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渭水之盟中的李世民经历了什么?渭水之盟结局如何

渭水之盟中的李世民经历了什么?渭水之盟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95 更新时间:2024/1/21 19:53:44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新生不到十年的唐朝迎来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太子李建成与弟弟秦王李世民的储位斗争激化,兄弟二人在玄武门前兵戎相见,拼死搏杀。李世民凭借一批军队将领的支持,成功铲除了李建成势力。唐高祖李渊面对完全失控的局势,和为了皇位杀红了眼的李世民,识趣地交出皇权,主动隐退。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了唐朝皇帝之位。唐朝这次极不正常的皇权交接,引发了朝廷上下一场极大震动。李建成的殒命,让原来太子派集团成员人人自危。燕王罗艺、庐江王李瑷等人,都曾与李建成过从甚密,眼看李世民登基,他们感到迫在眉睫的危险,先后起兵发动叛乱。

这些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却让唐朝局势动荡,人心不稳。“家不和外人欺”,唐朝接连发生重大变故,引起了北方游牧部族突厥的注意。隋末唐初的突厥,正值全盛时期,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史称“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首领颉利可汗野心勃勃,时刻觊觎唐朝,颇有南下中原之心。

唐朝接连发生的动荡,使得颉利可汗欣喜若狂。想灭掉唐朝取而代之,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武德九年八月下旬,突厥大举南下,“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顺利突破唐朝北疆防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唐都长安,八月二十四抵达长安郊外高陵,八月二十八抵达渭水便桥,与长安一河之隔。

颉利可汗显然是骑兵战术专家,这次突击把骑兵速度优势发挥到极致。李世民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颉利可汗的十余万精兵已经兵临城下。长安城现有守军不足两万人,李靖等名将和主力部队都屯驻各地,一时之间远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唐朝要吃大亏,甚至存在被颉利可汗打进长安灭掉唐朝的风险。

然而仅仅三天之内,局势逆转。双方莫名其妙达成和解,颉利可汗率领大军撤兵而去,唐朝躲过一次劫难。此次有惊无险的事件被称为“渭水之盟”。

占尽优势的颉利可汗,为何会一无所获突然退兵?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谈判时,赔款求和,被迫向颉利可汗付出一笔天文数字的金银财宝,据说是把唐朝的国库都搬空了。颉利可汗收获满满,这才满载而归,放过了李世民。因此这次事件被视为李世民的一大耻辱,堪称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细查了一下史料,这种说法的源头来自于唐代史料《隋唐嘉话》。《隋唐嘉话》是唐朝文人刘餗编写的一部野史笔记,并非正史。书中提到渭水之盟时,这样写道:“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意思是说,李世民想和颉利可汗决一死战,大将李靖建议李世民以退为进,先把国家府库中的财货金银全部送给颉利可汗,等到他心满意足退兵时,再在途中埋伏精兵断其归路。于是李世民依计而行,先以重金送给颉利可汗,然后又伏兵偷袭之,大获全胜,把送出去的财宝又缴获回来了。

《隋唐嘉话》记载靠不靠谱?

《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记载显示,《隋唐嘉话》这段记载很不靠谱。首先,李靖此时并不在长安城,而是远在西北的灵州、朔州一带驻守,根本无从向李世民提这个建议。

其次,颉利可汗退兵过程中,根本没有唐军向他们发起进攻,恰恰相反,李世民为了表示友好,还派遣“殿中监豆卢宽、将军赵绰”作为使者,礼送颉利可汗出境,也就是说颉利可汗在撤退途中根本未发生任何战事。

由此可见,《隋唐嘉话》关于渭水之盟的描述,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子虚乌有之事。退一步来说,即使《隋唐嘉话》的记载属实,对李世民而言也不是耻辱而是光荣,因为他采取的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之策,先用厚礼麻痹敌方,最后有予以一记重击,击败敌军,还把送出去的金银财帛全都夺回来了。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从《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来看,渭水之盟真相是:李世民采用了“空城计”,吓退了颉利可汗。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李世民带领五六个随从,直接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谈判。同时,长安城中的唐朝守军倾巢出动,列阵排兵,“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

李世民只带几个随从就敢公开出阵,非凡勇气极大震慑了颉利可汗和他的将士。加之李世民背后的唐军部队盔明甲亮,军容整肃,颉利可汗一时不知虚实,根本无从得知唐军人数有限、防备空虚,于是误判形势,认为唐军实力雄厚,李世民早有防备,最终只得怏怏而去。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最经典的辉煌时刻。他在极为被动的凶险局面中,沉着应对,布置得宜,使得唐朝躲过一次可能导致灭国的大祸,大智大勇古今罕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独孤皇后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隋文帝对她专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独孤伽罗用了什么手段,锁住隋文帝的心,生下他所有的孩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历朝历代受皇帝尊重喜爱的妃子不少,但得帝王承诺此生只爱一人并实现的,只有隋文帝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一人。隋文帝的后宫大概是历史上人数最少的了,仅有三个妃嫔,而他的所有孩子也都出自原配妻子。独孤皇后究竟用

  • 关羽在荆州陷入绝境,刘备当时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三国历史上一个关键年份,堪称三国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自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平分天下,蜀汉和东吴两个弱国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然而这种三足鼎立的战略平衡态势却在这一年被打破。建安二十四年春天,刘备发起争夺汉中之战,并在定军山之战中大破曹军,斩杀曹魏

  • 蒲元:三国时期的造刀能手,给诸葛亮很大帮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0年初,名震三国的大将关羽,在荆州之战中遭到曹操孙权的前后夹攻,大败而逃,在临沮被孙权的部队活捉。孙权深知关羽绝不肯投降,下令处死了他。蜀汉引以为傲的五虎大将,第一次遭遇伤亡,成了四虎大将。同年八月,老将黄忠因病去世。一年之内五虎大将死了两个。仅仅一年之后的221年,噩耗再度传来,老二张飞在

  • 兰陵王高长恭是什么结局?他与高湛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兰陵王高长恭是什么结局?高湛,兰陵王高长恭,高湛比高长恭大四岁,但他们是叔侄关系,但高湛更爱另一个侄子,所以高长恭从小身份相比其他兄弟就很卑微,但也养成了他为人亲和有礼,行事小心的行为和习惯。最后,高湛害死了高长恭,当时长恭邙山之战胜利 ,高纬开庆功宴,宴席上高纬说:

  • 李光弼战功不亚于郭子仪,他的知名度为何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安史之乱,是唐朝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以此为分界线,之前的唐朝一帆风顺步步走高,自此之后一落千丈,再也不复当年盛况。安史之乱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堪称唐朝武将试金石。在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大战中,唐朝将帅的能力、勇气、忠诚度,都经受了一次前所未见的严峻考验。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魏文侯能压制秦国数十年靠的是什么?武力打压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魏文侯书文言文翻译,薛公田文入秦做了什么

    大家好,说起魏文侯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魏文侯为姬姓魏氏,名斯,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国百年大业的奠基人,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在位期间,正值多事之秋,先有"三家分晋"之后带来的一系列内忧,后有"春秋四大国"之一的秦国虎视眈眈,魏国的前身不过是晋国的一卿,在魏文侯的带领下,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后人 如今还有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后这些子女下落如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见于史书有名可考的秦始皇子女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有史书说秦始皇有12个儿子,史书中还有秦始皇第10个女儿被杀的记载,这样看来,秦始皇至少有儿女二三十人。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网络配图秦始

  • 揭秘:及时雨宋江一生为何不娶妻妾?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江娶了阎惜娇了吗,及时雨宋江的个性特点,宋江36人有谁

    熟读《水浒传》,对于宋江这个核心人物,从做押司到怒杀阎婆惜到最终被逼上梁山,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在晁盖死后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后因为把梁山影响日益扩大,最终遂了心愿被朝廷招安,然后率领一班兄弟,打辽国、平田虎、征王庆、剿方腊,虽然染尽兄弟血,但还是让宋江带来了一时的荣耀,光宗耀祖。故事发展到这里,我

  • 他学识渊博却玩不过太监 死后只留下一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监故意念错一个字,学识渊博的人叫什么,太监死后葬在哪里

    在历史上,东林党领袖杨涟惨死于阉党党首魏忠贤手下。这件事没道理却也有道理,为什么饱读三十多年圣人书的朝廷栋梁玩不过一个死太监,这和好人必胜的故事有些出入。东林党人,不折不扣的知识精英。作为东林党精英,杨涟可谓学识渊博,才华卓绝。杨涟在死的时候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吾儿,从速回去。切记!往后万莫再读书,

  • 乱世红颜陈圆圆如何劝吴三桂别杀永历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三桂陈圆圆的真实历史,历史上的吴三桂和陈圆圆,吴三桂为了陈圆圆

    李自成也想脱身呢,一面许诺日后转败为胜再续前缘,必立陈圆圆为后,一面留给她一支令箭,说自己的部下见此物必不敢加害。吴三桂占据云南后,深入缅甸境内擒获南明流亡政府的永历帝。为劝说吴三桂别杀永历帝,陈圆圆故意登楼北望,迟迟不下来。三桂问其缘故,陈圆圆答:“妾北方人也,望家乡耳!”三桂开玩笑:“我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