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拍案叹息:“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慈禧拍案叹息:“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681 更新时间:2024/2/7 20:19:39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亲日派外交人士被看作是“卖国贼”,激愤而无处发泄的学生焚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还将章宗祥痛殴一顿。

“五四运动”之后,曹汝霖等递交辞呈,在6月11日由总统徐世昌免职。曹汝霖此后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据徐铸成的回忆,即使是曹汝霖在天津上学的儿子,也只能一个人坐一张课桌,“因为没有一个同学肯同他并坐,下了课,也没人理他。”

在《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曹汝霖对于他在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签订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解释:

“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条,议结者不满十条;而第五项(主要内容为“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辱国条件,终于拒绝而撤回。会议结果,虽不能自满,然我与陆总长(陆征祥)已尽最大的努力矣。”“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

曹汝霖后来也说:“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

事实上,今人要评判曹汝霖,确实不能仅仅贴上一个“卖国贼”的标签了事。曹汝霖曾经留学日本,对于日本以及西方的宪政历史非常了解,即使是慈禧太后也对他另眼相看,特意向他询问有关立宪的事宜。

慈禧

一个“卖国贼”,一个最为“顽固”的“守旧派”,他们一起谈论宪政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慈禧的转变

逃离北京城,对慈禧来说也是一场统治危机,试想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被逼着逃离京城,是多么煞风景的事情。更严重的是,这次西逃也证明了慈禧这个统治者的无能。

面对这个难堪的局面,慈禧必须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加强清政府的合法性。所以,慈禧想起了“新政”这一流行的事物。在西逃期间,慈禧一方面下令围剿义和团,一方面陆陆续续颁布一些“新政”,涉及到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

慈禧再次向西方人屈服,回到京城的时候,她也被迫与那些公使夫人们做更多的交流,耳濡目染之下,对于宪政等概念有了更多了解,于是跃跃欲试。

慈禧内心对于日本人还是很羡慕的。当西方人打过来的时候,日本人最初也是受害者,最终却通过维新而自强,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甚至还战胜了俄国,这让慈禧很震惊,不过也隐隐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慈禧决定先了解日本。在众多了解日本的人选中,慈禧选中了曹汝霖。

当时,曹汝霖并不是什么大红大紫的人物,在清政府众多官员中,曹汝霖只是一个小小的法科进士。不过,曹汝霖是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在清政府的留学生考试中,以第二名获得法科进士头衔。

决定向日本看齐的时候,慈禧决定先向这个年轻人取取经。让慈禧最终决定选择曹汝霖的,还有袁世凯的推荐。

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甚至包括袁世凯的老对头瞿鸿禨也主张立宪,加上张謇这些立宪派的呼声,慈禧确实到了不能不重视立宪的时候了。

慈禧知道立宪对中国有好处,但她担心一个最大的问题:立宪会不会只是对中国有利,而对大清不利?能不能保持他们满人的江山稳固?

所以,慈禧必须好好地思量。

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曹汝霖在写作《一生之回忆》的时候,对于慈禧的召见做了非常详细的回忆。据曹汝霖在回忆录中的记载,慈禧接见他的地点是颐和园仁寿殿。曹汝霖回忆,仁寿殿“殿门门槛高近二尺,殿门内垂有又宽又厚的棉门帘,由殿内太监掀起让进,落异常之快,若举动稍缓,可能一足在内,一足在外,又可能官帽花翎摔斜,即是失仪”。

当然,曹汝霖还是很轻巧地从门槛里走了进去,他很庆幸在此之前,袁世凯已经把面见慈禧要注意的一切细节都提醒了一遍,甚至包括进殿门时要快速,要避免“失仪”这样的小问题都没有忘记。

由于接见的时间非常早,仁寿殿的光线并不好,只有两支蜡烛在照明,几乎是漆黑一片。在这间房间内,“太后正坐,皇帝坐左侧”。

光绪帝首先发问:“你在外务部当差几年?”之后才是慈禧发问。慈禧提出的问题非常仔细,主要是日本人如何立宪、开国会的相关情况。

在询问基本情况之后,慈禧终于抛出了她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听说他们国会里有党派时常吵闹的事?”

曹汝霖回答:“是的,因为政党政见不同,故议起事来意见不能一致。”

慈禧继续问道:“他们党派哪一党为大?”

曹汝霖解释:“那时有政友会,是由伊藤博文领导的,又有进步党,由大隈重信领导的。政友会议员人数较多,在开会时,因政见不同,时有争辩,但临到大事,朝议定后,两党即团结起来,没有争论了。臣在日本时,适逢对俄开战问题,争得很厉害,后来开御前会议,日皇决定宣战,两党即一致主战,团结起来了。”

对于曹汝霖的回答,慈禧太后在案子上一拍手,叹一口气,说:“唉!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在慈禧看来,一盘散沙的中国人似乎不应该推行民主和宪政,所以对于宪政有些犹豫,她始终担心,一旦推行宪政,将会丧失满族人打下的江山。

曹汝霖当然也感受到了慈禧的犹豫,所以赶紧补上了一句:“以臣愚见,若是立了宪法,开了国会,即能团结。”

慈禧随后问曹汝霖为什么开国会能够团结中国人。曹汝霖说:“臣以为团结要有一个中心,立了宪,上下都应照宪法行事,这就是立法的中心。开了国会,人民有选举权,选出的议员,都是有才能为人民所信服的人,这就是领导的中心。政府总理,或由钦派,或由国会选出再钦命,都规定在宪法,总理大臣有一切行政权柄,即为行政的中心。可是总理大臣,不能做违背宪法的事,若有违宪之事,国会即可弹劾,朝廷即可罢免,另举总理……”

短短几句话,曹汝霖讲出了三权分立、国王在宪法之下行事等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可见曹汝霖对于西方的宪政还是有相当了解的。

对于曹汝霖的话,慈禧太后若有所思,“半顷不语”。这个时候,光绪见慈禧不说话,就让曹汝霖退下。曹汝霖给慈禧的一堂宪政课也由此结束。

曹汝霖的反思

对于这次面见慈禧,曹汝霖其实抱了不小的希望,他希望能够向慈禧传达他立宪的愿望。不过,慈禧也没有完全让他失望。

在曹汝霖的笔下,慈禧“目光炯炯,声音不高不低,对于奏对,不厌求详,一再下询,想见她对于立宪,似感兴趣,更可见她思想并不顽固,可惜平时没有人以各国新政灌输上陈”。

曹汝霖甚至还假设,康有为与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的时候,如果不是那么激进,“一日罢斥全部堂官,操之过急,反激起守旧者之反感”,而是好好地和慈禧商讨,说不定就有一个和平过渡到立宪政体的机会。

曹汝霖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认为“太后是精明强干,喜揽大权,不甘寂寞之人,只要使她面子上不失为无权之人,或即可敷衍过去,亦未可知。”

不久,慈禧也开始了行动,她派出了端方、戴鸿慈、载泽、尚其亨、李盛铎五人出国考察。不过,这些考察还是草草收兵。

慈禧担心立宪派救中国不救满清,而立宪派认为慈禧是假立宪,立宪的道路由此被革命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慈禧的秘密生活:召集后宫女眷吃太平饭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命众格格做针线活这天上午8时,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

  • 老年慈禧太后如何过年?与众人做素馅煮饽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命众格格做针线活这天上午8时,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

  • 慈禧个人御用瓷器曝光 豪华生日瓷值40万两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展”15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展出的百件套瓷器是故宫所藏清同治、光绪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官窑精品。专家称,此次展品以慈禧个人御用瓷器为主,这么大批量的展品走出紫禁城进行集中展示还是第一次。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故宫从收藏的同治、光绪朝近5万件瓷器中,精挑细选出

  • 慈禧并不坏 参与政治只是为自己不受欺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平心而论,在强大观念和制度的笼罩之下,被剥夺了早期教育权的叶赫那拉·兰儿,在政治演出中表现的才干和能力,还是很出人意料的。她比大部分男人刚强果断、机智精明,近半个世纪,她始终牢牢控制着整个局面,把那些男人中的精英人物操纵在股掌之间;她很有胆量,就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成丰皇帝准备仓皇逃走,满朝文武惊慌

  • 老照片定格保定火车站:慈禧逃亡乘“龙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站史馆展出的老照片包括保定站的始建,保定铁路党组织建设和党领导下的车站铁路工人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车站铁路工人的斗争和贡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保定站的建设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保定站的变革与成就等几大部分。其中,1899年2月1日保定府站通车,1901年逃亡的慈禧回京所乘“龙

  • 慈禧出行排场:八抬大轿 队伍像移动化妆室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正殿门口,我们遇到一个与庆王服饰相仿的女子,只是她的珠冠中间比庆王多了一只凤。这位女子微笑着向我们伸出手来,姿态非常从容、自然,在我眼里,即便是欧洲贵妇也不过如此神采,后来,我知道了她就是皇后,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妻子。她对我们说:“太后让我来接你们。”皇后温文尔雅,虽然不是那种很漂亮的女性,但让人觉得

  • 1871年李鸿章与日本使团的激烈“交锋”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年(同治十年)7月,正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时节,日本重派的来使到达天津,他们与中国修约的焦急心情,恐怕一点不亚于天气的酷热。这次是以大藏卿伊达宗城为正使,柳原前光和同为外务权大臣的津田真道为副使,另有随员多人。清朝方面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就是乘双方进行礼节性互访尚未正式开议的短暂间隙,李鸿章和应宝时、

  • 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谈外交:要以诚打动洋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谈话只在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之间进行,算是“私房话”,但论的全是如何办“国事”。在曾国藩与李鸿章交接直隶总督前后的某日,当年的学生仍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谒请教“老师”。“老师”尽管这时被教案事弄得狼狈不堪,但在“学生”面前仍不想丧失斯文,还不忘摆点架子。见面后不等“学生”开口,他便先问道:“少荃(李

  • 1896年李鸿章访问俄国曾受贿300万卢布?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1896年5月18日,中国特使李鸿章到俄罗斯旧都莫斯科参加沙皇加冕典礼。根据美国记者的报道,在参与典礼的各国来宾中,李鸿章所受到的欢迎最为热烈,其排场仅次于加冕典礼的主角沙皇夫妇的入城仪式。当然,在红地毯、仪仗队和隆隆的十九响礼炮声中,俄国人所要传达的,绝不只是对一个“大政治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语

  • 李鸿章身后任评说:不变的是人变的是历史的笔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李鸿章,一八二三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一九○○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复出,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谈判结束后,中方与联方共同举行记者会。忽然间,“倭瓜国”(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这个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