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华佗被杀惨剧:失去的不仅仅是青囊经

华佗被杀惨剧:失去的不仅仅是青囊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32 更新时间:2024/1/22 3:07:02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和文臣武将,早已被《三国志》所记载、早已被《三国演义》所演绎、早已被世人所传颂。千百年来,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三国历史人物,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莫过于为人奸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阿瞒,莫过于凭借长江天险独霸江东的孙仲谋,莫过于尽忠报主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莫过于“既生瑜,何生亮”的东吴大都督周瑜等等英雄人物,其实关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史料记载和民间演义都非常之多,人们皆非常熟知。

网络配图

但关于“神医华佗”的记载和演义,相对于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言还是比较少的,人们所了解的“神医华佗”,也无非是从《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的健身秘笈“五禽戏”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第七十八回为曹操“治风疾而身死”等相关章节了解到华佗的高明医术及华佗被曹操杀死的原因等等。

大家都知道华佗在世的时候,因其医术高明而与董奉、张机并称为“东汉建安三神医”,特别是华佗首创发明的全身麻醉药“麻沸散”而著称于世,被世人尊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足见其医术和救世济人的本领是何等的高强,只可惜如此的神医也被那疑心太重的大奸之人曹阿瞒所杀。假如华佗不被杀,想必中国的医药事业更发达。原因及理由如下:

第一、华佗假如不被杀,外科手术或更发达。华佗医术全面,但其最为擅长的医术莫过于外科手术,其首创的全身麻醉药“麻沸散”估计当时在全世界的医学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也由此使人类掌握了“麻醉药”的运用与操作技术,更让人类在手术中减少了诸多的痛苦。试想,如果华佗不被曹操所冤杀,那么其流传于世的手术也绝对不可能局限于用在家禽牲畜上的“阉鸡劁猪”小手术,或许其发明创造的且极为娴熟的用在人类身上的外科手术将得到一脉传承和发展壮大,也不至于去学西方的外科手术而给重病患者用那“钢钉钢架”放置在身体中。

网络配图

须知: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史,除了古代的“四大发明”之外,在医学和建筑等等方面也是有津津乐道的地方和优长,比如中国古代和昔日的木匠在打造家具和木制品的时候,从来不用铁钉铆架的!为何?就是因为深受祖师爷鲁班一脉相传的缘故。那么,同样在外科手术方面,如果华佗不被曹操所冤杀,或许中国的外科手术要比西方更发达。

第二、华佗假如不被杀,中医理论或更发达。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中国真正懂中医的、会中医的、运用中医的、且有中医执照的医生仅为20000余人,这对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简直是“无法相信”,而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庸医多半是骗人钱财的江湖骗子,他们利用国人对“中医治标又治本”的心理来引诱“有病乱投医”、“偏方治大病”的患者及家属,从而让更多的人远离了中医,而选择了“治标不治本”的西医。说到底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遗失,更是华佗《青囊经》的失传。

如果华佗不被曹操所冤杀,那么其流传于世的医学理论将得到后人的继承和发展,或许当前中国的中医理论将更加趋于完善。尽管《三国志》亦记载了华佗收授了多名弟子,其中最为出名的有樊阿、吴普、李当之三人,但华佗只向他们传授了医术,并没有向他们教育中医理论。更何况年轻时的华佗重点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救世济人上,只是到了晚年六十余岁的时候才用心撰写医学理论,但只可惜因被曹操所冤杀,而使华佗一生的心血付之东流,其精心撰写的《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因他的冤死而失传。

网络配图

第三、华佗假如不被杀,中医医术或更发达。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远比西医既用听诊器、又用这个超、那个仪、拍个片省事多了、省钱多了。如果华佗不被曹操所冤杀,想必中医医术更发达。要知道华佗一生所从事的中医,是非常全面的,不仅在外科手术方面是“外科鼻祖”,就是在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五官科等方面,也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高明医术,就是流传于今天的针灸术也离不开华佗的功劳。

尽管华佗以后,又出现了唐朝的“药王孙思邈”、明朝的“医药实践家李时珍”,但他们的医术相对于华佗而言,估计还差点火候。为何?因为当人们有重病被“妙手回春”的医生所治愈后,皆用写有“华佗再世”的锦旗来感谢,说明了“神医华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份量!因此说:华佗假如不被杀,中医事业或更发达!

可惜的是,历史不能重来,华佗被杀已经逆不可转,我们后人只能徒增伤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被建宁公主阉割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吴应熊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人物,他出生于1634年,在历史上是吴三桂的儿子。对于吴应熊,人们不仅可以从一些史料中了解他,还可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了解他,比如爱情剧《怀玉公主》,因为吴应熊是这部电视剧中的一个角色。《怀玉公主》又叫《怀玉格格》,这是一部由中华电视公司制作的电视剧,因为风格十分搞笑,一经播出就

  • 明朝皇帝明英宗:当过俘虏又复辟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9岁登基,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失去帝位。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加起来共在位

  • 马腾曾参加衣带诏密谋杀曹 他究竟因何而死 ?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马腾字寿成,马超父亲,原是西汉时代伏波将军马援后人,马援传到马肃时,马肃和姜女结婚,生下了儿子马腾。一向以来,马腾忠于汉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约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后被曹操引诱入京杀害。马腾在因衣带诏一事败露后

  • 宋朝哪个女人垂帘听政让四个皇帝永远怀念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仁宗赵祯一生中最爱的女子是谁,垂帘听政始于哪个朝代,垂帘听政的太后有哪些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开封人,十四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55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八十三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吴氏品行端庄,严于律己,破具一国之母的风

  • 揭古代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后主李煜当属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古代十大帝王排名,李煜千古词帝谁评的,千古一帝排名

    皇帝应该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政治手腕极其高端的人,但是,有些帝王却偏偏不是这样,他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却唯独对治理国家一窍不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看看他们的别样人生。NO.1南唐后主——李煜图片来源于网络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他的作品脍炙人口。最后因为他最出名的一

  • 三国趣话:曹操究竟有哪些人格魅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形容一个人有人格魅力的话,赞美40岁女人幽默的话,曹丕性格特点介绍

    曹操在历史上堪称一代枭雄,无论《三国演义》如何否认,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鲜活形象。在三国中,他实力最强,麾下猛将如云。那么他究竟有哪些魅力,能够聚集天下英豪为他卖命谋策?《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

  • 历史上最牛的皇室家族:父母兄弟都当过皇上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室家族,三皇五帝是父系氏族社会吗,全家都是皇帝的人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也是史上最牛的家族,父母兄弟做过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在中国古代,帝位都是采用世袭制来延续的,古代帝王也非常的重视血脉。一般帝王在世的时候,就要选择好继承人选,而在他过世之后就会按照事先的安排来传位。古代帝王多

  • 威名远扬:揭战国时代的“四大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七雄的著名战役,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威名远扬成就绝版

    白起(?—前258),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秦国本为西陲小国,孝公以商鞅变法,国家变得富饶强大,遂开始对外发展势力。秦昭王是任白起为将。公元前294年,任白起为左庶长,领兵攻韩。次年,领军攻韩,魏,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

  • 相传宋仁宗曾创谒禁制度:为抑制官场请托之风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宦官不得干涉内政,官场分级,古代妄议朝政的下场

    清初名臣张英喜欢早睡,“馆中独宿时,漏下二鼓,灭烛就枕。待日出早起,梦境清明,神酣气畅”。漏下二鼓,指晚九点。有人开玩笑说,为什么不找点乐子呢,譬如请同僚小酌几杯啥的。可惜不成啊,当时都察院有禁令:“文武官员,私宅免见。”做官的不许串门子,洗洗睡吧。图片来源于网络私宅免见,在古代就叫“谒禁”或“禁谒

  • 北宋的老人政治:名臣文彦博年过八旬出任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崇文抑武,北宋宰相王延龄,文彦博作品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图片来源于网络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