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羽在荆州陷入绝境,刘备当时在干什么?

关羽在荆州陷入绝境,刘备当时在干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06 更新时间:2023/12/13 0:14:39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三国历史上一个关键年份,堪称三国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自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平分天下,蜀汉和东吴两个弱国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然而这种三足鼎立的战略平衡态势却在这一年被打破。

建安二十四年春天,刘备发起争夺汉中之战,并在定军山之战中大破曹军,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蜀汉得到继益州、荆州之后又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基地:汉中。蜀汉发展至此达到鼎盛阶段。当年八月,镇守荆州的关羽也发起北伐,猛攻曹魏重镇樊城。

关羽的北伐之战,用四个字形容:虎头蛇尾。战役初期,关羽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并一度水淹七军、生擒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威风不可一世。但紧接着形势急转直下,最坏的局面出现了。

蜀汉的盟友孙权对荆州地区垂涎已久,眼看关羽带领主力北上,后方空虚,于是见利忘义,派大将吕蒙趁虚而入端了关羽的老巢。失去了根据地的关羽顿时腹背受敌,陷入极度危险局面。征战一生的关羽,此次未能平安渡劫,在魏吴两家前后夹攻之下落荒而逃,全军溃散,在临沮遇害。

《三国志》等历史资料记载显示,关羽的北伐之战的整个过程中,坐镇益州的刘备的动向,显得十分反常。建安二十四年八月中,关羽开始出兵北伐,战斗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内,关羽一直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益州的刘备却始终作壁上观,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参战。

关羽虽是威震一时的虎将,但仅凭荆州军团的力量挑战强大的曹魏,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刘备的策应和支援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傻子也能看出来。但善于用兵的刘备,此次却一反常态,自始至终按兵不动,关羽从出兵到败亡,大哥刘备一直在一边看热闹不出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刘备和关羽距离太远的缘故。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刘备所在的成都,距离关羽所在的荆州,实际距离大概1000公里左右,古代驿站传递紧急军情,一日一夜可以跑500里以上,1000公里用4到5天足以跑完全程。

关羽上报的军情,用四五天时间就可送到刘备手中。刘备再进行一番调兵遣将,如果从成都大本营出兵,乘坐战船顺长江而下,按时速20公里计算,一昼夜可行400多公里,最多三天就能从成都抵达荆州战场。因此距离远完全不是理由。

即使刘备嫌距离太远,从成都出兵多有不便,他也完全可以下令,让驻守上庸三郡的刘封出兵支援关羽,因为刘封距离荆州战场只有600里,完全可以对关羽进行必要的策应支援。然而当战役进行到尾声阶段,关羽派人向刘封求救时,刘封却根本没有接到刘备的出兵命令,因此只能拒绝关羽的求援。

在为期六个月的荆州之战中,刘备对关羽无论通讯、指挥、策应、出兵救援,都有充足时间。然而刘备却硬是袖手旁观,自始至终在一边看热闹,坐视关羽兵败身死。

由于相关史料缺乏,刘备不肯出兵救援关羽的原因,成为一个永久谜团。后世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章太炎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并得出一个观点独到的结论。

章太炎认为,“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士,假手于吴人,以损关羽。”他认为,关羽功勋卓著地位尊崇,手握重兵,坐镇荆襄重镇,且生性狂傲不羁,已经隐然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刘备在时尚且能勉强镇得住关羽,如果刘备死后,无论诸葛亮还是刘禅,都驾驭不了他,可能会导致蜀汉分崩离析或者内战的严重后果。因此刘备才会不惜以荆州作为陪葬品,借助他人之手杀死关羽,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章太炎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关羽前期虽对刘备忠心耿耿,但后期已经明显露出居功自傲、与刘备分庭抗礼的苗头。《三国志》记载,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派使者费诗前去荆州加封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却认为功高盖世,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并且“不肯受拜”,拒绝接受刘备的加封,幸亏费诗能言善辩,勉勉强强才说服关羽。

身为臣子却嫌弃主上赐予的官职小,并明目张胆拒绝接受,关羽这种行径已经等同于抗命不遵,完全不顾蜀汉的国体和刘备的尊严。刘备在世他尚且如此嚣张,刘备百年之后蜀汉还有何人能驾驭他。因此章太炎的观点还是很有见地的。刘备不出兵支援关羽,有极大可能是在借机铲除关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蒲元:三国时期的造刀能手,给诸葛亮很大帮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0年初,名震三国的大将关羽,在荆州之战中遭到曹操孙权的前后夹攻,大败而逃,在临沮被孙权的部队活捉。孙权深知关羽绝不肯投降,下令处死了他。蜀汉引以为傲的五虎大将,第一次遭遇伤亡,成了四虎大将。同年八月,老将黄忠因病去世。一年之内五虎大将死了两个。仅仅一年之后的221年,噩耗再度传来,老二张飞在

  • 兰陵王高长恭是什么结局?他与高湛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兰陵王高长恭是什么结局?高湛,兰陵王高长恭,高湛比高长恭大四岁,但他们是叔侄关系,但高湛更爱另一个侄子,所以高长恭从小身份相比其他兄弟就很卑微,但也养成了他为人亲和有礼,行事小心的行为和习惯。最后,高湛害死了高长恭,当时长恭邙山之战胜利 ,高纬开庆功宴,宴席上高纬说:

  • 李光弼战功不亚于郭子仪,他的知名度为何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安史之乱,是唐朝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以此为分界线,之前的唐朝一帆风顺步步走高,自此之后一落千丈,再也不复当年盛况。安史之乱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堪称唐朝武将试金石。在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大战中,唐朝将帅的能力、勇气、忠诚度,都经受了一次前所未见的严峻考验。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魏文侯能压制秦国数十年靠的是什么?武力打压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魏文侯书文言文翻译,薛公田文入秦做了什么

    大家好,说起魏文侯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魏文侯为姬姓魏氏,名斯,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国百年大业的奠基人,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在位期间,正值多事之秋,先有"三家分晋"之后带来的一系列内忧,后有"春秋四大国"之一的秦国虎视眈眈,魏国的前身不过是晋国的一卿,在魏文侯的带领下,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后人 如今还有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后这些子女下落如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见于史书有名可考的秦始皇子女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有史书说秦始皇有12个儿子,史书中还有秦始皇第10个女儿被杀的记载,这样看来,秦始皇至少有儿女二三十人。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网络配图秦始

  • 揭秘:及时雨宋江一生为何不娶妻妾?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江娶了阎惜娇了吗,及时雨宋江的个性特点,宋江36人有谁

    熟读《水浒传》,对于宋江这个核心人物,从做押司到怒杀阎婆惜到最终被逼上梁山,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在晁盖死后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后因为把梁山影响日益扩大,最终遂了心愿被朝廷招安,然后率领一班兄弟,打辽国、平田虎、征王庆、剿方腊,虽然染尽兄弟血,但还是让宋江带来了一时的荣耀,光宗耀祖。故事发展到这里,我

  • 他学识渊博却玩不过太监 死后只留下一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监故意念错一个字,学识渊博的人叫什么,太监死后葬在哪里

    在历史上,东林党领袖杨涟惨死于阉党党首魏忠贤手下。这件事没道理却也有道理,为什么饱读三十多年圣人书的朝廷栋梁玩不过一个死太监,这和好人必胜的故事有些出入。东林党人,不折不扣的知识精英。作为东林党精英,杨涟可谓学识渊博,才华卓绝。杨涟在死的时候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吾儿,从速回去。切记!往后万莫再读书,

  • 乱世红颜陈圆圆如何劝吴三桂别杀永历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三桂陈圆圆的真实历史,历史上的吴三桂和陈圆圆,吴三桂为了陈圆圆

    李自成也想脱身呢,一面许诺日后转败为胜再续前缘,必立陈圆圆为后,一面留给她一支令箭,说自己的部下见此物必不敢加害。吴三桂占据云南后,深入缅甸境内擒获南明流亡政府的永历帝。为劝说吴三桂别杀永历帝,陈圆圆故意登楼北望,迟迟不下来。三桂问其缘故,陈圆圆答:“妾北方人也,望家乡耳!”三桂开玩笑:“我就是你的

  • 开国武将为何多为帝王刀下亡魂?这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帝王三国劝降名将技巧,帝王雄心武将哪个好,帝王三国君主将价格

    武将与帝王似乎是历代王朝中永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有帝王的地方就难以容下武将的地位。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的出现往往是由一堆白骨砌成的,这种现象往往出现的开国前期或者开国后不久。开国前是万民的骨,开国后就是那些功臣的骨,历代开国元勋中,有文有武,甚至能文能武者,可是我们扒开历史一看,成为帝王

  • 最憋屈的谋士:本已胜券在握 却功败垂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官渡大胜,某自位居首功

    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为后世提供了一大群英雄人物,那是汉人精英的一次集中展示,直到今天仍让人心向往之。在这些英雄中,有一种人不必上阵杀敌,也不必在大后方的根据地殚精竭虑,他们只需要跟在主公的身边,摇一摇羽毛扇就可以了。这种人的名字,叫做谋士。他们看起来很轻松,很潇洒,但他们的三言两语,往往就能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