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将太子之位传给朱高炽是因为什么?有什么考虑

朱棣将太子之位传给朱高炽是因为什么?有什么考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318 更新时间:2024/1/18 3:34:04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说起朱棣想必无人不晓,但谈到他的继承人朱高炽或许少有人知。朱棣一生风云交错,尽管皇位得之不当,然其文治武功实属一代明君。而朱高炽中年登基,仅坐了十个月龙椅便骤然驾崩。人们对他本人的印象除了肥胖就是迟钝,相比之下他弟弟朱高煦高大勇猛,屡立战功,所以朱棣最后传位给朱高炽令人甚是难解。对此笔者认为朱棣做此番选择是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嫡长子继承制根深蒂固

自周朝以来,除王朝生死存亡之际与少数民族及外戚专权外,嫡长子继承制贯穿始终。当然随着君主专制越发强盛,君王个人喜好所起作用愈发重要。也就是说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儿子就可以继承大统。但事实上一般皇帝在初立太子时都会优先考虑嫡长子继承制。就比如汉高祖刘邦不论多喜欢戚夫人,多想立次子刘如意为太子,也始终没废太子刘盈。而程朱理学盛行的明朝,对该理论践行最深刻的莫过于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规定:“国家建储,礼以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居长者必立正储君 ”、“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朝采取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科考内容完全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与宋元人注的《五经》为依据。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朝野上下皆以程朱理学为治国根本。立储君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事项之一,皇帝本人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涉及江山社稷,皇帝绝不会仅靠喜好来定夺,尤其是明君。换句话说,越是英明的君主越会以大局为重。毋庸置疑朱棣是个集权主义者,他也的确更喜欢次子朱高煦,甚至他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暗示立朱高煦太子之位。但其皇位是靠武力夺来的,很多人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心里实为不满。若他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恐怕更难服众。

二、朱高煦居功自傲、恃宠而骄

朱高煦由于性格最像朱棣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少战功,故而特别受朱棣疼爱。当年他作为成年亲王,理应前往千里之外的封地云南。然而他非但向身边人发牢骚,还赖在南京不走。对此朱棣并无惩罚,还让他搬进豪华气派的汉王府。这个王府原先是朱元璋修给陈友谅之子陈理住得,其规模巨大。清朝时,它是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时期,它是天王府;民国时期,它是总统府。

不过朱高煦对此并不满足,他凭借朱棣的宠爱,四处拉拢大臣、结党营私、私养武士,在朝中形成一股与太子对抗的力量。此外他为人飞扬跋扈,经常胡作非为,他还自比秦王李世民,丝毫不把太子放在眼中。不管怎么说太子都是朱棣立的,朱高煦此等行为明摆着是在质疑朱棣的选择,而且他把自己看作李世民,难道不是在暗讽朱棣是软弱无能的李渊?这不难联想,更何况生性多疑的朱棣。

三、朱高炽表现极好,且娶贤妻、生智子

一般来说,只要原太子没有犯错就不会被废除,毕竟废之无名不好给世人交代。朱高炽对这点十分明了,所以他纵使肥胖,为人处事一点也不愚笨。其实早在朱棣起兵之时,朱高炽留在北平守城就表现出其治国才能。这期间他手中仅有一万士兵,却巧妙地击败了李景隆。而后他被立为太子,每当朱棣出征,他皆监国有功。而这些事件为他赢得了大部分朝臣的认可与尊重。有了朝臣的支持,只要不犯错,太子之位就有保障。

或许由于从小虚胖,心理自卑,所以性格平和,极善隐忍。他身为太子非但被父皇敕令减肥,还总是受弟弟朱高煦的打压与诋毁。不过对此他从不发怒。面对父皇的嫌弃,他努力减肥,但他却属于喝水都能发胖的人。面对弟弟的挑衅,他仅微微一笑,甚至在朱高煦违法时替其求情。在这一点上,朱高炽表现出大智慧。此外他在娶妻生娃上也颇有建树。

朱高炽的妻子张氏聪慧好学,温婉贤惠,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明通鉴》记载,自张氏嫁给朱高炽后便深受朱棣与徐皇后喜爱。据说有一次朱棣御临便殿,张氏给朱棣亲手做了一道御膳,朱棣吃后甚是喜爱,连连夸奖道:“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更重要的是她给朱高炽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即朱瞻基。史载,朱棣对这个长孙甚是喜爱,几次出征都带着。他还当着众臣面说:“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由此可见,朱棣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儿子用心,所以他立朱高炽为帝很大程度是希望日后朱瞻基能顺利登基。

总而言之,朱高炽能当上皇帝确实少不了弟弟的作茧自缚,妻儿的推波助澜,但笔者以为他更多还是依靠自己。如果他不小心犯了错,储君之位恐怖早已不保。正所谓人不可貌相,隐忍就是智慧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为何毫无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西汉第十位皇帝。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汉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刘奭。刘奭是汉宣帝刘病已和许平君之子。虽然汉元帝刘奭多才多艺,其精通音律、善知史书,但他却仁厚有余而过于柔懦。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因宠信官宦,从而朝政混乱,导致他父亲汉宣帝好不容治理的汉朝巅峰国

  • 历史上创业时期曹操总是会亲自出征,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提到曹操,大家并不陌生。可能由于《三国演义》的因素,让人觉得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之人。当然在历史上,曹操也是一位一手遮天的权臣。不过,就以当时的情势而言,曹操虽然欺压天子,但他确实对汉朝有功。东汉

  • 历史上东吴是如何灭亡的?此战中功劳最大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晋灭吴之战,可以说是自秦代以来最迅疾的统一战争。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势力。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

  • 雍正登基之后为何要杀九阿哥胤禟?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九子夺嫡是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帝王之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九子夺嫡”中胜出的雍正,在继位后的首要之事便是稳定朝政、打击政敌,而“八爷党”就是雍正的最大目标。“八爷党”们的地位就此急剧下滑,除了党魁八阿哥胤禩被狠狠的整治之外,胤禩最得力的拥护者九阿

  • 历史上和珅是如何发迹的?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和珅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算陌生。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如果没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历史上,我们很难讲纪晓岚和和珅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个人虽然为官经历上有交集,但跟电视剧演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和遭遇。都知道和珅是大清第一贪官,

  • 面对唐玄宗的薄情寡义,江采萍写下七言绝句以表达决绝的心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江采萍,号梅妃,唐玄宗宠妃之一,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因擅使石斛珍珠汉方养肤,别号斛珠夫人和“祖姑皇妃”之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唐代的宫廷女子中,有名的才女不少,比如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上官婉儿等等。有一个叫江采萍的名字,大概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如果提起和杨贵妃争宠

  • 白居易的仕途之路有多不顺?他为何会被贬谪?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白居易自幼聪慧,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写诗,在他16岁那年,因他的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就让他到京城

  • 历史上抢夺陈圆圆的刘宗敏,最后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刘宗敏是明朝末年起义将领,是闯王李自成的部下。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他的名字非常大,但给人的印象总是不好,这个人最为人诟病的就是,霸占了陈圆圆,最终导致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这才导致了李自成兵败。这种说法虽然看起来有演绎的成分,但这里面所反映的思想,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个时代

  • 三国时期李通的一生有何作为?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李通(167年-209年),字文达,小字万亿。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曹操麾下的武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也即张辽、张郃、乐进、徐晃、于禁等人,还有人会想到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渊、夏侯惇等曹魏宗室的武将。当然,除此之外,曹操作为东

  •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张昭都是托孤大臣,他们的权力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在古代,托孤事件很普遍,并不算是个别事件。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汉末三国时期,托孤大臣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选择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这四人作为托孤大臣,以此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再比如孙权去世时,则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诸葛恪、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