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官孙盛记下桓温的恶行,桓温是怎么报复他的?

史官孙盛记下桓温的恶行,桓温是怎么报复他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63 更新时间:2024/1/21 8:03:27

桓温,东晋大司马,一个手握生杀大权、连皇帝都忌惮三分的大军阀。然而军阀来都是不讲人道民主的,丑闻自然多不胜数。要想曝光一个杀气腾腾的军阀的丑闻,既需胆量更要智慧。因为军阀有寒光闪闪的刀枪,它可以封你的嘴,夺你的笔,甚至砍你的头。但偏偏就有人不怕军阀的刀枪,比如东晋著名史学家孙盛。

桓温风光之时,孙盛的职务是秘书监,朝廷写作班子的成员,主要负责时事的记录。公元369年,桓温只顾自己享受、不顾百姓死活而强征强拆的军阀作风,让时任秘书监的孙盛很愤慨,凭着一个史学家的良知,他如实地记下了桓温的这些丑闻,并载入史书《晋阳秋》。

但孙盛的记载触怒了桓温,接下来,孙盛的麻烦就来了。

手里握有刀枪、可以封锁新闻的桓温认为,对付孙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的嘴巴贴上封条,那样,自己再怎么作恶,再怎么搞劳民伤财的腐败工程,后人也是无从知晓的。所以,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的桓温把孙盛的儿子找来,扔下狠话:我虽然做了些错事,但也不至于像你老爸说得那样严重吧,如果你老爸胆敢将这些记载公之于众,我就让你们一家子从地球上消失。

桓温口头警告后,并没有马上对孙盛采取强制措施。作为世家子弟,贵族出身的桓温多少还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度量。孙盛的大儿子却被桓温的杀气给吓坏了,一口气从桓温的府上跑回家,扯着老爹孙盛的衣襟哀求:“老爷子,您就别写了吧,全家百十口的性命,全都系于您的一支笔上啊!”

碰上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军阀,也难怪孙盛全家没有一个不胆战心惊的。那时的株连,常是成百上千的亲属都要跟着掉脑袋的。于是,除孙盛本人外,孙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再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黑压压一片跪在孙盛面前,“号泣稽嗓”,要求孙老爷子修改《晋阳秋》。即使不能为桓大司马歌功颂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可以吧,至少那样大家的小命还可以保住呀。况且,这样昧着良心说瞎话的人有很多,你又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必跟家里人的脑袋过不去呢?

孰料孙盛“大怒,不许”。孙老爷子傲骨铮铮,断然拒绝。几个儿子一看眼泪和口舌发挥不了作用,又不能等着桓温来砍头,大家伙就凑在一起想了个办法,私下里将孙老爷子写的《晋阳秋》偷出来做了“技术处理”,该删减的删减,该粉饰的粉饰,总之,“处理”后的《晋阳秋》将桓大司马说成了国家之栋梁,人民之救星。

很快,这部充满溢美之词的修改本被送到了桓温的府上。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后,桓温很满意。就这样,几百人的性命总算保住了。

谁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孙老爷子高瞻远瞩,早就料定桓温会打《晋阳秋》的歪主意,自己那些严重缺钙的子孙会做“技术处理”,聪明的孙老先生早已将《晋阳秋》另外誊抄了一个备份,在儿孙未做改动之前,就抢先在国外发表了。等到桓温拿到那本修改后的《晋阳秋》时,桓温的丑闻已经在国外流传开来,桓温想要封口,已然晚了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名人故事之曹操的“奇佐”郭嘉,郭嘉如果不早逝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郡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是曹操众多谋士中最为年轻,且谋略奇特的一位,被曹操誉为“奇佐”。他用独特的谋略和智慧,为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初年(196年),袁绍占有黄河以北数州之地,又以礼贤下士著

  • 刘攽:北宋著名史学家,言语犀利无人敢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刘攽(bān)是进士出身,然而这样一位有诗歌情怀、做正经学问的官员,生活中却从来没个正经。宋神宗年间,刘攽知太常礼院,与学士孙觉、孙洙交好。一次,孙洙向刘攽求书法,刘攽写好后,便派小吏送过去,孰料小吏张冠李戴,送给了孙觉。孙洙求而未得,不免催问了一回。刘攽奇怪,不是送去了吗?一问才知小吏把该送孙洙的

  • 她是出身平民的宋朝皇后,她的一生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宋徽宗的众多嫔妃中,郑氏能坐稳皇后之位,除了美貌,还有其他嫔妃所不及的文学才华。郑氏酷爱读书,尤精词工,据传,她不但能与徽宗唱和词曲,还能写章表这类严肃的文体。对文人气质浓郁的徽宗来说,郑氏可谓绝佳搭档。但真正令徽宗动情的,还是郑氏对他荒唐行为的支持与理解。徽宗风流多情,若换别的皇后早已醋意熏天,

  • 中国名人故事之深谋远虑的王猛,王猛最后官至哪个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王猛(325—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后来移家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前秦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猛出身贫寒,为了糊口,小时候曾经以贩卖畚箕为业。有一天,王猛远到洛陽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

  • 王衍:西晋著名大臣,最后竟被活埋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西晋王衍14岁时就因口才出众而备受宰相羊祜的青睐,国丈杨骏也很欣赏他,想招他为婿,但他鄙视杨骏的为人,靠装疯卖傻推掉这桩婚事。晋武帝见他谈起军国大事头头是道,认定他是栋梁之材,打算让他做辽东太守,可辽东正有战事,他吓得赶紧推掉,从此不谈军国大事,只谈不着边际的玄理,这恰好符合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

  • 中国名人故事之刚毅多谋的赵普,赵普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

  • 两个宰相当堂打架,皇帝是如何处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政治舞台上,丁谓与李迪不仅都是宰相,而且是在丁谓成功将寇准排挤出朝之后,先后被任命为宰相的。状元出身的李迪比较正派,又是寇准一条线上的人,所以和丁谓共事不久,两人矛盾就开始激化,并很快闹得不可开交。李迪气愤不过,不仅当众责骂丁谓,而且举起手板要揍他。丁谓躲避及时,才没有挨板子。宰相在

  • 胡震亨:才识过人心思敏捷,《全唐诗》有他的一份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书籍的印刷和发行都很麻烦,多靠传抄,所以无数绝妙文章错漏或散轶。如果没有康熙组织编撰的《全唐诗》,我们如今所见的唐诗将少得可怜,那些璀璨如星的诗人也将失落许多华彩。而鲜为人知的是,《全唐诗》的蓝本是由明代胡震亨凭一人之力编撰的。胡震亨生于书香门第,在29岁时中了举人,但接连几次都没考中进士,索性

  • 后唐宰相郭崇韬: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是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能臣,很有政治谋略。平定后梁,郭崇韬居功至伟,论功行赏时,庄宗李存勖封他为赵国公,并赐免死铁券。不少投奔后唐的降将见郭崇韬发展势头良好,认为只要肯在他身上花钱、不断培养感情,日后必有回报,于是纷纷把宝押在他的身上。郭崇韬对他们来者不拒,以前的同僚认为他如此不懂收

  • 李纲:明朝著名御史,一生弹劾罢免的官员多达40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御史会按时巡查地方官的工作情况,就是戏曲里常说的“八省巡按”。不过,御史的权力没戏文中说的那么夸张,一般御史也就巡查一两个省。御史李纲奉命巡查南畿和浙江一带时,一路铁拳横扫,弹劾罢免的官员竟多达400人,官场为之震惊,他也因此得了“铁御史”这个名号。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当时明朝最紧要的地方是延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