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名人故事之刚毅多谋的赵普,赵普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中国名人故事之刚毅多谋的赵普,赵普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95 更新时间:2024/1/18 13:02:50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亲赵迥为避后唐赵德钧战乱,迁居到了洛陽。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 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想斩盗贼百余人,经赵普审讯,发现大部分都是冤枉的。赵匡胤大奇,马上任命他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不久升任宋州的书记官。

公元960年正月,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皇袍加身,建立宋朝。虽然史载赵匡胤是被迫坐上皇位的,但其中一系列谋划之事,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正因如此,后来颇受宋太祖器重。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头疼的。赵普向宋太祖建议要坚决解决割据势力,宋太祖听其计,剿平了一些叛乱实力。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赵匡胤深知自己是被部将拥立起来的,根基不稳,君权也不够稳定,因而很是担心。赵普也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这与宋太祖的担心不谋而合,就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是个触类旁通的君主,听其言就化成一整套加强君权、牵制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这样,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上演了。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要改变这一问题,关键的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与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乾德元年(963年),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局面。

总之,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方略,确实在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使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养无用之冗兵、冗官负担沉重,导致各种权力结构的自我削弱,从而走向“积贫”、“积弱”之境的重要原因。因为赵普的方针只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国力、军力、政权与财政的效力。这就是为什么北宋空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封椿库存之钱财成堆,却在北宋与南宋的三百年统治时期,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政权,内不能消弭官乱于上、民变于下,而处于深重的统治危机的一个真正原因。对此,赵普与宋太祖是要负历史罪责的。

经过几年的整顿,宋王朝中央和地方的形式都稳定下来了。统一的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宋太祖与他的弟弟赵光义来到宰相赵普的府第,席地而坐的君臣一边吃着烤肉一边讨论着统一大业。赵普问道:“皇上深夜驾临,有什么事么?”赵匡胤回答道:“我睡不着呀,卧榻之侧尽是他人酣睡。”赵普道:“陛下既然胸怀天下,臣愿闻南征北伐的策略。”赵匡胤道:“我想先攻取太原。”赵普沉默良久之后回答道:“太原为宋王朝戍守着西北两面边防,一旦平灭北汉,我们将直接面对契丹,为什么不先留下它?等削平南方诸国,这弹丸黑子还不是唾手可得?”就这样,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得以制定。赵普也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为宋的统一大业日夜操心。

开宝三年(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六年后又到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叔送来的。宋太祖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却触及了赵匡胤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问题。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简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陽三城节度使。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内的问题,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 信。宋太祖死后,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在新君即位的事情上,赵普有很大功劳,因而得到了太宗的宠 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两个宰相当堂打架,皇帝是如何处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政治舞台上,丁谓与李迪不仅都是宰相,而且是在丁谓成功将寇准排挤出朝之后,先后被任命为宰相的。状元出身的李迪比较正派,又是寇准一条线上的人,所以和丁谓共事不久,两人矛盾就开始激化,并很快闹得不可开交。李迪气愤不过,不仅当众责骂丁谓,而且举起手板要揍他。丁谓躲避及时,才没有挨板子。宰相在

  • 胡震亨:才识过人心思敏捷,《全唐诗》有他的一份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书籍的印刷和发行都很麻烦,多靠传抄,所以无数绝妙文章错漏或散轶。如果没有康熙组织编撰的《全唐诗》,我们如今所见的唐诗将少得可怜,那些璀璨如星的诗人也将失落许多华彩。而鲜为人知的是,《全唐诗》的蓝本是由明代胡震亨凭一人之力编撰的。胡震亨生于书香门第,在29岁时中了举人,但接连几次都没考中进士,索性

  • 后唐宰相郭崇韬: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是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能臣,很有政治谋略。平定后梁,郭崇韬居功至伟,论功行赏时,庄宗李存勖封他为赵国公,并赐免死铁券。不少投奔后唐的降将见郭崇韬发展势头良好,认为只要肯在他身上花钱、不断培养感情,日后必有回报,于是纷纷把宝押在他的身上。郭崇韬对他们来者不拒,以前的同僚认为他如此不懂收

  • 李纲:明朝著名御史,一生弹劾罢免的官员多达40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御史会按时巡查地方官的工作情况,就是戏曲里常说的“八省巡按”。不过,御史的权力没戏文中说的那么夸张,一般御史也就巡查一两个省。御史李纲奉命巡查南畿和浙江一带时,一路铁拳横扫,弹劾罢免的官员竟多达400人,官场为之震惊,他也因此得了“铁御史”这个名号。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当时明朝最紧要的地方是延绥

  • 清朝知府因貌丑被人取笑,后来一件事让他无人嘲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袁国梓是顺治六年(1649年)的进士,官至衢州知府,文章写得清新雅致,相貌却粗鲁愚笨,被时人戏称为“袁痴”。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了袁国梓捉弄百姓的两个故事,促狭甚或恶俗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一天,有个府公(泛指府、州级的长官)派仆人来给袁国梓送信。仆人在袁府门前徘徊时,恰好碰见袁国梓从外面

  • 他是北宋名臣,为何下人和厨子都敢欺负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不杀言官,宋朝为什么不杀文官,北宋名臣有哪些

    北宋名臣王旦胸襟宽广,从来没人见过他发脾气。家中几个仆人想试试宰相到底有没有脾气,就悄悄把锅底灰放到肉汤当中。王旦什么都没说,就只吃白饭,没动肉汤。后来,仆人又把锅底灰放到米饭里。他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提出,今天不想吃米饭,改喝粥吧。后来,家人告状说厨子经常克扣钱粮,每天一斤的定额最多只能吃到半斤。

  • 石延年:宋朝一代文豪,揭秘其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石延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其诗和欧阳修的文章、杜默的歌被称为北宋“三豪”。虽然身为“三豪”之一,但他就是考不上一个进士。幸而石延年为人豪放旷达,屡试不中,却也并不放在心上,依然不拘礼法,不慕名利,我行我素。有一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偏偏这时有人检举,说这次考试有人作弊。于是,朝廷下令,这次

  • 西汉名臣汲黯:揭秘其是怎么当上大臣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汲黯是西汉有名的直臣,被汉武帝誉为可以和古代的社稷之臣相媲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社稷之臣”,在多年以后却仍然官居九卿。当年的下属,大多已成为他的同列,有的还成为他的上司,更让他心里难以平衡的是公孙弘和张汤,似乎转眼之间就由一个小吏一跃而成为丞相和御史大夫,可谓“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接

  • 隋朝皇帝都爱杀功臣,这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杀功臣虽不比西汉杀异姓王规模浩大,也不比明朝杀功臣肆意残忍,但不论诛杀数量还是冤屈程度,在历朝历代中也排得上号。开皇五年(585年)和开皇六年接连发生两起谋反大案,所涉官员都曾是北周的名臣大将,也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但在杨坚坐稳皇位后却不受重用,因此怨气满腹。杨坚的解决办法呢?一旦发现谋反的苗头,

  • 李世民曾让400名死囚回家过年,背后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实行“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他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从贞观六年(632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