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改诏书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雍正改诏书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459 更新时间:2024/1/24 10:19:09

还不了解:雍正改诏书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王朝当中,最后为什么会出现雍正改诏书的镜头,历史上真有吗?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曾经出现了一个改遗诏的情节,四阿哥胤禛将原本传位十四阿哥的遗诏,改为传位于四阿哥,出现这段改诏书的情节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事情还要从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还有十阿哥胤,联合步军统领隆科多,向雍正皇帝逼宫要求八王议政失败后说起,八阿哥胤禩等人逼宫失败,自然也没落得什么好下场,隆科多被下入狱中,遭到弘时所派之人的折磨,八阿哥胤禩则被抄家,府中的人则被流放到云贵等地,八阿哥胤禩府中被流放的这些人沿途散播着雍正皇帝的坏话,这些坏话都被曾静记录了下来。

曾静在当时个小有名气的文人,将这些说雍正皇帝的坏话,整理完后,发表了文章,很快在很多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更是写信煽动岳钟琪将军造反,岳钟琪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后来便将此事报告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派人将曾静抓回来后,先是将曾静关入刑部大牢之中,后来李卫在与雍正皇帝交谈中得知,曾静写文章诽谤雍正皇帝,气得李卫前往狱中,李卫脱掉官服后,连打了曾静数下,打得曾静满身是血。

另一边大臣张廷玉向雍正皇帝汇报,李卫气冲冲地去狱中了,雍正皇帝一听,觉得大事不妙,李卫一定是去找曾静了,于是雍正皇帝与宝亲王弘历还有张廷玉,前往刑部大牢,雍正皇帝和宝亲王弘历还有大臣张廷玉在刑部大牢中,看到牢门紧锁,李卫没有穿官服,曾静被打得满身是血,曾静口里还说着,当今的皇上是天下第一,勤政第一,他还是爱民第一的好皇上,曾静在提起下面的话时,曾静说想不起来了,需要提示,引得在旁围观的官员们发笑。

李卫紧接着又打了曾静一拳,还要再打的时候,宝亲王弘历喊了一声住手,李卫这才作罢,围观发笑的那些官员们,被宝亲王弘历革了职,而李卫则被雍正皇帝罚俸一年。

后来曾静就被人带到了皇宫之中,见到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先是问曾静为什么要煽动岳钟琪将军造反?曾静回答雍正皇帝,说他年轻的时候,拜了山东的吕留良为师,并且读了师傅吕留良先生所著的几部书,被吕留良书中的思想所蛊惑,产生了夷夏之防的想法,康熙皇帝在位时,由于对读书人们礼敬有加,使得读书人们之前那种夷夏之防的想法就慢慢淡化了,如今皇上执政以后,推行新政,使得读书人们没了好处,这才又萌发了反满的心思。

曾静接着向雍正皇帝说,他在去年听到很多从北京发配到云贵途径湖南的人,说当今皇上是谋朝篡位得来的,之后便有了配合曾静口中描述的画面出现,其中也包括改诏书那段。这些片段的出现是为了给观看的人们一个直观的感受,是曾静描述那些说雍正不好的那些人说雍正皇帝的所做的事情,其实那些雍正皇帝都没做过。

在听曾静描述的时候,雍正皇帝全程一直表情凝重,在曾静的描述中那些说雍正皇帝坏话的人,是这样说的,雍正皇帝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前来探望病重的父亲康熙皇帝,四阿哥胤禛进来给父亲康熙皇帝端来了一碗毒药,在四阿哥胤禛喂完毒药后,康熙皇帝就去世了,在康熙皇帝去世后,命隆科多把遗诏拿来,隆科多在拿来遗诏后,他就改了遗诏,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

在康熙皇帝去世后,四阿哥胤禛继位,成为了皇帝,对于母亲乌雅氏十分不敬,骂的母亲乌雅氏一直流泪,后来又加害母亲乌雅氏,母亲乌雅氏用尽最后的力气,到皇帝面前,想要弄死雍正皇帝,曾静的描述还有画面到此便结束了,雍正皇帝听完曾静的描述后,一言不发,只是流泪。

剧中描述此时的曾静并不了解面前的人,就是雍正皇帝,直到雍正皇帝身边侍女乔引娣提醒雍正皇帝该用膳了,说了一句皇上,被曾静听到后,曾静才了解眼前的人是皇上。曾静听后便跪下,求皇上饶恕他狂悖之罪,雍正皇帝饶恕了曾静,命曾静接着写他自己所看到的当今皇上是什么样的。

雍正皇帝在用膳的时候,只吃了一小碗泡着菜汤的米饭,其他好的东西雍正皇帝都命人放到了曾静那桌,曾静对于雍正皇帝的举动十分感动,雍正皇帝对于曾静的最终的处理结果是不追究,只是命曾静到各省诵读雍正皇帝与他联合写的大义觉迷录。

之所以命曾静前去,就是因为曾静在读书人中的名气,加上曾静被抓往北京,并没有被处死,加上曾静亲眼见到雍正皇帝是如何勤政和节俭的,雍正皇帝也不像传闻中所说的那样残忍无道,由曾静前往各省现身说法,读书人们听了更容易信服。

雍正王朝中曾静的事情印证了一个道理,要想清楚一个人,需要通过亲身的接触来清楚这个人,而不是听所谓的传闻来清楚这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雍正第五子弘昼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他真的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对雍正五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第五子弘昼历史上是怎样的人?他是真的大智若愚还是真荒唐?弘昼是雍正第五子,也是乾隆的异母弟,历史上的弘昼其实算是大智若愚,他荒唐表面下是身处皇家面临政治凶险的明哲保身之道。雍正一生有10个儿子,但一大部分都夭折了,最后长大成人

  • 雍正时期发生过八王逼宫吗 雍正那时没有兵权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对雍正和八王逼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雍正时真的发生过八王议政逼宫的事吗?雍正当时有兵权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段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组织关外的八旗旗主王爷向雍正提出八王议政逼宫的情节,这段情节也堪称整部剧的高潮戏份,但实际上这段情节完全是剧中所虚

  • 明朝大臣孙鑨简介:与陆光祖、陈有年并称“浙中三贤太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藩王世系,陆光祖排名,陆光祖多大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明朝官员归有光简介: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三国的三位“镇远将军”,分别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有三位“镇远将军”:魏延上榜,另外两位分别是谁?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一、段煨段煨(生年不详~209年),字忠明,武威郡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也。作为东汉末年的将领,段煨和东汉太尉段颎是同族兄弟,与太尉贾诩、张济、宣威侯张绣乃是同乡。公元189年,董卓来到都城洛阳,篡夺了朝廷大权。为了巩固

  • 同治皇帝真的是死于梅毒吗 罪魁祸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同治皇帝之死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治皇帝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梅毒,谁是罪魁祸首?关于同治皇帝染上梅毒,这个目前还属于历史悬案,没有定论,正史记载同治皇帝死于天花。如果假设同治皇帝真的死于梅毒,那么罪魁祸首就是慈禧。清代皇帝悲剧的开始——同治皇帝同治皇

  • 后世如何评价朱高炽?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朱高炽,即明仁宗,明朝第四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母是仁孝徐皇后,在位共十个月,年号洪熙。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高炽生性端重,喜文厌武,以致身体肥胖,屡屡镇守后方,施监国之职。他登基后重用“三杨”等贤臣,减赋税、收开支、赦免罪臣、反冤案,开启了“仁

  • 雍正和朱元璋都是一样的吗 两人真的都犯了“官怨”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对雍正名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说雍正与朱元璋一样,都犯了“官怨”?在提到“康乾盛世”时,大部分人只会想到康熙与乾隆这两位皇帝,似乎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夹在其中的雍正王朝。即便说到雍正其人,历史爱好者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很高。其实,单以勤勉来看,雍正足以与其

  • 年羹尧当初势力可以说权势滔天 年羹尧为何不在西北地区自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对年羹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年羹尧手里有大军,又权势熏天,为何不在西北自立?尽管年羹尧居功自傲气焰嚣张,但他却根本没有想过造反,退一步讲即使年羹尧敢造反也不会成功,原因有四。一、西北过于贫瘠,无法供养年羹尧的几十万大军。当时的西北三省(青海、甘肃、陕西)皆是贫

  • 明朝翻译官费信简介:曾随三宝太监郑和四次下西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