他吓得赶紧推掉,从此不谈军国大事,只谈不着边际的玄理,这恰好符合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他也成了名满天下的清谈家。

王衍被石勒俘虏后,详细论述晋军失败的前因后果,认为责任不在自己,还说自己不愿卷入纷争,做官只是无奈之举。石勒听后哭笑不得,骂道:“你名扬四海、身居高位,如今怎能说出‘不愿做官’的蠢话?天下就是毁在你们这些只会动嘴皮的人手里!”当晚,王衍和其他被俘的西晋官员就被石勒派人杀了。王衍临死前痛悔地说:“我的才华虽不如古人,但若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踏实、努力地做事,绝不会混到如今这个地步!”

王衍的自责没错,他向来自诩清高,摆出厌弃钱财的姿态,其实置办家产很有一套,精明强干的模样根本不像“被迫入世”。 他的几个兄弟—王戎、王敦、王澄等也都以名士自许,其实个个敛财无度,广置园田水碓,富甲当世。正是在以王衍为代表的清谈家的鼓吹下,世风越发浮躁虚伪,探讨玄理成了人们获取名利、逃避现实的手段。高谈阔论者抢占政治资源,实干的官员越来越少,国势自然每况愈下。

石崇早年也曾心怀大志,诗文中洋溢着浪漫、崇高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后来逐渐变成在现实中挣扎的痛苦和无奈,最终彻底堕落。后来他为炫富斗狠而无所不用其极,清谈成了他麻痹自我、欺瞒旁人的糖衣炮弹。

同时代的思想家傅玄曾叹道:“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一语成谶,腐朽混乱的闹剧接连上演,西晋大乱无可避免,只是苦了天下百姓。

其实当时不是没有正面典型,但在清谈之风的影响下,凡是放弃官职或对公务漫不经心的人都能享有盛名,而踏实做事的人往往会被嘲讽甚或排挤。一次,清谈家王濛、刘惔去找官员何充探讨玄理,何充忙着处理公文,没空搭理他们,他们就在一旁说风凉话,何充淡定地回道:“我们若不办公务,你们靠什么生存?”还有一次,有志青年桓温冒着大雪围猎、习武,刘惔闲着没事又来说风凉话,桓温说:“我们若不保家卫国,你们哪有机会安逸地坐在这儿清谈?”正因始终有这些踏实做事的人,东晋才能在危难中崛起,在江东开创一番崭新的局面。

刘琨早年也是奢华放荡的清谈家,好老庄之学,曾为著名的“二十四友”之一,常参加石崇举办的“金谷雅集”。然而,他在西晋大乱后目睹白骨横野的惨象,顿时醒悟了,在强敌环伺的并州艰难地独撑局面,接纳流民、发展生产,竟让并州成为百姓的安居之所。虽然最终壮志未酬,但他无愧于时代。文天祥就曾写诗赞他,“中原荡分崩,壮哉刘越石。连踪起幽并,只手扶晋室。”

清谈之风并非西晋独有,东晋的范宁、明代的顾炎武、清代的赵翼等,都曾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清谈之风提出批判,警示大家不要忘了西晋“清谈误国”的沉痛教训,正如赵翼所说:“风气所趋,积重难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名人故事之刚毅多谋的赵普,赵普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

  • 两个宰相当堂打架,皇帝是如何处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政治舞台上,丁谓与李迪不仅都是宰相,而且是在丁谓成功将寇准排挤出朝之后,先后被任命为宰相的。状元出身的李迪比较正派,又是寇准一条线上的人,所以和丁谓共事不久,两人矛盾就开始激化,并很快闹得不可开交。李迪气愤不过,不仅当众责骂丁谓,而且举起手板要揍他。丁谓躲避及时,才没有挨板子。宰相在

  • 胡震亨:才识过人心思敏捷,《全唐诗》有他的一份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书籍的印刷和发行都很麻烦,多靠传抄,所以无数绝妙文章错漏或散轶。如果没有康熙组织编撰的《全唐诗》,我们如今所见的唐诗将少得可怜,那些璀璨如星的诗人也将失落许多华彩。而鲜为人知的是,《全唐诗》的蓝本是由明代胡震亨凭一人之力编撰的。胡震亨生于书香门第,在29岁时中了举人,但接连几次都没考中进士,索性

  • 后唐宰相郭崇韬: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是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能臣,很有政治谋略。平定后梁,郭崇韬居功至伟,论功行赏时,庄宗李存勖封他为赵国公,并赐免死铁券。不少投奔后唐的降将见郭崇韬发展势头良好,认为只要肯在他身上花钱、不断培养感情,日后必有回报,于是纷纷把宝押在他的身上。郭崇韬对他们来者不拒,以前的同僚认为他如此不懂收

  • 李纲:明朝著名御史,一生弹劾罢免的官员多达40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御史会按时巡查地方官的工作情况,就是戏曲里常说的“八省巡按”。不过,御史的权力没戏文中说的那么夸张,一般御史也就巡查一两个省。御史李纲奉命巡查南畿和浙江一带时,一路铁拳横扫,弹劾罢免的官员竟多达400人,官场为之震惊,他也因此得了“铁御史”这个名号。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当时明朝最紧要的地方是延绥

  • 清朝知府因貌丑被人取笑,后来一件事让他无人嘲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袁国梓是顺治六年(1649年)的进士,官至衢州知府,文章写得清新雅致,相貌却粗鲁愚笨,被时人戏称为“袁痴”。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了袁国梓捉弄百姓的两个故事,促狭甚或恶俗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一天,有个府公(泛指府、州级的长官)派仆人来给袁国梓送信。仆人在袁府门前徘徊时,恰好碰见袁国梓从外面

  • 他是北宋名臣,为何下人和厨子都敢欺负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不杀言官,宋朝为什么不杀文官,北宋名臣有哪些

    北宋名臣王旦胸襟宽广,从来没人见过他发脾气。家中几个仆人想试试宰相到底有没有脾气,就悄悄把锅底灰放到肉汤当中。王旦什么都没说,就只吃白饭,没动肉汤。后来,仆人又把锅底灰放到米饭里。他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提出,今天不想吃米饭,改喝粥吧。后来,家人告状说厨子经常克扣钱粮,每天一斤的定额最多只能吃到半斤。

  • 石延年:宋朝一代文豪,揭秘其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石延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其诗和欧阳修的文章、杜默的歌被称为北宋“三豪”。虽然身为“三豪”之一,但他就是考不上一个进士。幸而石延年为人豪放旷达,屡试不中,却也并不放在心上,依然不拘礼法,不慕名利,我行我素。有一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偏偏这时有人检举,说这次考试有人作弊。于是,朝廷下令,这次

  • 西汉名臣汲黯:揭秘其是怎么当上大臣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汲黯是西汉有名的直臣,被汉武帝誉为可以和古代的社稷之臣相媲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社稷之臣”,在多年以后却仍然官居九卿。当年的下属,大多已成为他的同列,有的还成为他的上司,更让他心里难以平衡的是公孙弘和张汤,似乎转眼之间就由一个小吏一跃而成为丞相和御史大夫,可谓“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接

  • 隋朝皇帝都爱杀功臣,这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杀功臣虽不比西汉杀异姓王规模浩大,也不比明朝杀功臣肆意残忍,但不论诛杀数量还是冤屈程度,在历朝历代中也排得上号。开皇五年(585年)和开皇六年接连发生两起谋反大案,所涉官员都曾是北周的名臣大将,也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但在杨坚坐稳皇位后却不受重用,因此怨气满腹。杨坚的解决办法呢?一旦发现谋反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