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个真实的苏武,拥有着怎样的人生?

一个真实的苏武,拥有着怎样的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833 更新时间:2024/2/19 0:49:08

苏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谈及苏武,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苏武牧羊吧,好像苏武数十年的生命,就只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情,让后世无数人都对他崇敬无比。只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远远不止于这一件事情,我们也应该知道,苏武在匈奴牧羊的岁月,知道他回到母国之后的日子,知道他差一点因为儿子的死罪被连坐处死。今天就来看一看,一个真实的苏武,拥有的是怎样的人生。

1/教科书中的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名臣。

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投降单于。

在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其投降无果后,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如今,人们对苏武牧羊的故事都耳熟能详,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的苏武,却被人们所忽视。今天,让咱们一路跟随苏武的脚步,重新回到那个烽烟漂渺的苦寒大漠,真切地感受一下一个远离家国的男人,是如何度过那些前途渺茫、归期难觅的岁月吧!

2/如果你能让公羊下奶

汉朝与匈奴,是一对冤家,一场战争,前前后后共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普通民众,都因为统治者的一纸决策,饱受着生死离别之痛。期间,为了缓和紧张局势,双方还多次派使节互访,名义是促进睦邻友好,暗地里却是刺探对方情报。为此,匈奴扣留了十多批大汉使臣,汉朝也以牙还牙,同样扣留了匈奴来访的使节。在那个特殊时期,外交官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生逢其时的苏武,其人生命运,也因时局的莫测变幻而随波动荡。

苏武的父亲是主政一方的太守,他们兄弟成年后,因父荫,都被选进皇宫的警卫部队,成为皇上的警卫员。几年后,苏武又转任皇家马倌(栘中厩监,相当于后来的弼马温,系孙悟空的同行)。如果没有那一次的外交出防,他的一生也许会同其他普通官僚一样,碌碌无为地过完平静的一生。

改变发生在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三月,汉武帝的一纸任命,让苏武的命运来了个惊天大逆转。他由一名普通马倌,摇身一变为汉匈友好交流代表团的团长,成为一名肩负改善汉匈关系重任的外交使臣。

这一切都源于匈奴的一次政权更替。老领导死了,新领导执政。扰外比先安内,匈奴的新领导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上台后就改变了对汉朝的外交政策,主动向大汉示好,自称为汉朝晚辈,并送还了以前扣押的汉朝使臣。

汉武帝也投桃报李,准备将以前扣押的匈奴人质送还。为此,他组建了以苏武为团长、张胜为副团长的汉匈友好交流代表团,其重要随员有常惠等人,团里还安排了多位专事刺探匈奴情报的专业间谍(斥候)。实际上,汉匈这种友好是表面的,匈奴王用的是缓兵之计。所以,当年已四十的苏武告别妻、子,率团到达匈奴后,并没有享受到什么长辈国家使者的待遇。

恰在此时,匈奴出了内乱,有人想谋刺匈奴王、绑架王太后,副团长张胜与谋反的主要负责人是老熟人,也参与了谋划。事败后,张胜被检举了。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匈奴内部的那些参与者都被捕杀,但对于汉人,只要投降,即可免死,还能享受许多优待。结果,张胜投降了。

这时,匈奴方面又盯上了苏武,说你是领导,你的部下犯罪了,也得负同样责任——要么降,要么死。苏武选择了死,当场拔剑自刎。结果被人救下,昏迷了好几天才被救活。多次劝降无果后,匈奴王将苏武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北海(现在西伯利亚地区贝的尔加湖畔),给了他一群羊,且都是公羊,说是什么时候等羊下奶了,才允许他回归汉朝复命(“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苏武只是一介儒生,既不是动物学家,又不是遗传学家,要把公羊整出奶来,难。看来,这匈奴王,给苏武判的是无期徒刑。

3/湮没在历史深处的女人

就在苏武被扣押后,汉将李陵因出击匈奴兵败,被俘后投降了匈奴。得知李陵是苏武的好朋友,仍不死心的匈奴王,多年后又派李陵携带美酒佳肴及演出小分队前往北海,一方面是慰问劳动改造多年的老朋友,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老朋友的思想工作,让他绝了回汉的念头,为匈奴服务。

好朋友的到来,给他带来许多家乡的消息,但大多都不是好消息。他的母亲前些年去世了,两个弟弟也因为工作的失误,受到皇上的批评而畏罪自杀了。尤其是匈奴扣押苏武后,为了断绝他的后路,将苏武已死的谣言传送到汉都长安,苏武那苦守无望的妻子已改嫁他人(“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家里只有他两个妹妹、还有他的儿子苏元,这几年也不知道日子过得怎么样。

流放的日子,苦还能忍受,最难挨的是寂寞,还有对家国亲人的思念。现在,亲人相继离去,他的一颗心该有着怎样的撕裂与疼痛,生活在几千年后的我们,是难以体会的。其时,苏武年不足五十,是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正常男人,拥有正常男人的七情六欲,不是罪。所以,在某一年的某一天,他邂逅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

那是个迷一样的女子,被湮没在历史的最深处。历史给予她的,只是只言片语,我们很难还原她的体温与呼吸:或许,她是一位普通的牧羊女,有着一双大大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她的目光偶尔停驻在那位落魄的外乡人的身上,一下子就被他的坚毅与深邃所吸引,然后飞蛾赴火般投进他的怀抱。或许,她是一位部落首领的公主,虽然藏于深闺,但仍从父兄的口中听闻了他的故事。于是,一颗芳心暗许,终于冲破重重阻力,花好月圆。

因为她的出现,英雄的岁月不再寒冷,等待的日子也不再漫长。只是,吝啬的史家,却对她的存在不着一字,只一句“胡妇适产一子通国”,就将一段温暖的岁月挥袖拂去。难道,就因为他没能坚守住对人性中最普通的情欲的抗拒,亦或,因为他娶的是异族胡女?

4/英雄暮年是谁给了你温暖

时光如刀,比生命锋利万分。苦守寒地十九年后,年近六旬的苏武终于可以持节归汉述职了。他的回归,也充满意外。在漫长的等待中,汉匈两国又都完成了领导层的新老更替。汉昭帝即位后,经过几年的外交协商,匈奴和汉朝达成和议。此时的汉昭帝,不相信苏武会莫名消失,多次派人向匈奴索要,匈奴一直以苏武已死多年为对,汉使也无计可施,一次次失败而归。

直到有一次,出使匈奴的大汉使者,从同样被羁押在匈奴十九年、苏武的老部下常惠的口中,得知了苏武的确切下落。他们共同编织了个谎言——苏武没有死,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北海牧羊。不久前,他还通过大雁,为汉朝皇帝捎去了书信(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没想到,匈奴人竟然相信了苏武的“鸿雁传书”,并答应无条件放人。

不知是狠心,还是无奈,在那个寒意正浓的春天,就像当年辞别汉朝的妻、儿一样,苏武告别了异族的妻子和儿子,独自一人随大汉使团踏上了回国的旅程。离家十九载,一朝持节归,民族英雄苏武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他升了官,涨了工资,还分到了田地和住房,一时享有无上荣光。可是,短短的一年后,苏武就因受儿子的牵连,受到了罢官免职的处分。

作为父亲,儿子苏元的成长他没机会参与,以至其心智不太健全,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苏元热衷于各派之间的权力斗争,更危险的是,还卷于了一场宫廷政变,想猎杀当朝大臣、罢免现任领导、重立新君。这可是大不赦之罪。结果,事败后,苏元等参与者都被判处死刑,被立即执行了。人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儿子参与了这样的惊天大案,当老子的当然难辞其咎。六十岁的苏武,按律本应逮捕法办的,但因其刚刚受到朝廷嘉奖,有功于国,因此只受到罢官去职的处分。

性命是保住了,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妻离子丧的苏武,即使是生活在人车熙攘的都城长安,他的心又如同当年被匈奴人投进北海苦寒之地一样孤寂、苍凉。英雄迟暮、美人白头,是难以抗拒的。此时此刻,形单影只的苏武,或许会偶然想起被他遗弃在匈奴漠北的异族妻子和混血儿子,那段远去的岁月,兴许会伴他入梦。

昭帝死后,汉宣帝即位。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的政治行动,宣帝恢复了苏武的工作,并受封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此时,苏武已是六十六岁的垂垂老者。年事已高的苏武,生活得混乱无序,这引起了汉宣帝的关切与重视。有一次,宣帝问手下的大臣:“苏武在匈奴待了那么久,难道就没有子女吗?”

苏武得知这一情况后,才通过朋友向宣帝如实报告了自己在匈奴时的婚姻生活情况:“在匈奴时,他娶过一个匈奴女子做老婆,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苏通国。”宣帝便命出使的匈奴的使者,把苏武的儿子从匈奴赎了回来,让他好好陪伴老父亲走过人生的最后岁月。而那个与他甘苦与共多年的匈奴女子,在送别丈夫又送走儿子,把一生的痴情与温暖都奉献给一个英名远播的男人后,又是怎样在大漠深处寂寂而亡的,谁都无法说清了。

5/死后哀荣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往昔佐朝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出十一名功臣的图像,悬挂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麒麟阁十一功臣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

为了彰显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的高尚节操,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从而使苏武得以跻身于中国最早的牛人排行榜。但,那已是苏武去世九年后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由校为什么不想当皇帝,只想做个木匠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朱由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话说爱好这个东西人人都有,有些人的爱好还比较特殊,其实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也无可厚非,但是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就不好了。古代就有一位皇帝,身为九五之尊却沉迷于木工活之中,而且还练就了一番好手艺,他便是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下面小编就

  • 崇祯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 明朝为什么还是灭国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崇祯亡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自古以来王朝更替在数千年的历史当中似乎已经是屡见不鲜,夏桀暴虐而商汤除之,商周残暴而武王伐之,似乎每次王朝的更替都是因为在位者暴虐无道而更替者上应天理,不过并非每一位亡国之君都是残暴不仁,比如明朝末帝崇祯,崇祯帝在位时期为政勤勉,因为入不

  • 崇祯说过文臣人人可杀 崇祯为什么没有杀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崇祯和文臣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朝崇祯17岁登基,一上位就除掉了魏忠贤,让文人们吹嘘成圣君。当时的明朝处于内乱外患,风雨飘摇,外部有后金的威胁,内部有农民起义军闹事,而在中央是那些东林党为首的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崇祯一生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一心想复兴明室,最终却

  • 李显忠:他是李世民的后代,受两朝皇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907年,辉煌数百年的大唐朝走到了尽头,被五代十国乱世取代。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数众多的龙子龙孙们,有的在战乱中罹难,也有的从此成为平头百姓,隐姓埋名避居乡间,散布在各地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到了南宋时,李世民的一个后代重出江湖,当了南宋大将,在宋金战争中威震天下。此人就是宋高宗和宋孝宗两朝的名将李显

  • 刘禅在位40年创下三国纪录,凭借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国白帝城永安宫内外,笼罩在一片悲凉而压抑的气氛中。汉昭烈帝刘备,在荆州失守、关羽张飞遇害、伐吴之战经受大败等一系列打击下,终于重病缠身,来到了弥留之际。刘备一生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和刘理。此外还有一个养子刘封,但因为刘封在荆州之战中畏敌怯战,未及时出兵援救关羽,

  • 刘备学了刘邦的一个恶习,这是蜀汉失败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皇帝中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他出身微贱草根,却从一无所有完成到富有天下的华丽转身,从人人都看不起的底层无赖,一跃成为万众仰视的大汉皇帝,其雄心和才干,确实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千载之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但刘邦自幼家境贫寒,不读诗书,从未收到过良好教育,长大后混迹江湖,结交了很多

  • 蜀国隐藏最深的智者,诸葛亮都经常请教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四川成都南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祠庙。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他们是蜀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十四个文臣。这十四个文臣,分别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 朱元璋的心里阴影:一件小事左右了他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这位开国帝王,自称起自布衣,托迹缁流,掠入行伍,适天下大乱,遂起兵滁州。这当然都是拣好听的说,他明白,当过和尚,当过兵痞,游方讨饭,打家劫舍,并非十分光彩之事。所以,他在自撰《朱氏世德碑记》的文中,总是强调“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其实,他只是一个无家无业的“流民”,与土

  • 明朝朱元璋为何要一手搞限娱令 一手树典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初一,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朱棣不知哪根神经受了刺激,颁布了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但凡查出违规者,杀他全家。网

  • 帮助朱棣夺得皇位的雇佣兵朵颜三卫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这个朝代差不多每个皇帝都有那些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传奇。就说说永乐帝朱棣吧,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燕王,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四叔,但同时他也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皇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这次夺位之中,有一支很厉害、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