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光真的是北宋的罪人吗 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毁的

司马光真的是北宋的罪人吗 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毁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362 更新时间:2024/1/17 15:53:09

司马光王安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光是北宋的罪人吗?看他如何执拗地毁掉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说起司马光,犹记得小学时的蒙读物中有一篇关于司马光的故事,那就是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为了救落入水缸中的小伙伴,机智的砸掉了那口大水缸。从而救出小伙伴。

这则故事主要赞扬了司马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故事。

而王安石也是小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是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两位同为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之间又会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据历史记载在宋神宗时期时期,名相王安石为挽救逐渐落没的宋朝,提倡改革。

当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是提倡改革的“变法派”。

而司马光等一些元老大臣则是不提倡变法,他们被称为“保守派”。

在北宋时期,改革的旋涡涌起,究竟谁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呢?

衰弱的北宋,改革进行时

想要了解变法就得深入历史中去去探寻当时北宋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时期,王安石所在的宋神宗时期,已是宋朝的后期,宋朝势力日渐衰弱。

军事经济都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身为宰相的王安石看着日渐衰弱的国家,自然是心急如焚,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变革来改善国家目前所处的情况,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度。如青苗法、募役法。

青苗法规定,以各州的常平、广惠两仓所积存的谷物为根本,当粮价贵,即存粮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粮仓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对于粮食进行收购。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百姓去借高利贷,同时国家也会从中收取一部分税钱。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王安石不忍百姓承担如此重的税,于是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

这就给州县官府官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以前雇佣人主要是统一由国家出钱;

改革后,这些本由国家出的钱,分到了各州县的头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抑制了官员们浪费奢靡的风气。而且还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减少沉重的赋税,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触碰贵族利益,改革遭反对

为什么司马光会竭力反对王安石的变革呢?

首先王安石实行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减免不必要克扣的税。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农民是高兴了,但是那些贵族就不愿意了,毕竟老百姓交的税减少意味着他们能克扣的民脂民膏也减少。

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而这些贵族都是与司马光同党结营的人,因此这是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司马光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丝纰漏,但仔细一看漏洞百出。王安石的变法存在着一个根本的问题:国家损害地方豪绅的利益后,这些豪绅就会变本加厉地从农民身上抽取回来,本质上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受到保护。

而司马光正是从本质上看透王安石变法的问题,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并不是与王安石之间对着干。因此当王安石提出富国强兵,重整吏治的改革时,司马光跳了出来大行天道之学说,认为人应遵循天道之理,不应该大肆改革,以违背祖先的祖训,对国家的统治不利……

朝堂之争,越演越烈

对于“保守派”的反驳,王安石则自辨,天地之法,在于变通。如今北宋的情形危如卵累,如果不能及时整治国家存在的诸多问题。

就如同积累的淤水得不到及时的排放,时间越久淤泥堆积得越深。

治理国家如同治理水患一般,只有疏通管道才能释放出淤泥。朝堂的这边以司马光为首的一众人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可是王安石执意如此,宋神宗对国家的情形也是看在眼里,认为变法改革值得一试。

在王安石改革变法初期反响较为良好。如兴修水利,改善积滞较深的农业问题,改善了多年积贫的财库问题。其中就包含“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几大措施。

其中与“青苗法”不同的是,“方田均税法”则是通过将田地分成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其所收的税也就越高,这种方法规避了隐形的不纳税的方法,这样做既可以增加了税收的来源,也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但是却触犯了地方豪绅们的利益,因此这个改革措施遭到许多贵族们的反对,在地方推行不久好,就遭到废除。

保守派上台,斩草除根

再后来到司马光上台后,下令将王安石所改革的变法通通废除,就这样没有实行多久的变法就这样遭到了废除,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来得及实施新变法。

就这样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之路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苏轼原本也是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之路,可是后来看到王安石的变法是真正的对老百姓是有帮助的。也就成为支持变法的一员。

虽然变法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变法中太过急于求成的想要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所以一个劲地减少百姓的税,而增加地方豪绅的税,在古代盘根复杂的社会制度来说想要将豪绅贵族们的利益切得一干二净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以这点在改革的初期是应该要考虑到的一点,一开始就如此猛地要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利益链条切断是微乎其微的事情,毕竟封建制度的存在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从古至今存在的一个现象,其中的势力范围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可能需要好几代的努力甚至是好百年。

可惜没有如果,改革之路任道而远

但是王安石为北宋百姓的心是好的,只是无奈这样的变法在封建王朝的开始是充满泥泞的,如果遭多一些时间说不定会有一定的的成效。可是在宋神宗故去后,宋哲宗继位,由当时的高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再次席卷而来否定王安石的改革变法。

司马光“执拗”地毁了王安石的变法,他是北宋的罪人吗?这很难说,王安石的变法在那个年代来说,确实有些超前,毕竟封建社会,本就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利益。王安石的变法触碰到“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场腥风血雨的变革,注定了失败的局面,现在来评判功过是非,说司马光是北宋的罪人,其实我们也没有资格。现如今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史为鉴,对于历史,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令狐楚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出自史记的故事有哪些标题,金祐镇留下哪些作品,从军行其四令狐楚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令狐楚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受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 令狐楚在政治与文学方面有哪些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令狐楚的诗,屈原对后世的文人和文学有什么影响,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令狐楚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受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要杀关羽、夺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权为什么偷袭关羽,孙权在哪里建立吴国,三国时期吴国现在哪里

    一部三国史,半部荆州史。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我们读《三国演义》或者看影视作品时,总是内心倾向于蜀汉,所以对于孙吴背盟夺取荆州自然是非常痛恨,更何况最终还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忠义的化身被杀害,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其实站在吴国的角度考虑,夺取荆州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分赃不均——刘备

  • 程异:唐宪宗时期宰相,以孝顺著称,革除积弊,政绩卓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宪宗立,转膳部员外郎,唐朝李世民的宰相是谁

    程异(?—819年),字师举,京兆长唐代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宪宗朝官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官僚世家,以孝顺著称。考明经及第,补郑县尉。精通吏治,被权臣王叔文提拔,升盐铁扬子院留后。后王叔文变法失败,受到牵连,贬为郴州司马,为著名的“八司马”之一。大臣李巽

  • 历史上武则天在临死前讲皇位让给李家,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治死后武则天就是皇帝了么,武则天临死前说的那十个字,李治为什么独爱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在临死前去掉自己的帝号,恢复自己的后号。也就是说,对外宣称自己是唐高宗的皇后,而不再称自己是武周的皇帝。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个人想要否定自己的过去是非常难的,武则天废黜了自己的帝号,意味着她对

  • 王涯:唐朝时期宰相、诗人,在甘露之变中被禁军抓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孤军守西域,唐朝边境敌人,李白戏弄高力士杨国忠

    王涯(764~835)字广津,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大臣,宰相,诗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约七十余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乌丸王氏,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

  • 三国时期丁氏是个什么样的家族?与曹氏有何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氏家族的祖先是谁,江苏丁氏家族,王氏和什么氏是一家

    三国时期,自黄巾起义,群雄涿鹿,战乱不断,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的原配夫人是丁夫人,后来因为曹昂死在了讨伐张绣战争中,丁夫人怨恨曹操,于是后来两人离了婚,这才有了曹丕、曹植母亲卞夫人成为正室。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曹嵩)夫

  • 荀彧对东汉王朝忠心耿耿 荀彧为什么还要跟着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忠心耿耿的意思是,袁绍为什么不迎接汉献帝,荀彧为什么是汉臣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荀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荀彧明明对汉朝忠心,却为何要跟着曹操混?说起谋士荀彧,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出身名门望族的他,身怀“王佐之才”,因世沐国恩,所以对东汉王朝忠心耿耿。荀彧早年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后来弃官回乡,后来投奔曹操。▲荀彧

  • 荀彧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荀彧是真的忠于汉室吗,荀彧和诸葛亮交过手吗,荀彧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对曹操和荀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的荀彧,跟曹操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相比认为,科学认识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必是基于“荀彧从最初就认识到曹操是窃国篡汉之贼”的观点基础之上。否则,在摆脱此观点下,荀彧忠汉和荀彧助曹并不矛盾。人生在世,随着环境变化,世界观和目

  • 李绛任相期间有哪些作为?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琐记中不曾提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他和队友相看两厌,李绛劝谏翻译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