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被慈禧打死

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被慈禧打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571 更新时间:2024/1/21 16:42:08

沈禹希,即是沈荩,他曾参与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为了激进的革命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清廷处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杀的新闻记者。

当时沙俄赖在东北不走,更得寸进尺地欲与清廷签订秘约,继续控制东三省及内蒙地区。慈禧太后不想惹他们生气,便同意签约。这本是见不得人的机密,却让沈荩通过天津的英报纸《新闻报》而公诸于世,一时舆论哗然,引起国人公愤。中俄密约最终泡了汤,大鼻子很遗憾,老佛爷很生气。是年7月21日,沈荩被捕,7月31日被处以极刑。当时敢言的《大公报》报道了沈荩之死:

拿来刑部之沈荩,于初八日被刑,己志本报。兹闻是日入奏,请斩立决。因本月系万寿月,不杀人。奉皇太后懿旨,改为立毙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比较幸运,恰逢老佛爷的“万寿月”,所以这个老太太开了次恩,“立毙杖下”。但不幸的是,刑部平时没有行杖的业务,只得临时抱佛脚,沈荩被打得“血肉骨裂”、“骨已如粉”。“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此时沈荩的这句话肯定让行刑者们觉得很没面子,然后他们就速速用绳子把已奄奄一息的沈荩勒死了——铮铮铁骨,至死都让极权者无地自容!

沈荩惨死,震惊中外。连老外也觉得这事够狠毒,公使夫人们纷纷找慈禧“谈话”——她们似乎真把这老太太当女人看了。全国各地报纸纷纷予以披露报道。当时因笔锋犀利而被誉为“长枪大戟”的章太炎,也正在大清朝的监狱里,他写了数首祭奠沈荩的诗,《狱中沈禹希见杀》便是其中之一。

慈禧

现在回顾百年中国言论史,沈荩其实开了个头。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开始,还有许多后来者将步沈荩之后尘。

我想起了沈荩。翻阅这百年历史,有许多让我觉得汗颜的名字,赫然在目。不知新闻工作者“沈荩”这个名字,是否会让一些人感觉羞愧?“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这样的刑罚已不敢再上演,这样的精神却也消失了。没人再敢绞你,可有些人就是甘愿往自己脖子上,和别人脖子上,拴套。

在网上找到一张沈荩的照片。让我稍感意外的是,铮铮铁骨沈荩,竟是一副极平常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柔弱体貌。却也显得清白、清晰。照片是沈荩生前赠与当时的在华英国记者莫理循的。沈荩遇难后,莫理循工工整整地用英文在照片背面记下:“沈克威,杖毙,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

沈荩揭露《中俄密约》详情

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决定答应沙皇俄国的要求,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哪知《中俄密约》尚未签署,其详细内容即通过新闻媒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一壮举的爱国者名叫沈荩。

沈荩(公元1872~1903年),原名克诚,字愚溪,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史载,沈荩“性直倔强,雄于胆略”,从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维新变法期间,沈荩积极主张变法,认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他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触,交往密切。维新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其政治态度也迅速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慈安简介:慈安是谁?比慈禧更为厉害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借到江南置办龙衣的机会,足足地招摇了一把。一路上,他大张龙旗,浩浩荡荡,沿途大肆索要给养,甚至召训地方官。自恃有慈禧这个强硬的靠山,置满朝文武于不顾,特别是将“太监不得出宫”的铁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山东巡抚丁宝桢一上奏,虽然慈禧有意袒护,但慈安“立命诛之”。朝野上下,无不

  • 慈禧拍案叹息:“咱们中国即坏在不能团结”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亲日派外交人士被看作是“卖国贼”,激愤而无处发泄的学生焚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还将章宗祥痛殴一顿。“五四运动”之后,曹汝霖等递交辞呈,在6月11日由总统徐世昌免职。曹汝霖此后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据徐铸成的回忆,即使是曹汝霖在天津上学的儿子,也只能一个

  • 慈禧的秘密生活:召集后宫女眷吃太平饭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命众格格做针线活这天上午8时,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

  • 老年慈禧太后如何过年?与众人做素馅煮饽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命众格格做针线活这天上午8时,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

  • 慈禧个人御用瓷器曝光 豪华生日瓷值40万两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展”15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展出的百件套瓷器是故宫所藏清同治、光绪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官窑精品。专家称,此次展品以慈禧个人御用瓷器为主,这么大批量的展品走出紫禁城进行集中展示还是第一次。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故宫从收藏的同治、光绪朝近5万件瓷器中,精挑细选出

  • 慈禧并不坏 参与政治只是为自己不受欺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平心而论,在强大观念和制度的笼罩之下,被剥夺了早期教育权的叶赫那拉·兰儿,在政治演出中表现的才干和能力,还是很出人意料的。她比大部分男人刚强果断、机智精明,近半个世纪,她始终牢牢控制着整个局面,把那些男人中的精英人物操纵在股掌之间;她很有胆量,就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成丰皇帝准备仓皇逃走,满朝文武惊慌

  • 老照片定格保定火车站:慈禧逃亡乘“龙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站史馆展出的老照片包括保定站的始建,保定铁路党组织建设和党领导下的车站铁路工人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车站铁路工人的斗争和贡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保定站的建设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保定站的变革与成就等几大部分。其中,1899年2月1日保定府站通车,1901年逃亡的慈禧回京所乘“龙

  • 慈禧出行排场:八抬大轿 队伍像移动化妆室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正殿门口,我们遇到一个与庆王服饰相仿的女子,只是她的珠冠中间比庆王多了一只凤。这位女子微笑着向我们伸出手来,姿态非常从容、自然,在我眼里,即便是欧洲贵妇也不过如此神采,后来,我知道了她就是皇后,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妻子。她对我们说:“太后让我来接你们。”皇后温文尔雅,虽然不是那种很漂亮的女性,但让人觉得

  • 1871年李鸿章与日本使团的激烈“交锋”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年(同治十年)7月,正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时节,日本重派的来使到达天津,他们与中国修约的焦急心情,恐怕一点不亚于天气的酷热。这次是以大藏卿伊达宗城为正使,柳原前光和同为外务权大臣的津田真道为副使,另有随员多人。清朝方面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就是乘双方进行礼节性互访尚未正式开议的短暂间隙,李鸿章和应宝时、

  • 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谈外交:要以诚打动洋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谈话只在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之间进行,算是“私房话”,但论的全是如何办“国事”。在曾国藩与李鸿章交接直隶总督前后的某日,当年的学生仍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谒请教“老师”。“老师”尽管这时被教案事弄得狼狈不堪,但在“学生”面前仍不想丧失斯文,还不忘摆点架子。见面后不等“学生”开口,他便先问道:“少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