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嘉庆杀和珅列出了二十条罪状 其中为什么连一条贪污都没有

嘉庆杀和珅列出了二十条罪状 其中为什么连一条贪污都没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91 更新时间:2024/1/29 15:28:24

嘉庆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的杀心是什么?和珅二十大罪状没有一条涉贪,奇怪吗?

聊清代的话题,必然绕不开一个人物,那就是和珅。

和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封建社会头号巨贪,有人说他的智商与情商无人能出其右。

25岁以前,和珅是乾隆皇帝仪仗队的侍从,说白了就是个给皇帝抬轿的轿夫。次年26岁成为乾隆皇帝的军机大臣,掌握大清军机要事23年直到被嘉庆办了。

你可能想象不到,从仪仗队侍从成为军机大臣是什么概念。通俗点说,相当于从办事员一跃成为副国级的位置。

和珅最终的人生结局也是很凄凉的,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大起大落,身后也留下“贪”的千载骂名。

但叫你更想不到的是,嘉庆皇帝查办和珅时,给他罗列二十大罪状,当中没有一条与“贪”有关。不由得叫人产生联想,嘉庆皇帝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嘉庆“速度”快到叫人浮想联翩

公历1799年注定是大清代不太平的一年。新年刚过正月初三,那位自诩为文武全皇帝的乾隆驾崩了。

临终前,乾隆向和珅留给和珅最后一项任务,负责置办自己的丧事。

无论从乾隆对和珅的喜爱,还是和珅此时身处的位置,总理太上皇丧事的差事非和珅莫属。

正月十三,举行完乾隆皇帝的丧礼后,嘉庆皇帝来到和珅家中,向和珅宣读二十大罪状。

紧随其后,不得和珅有任何辩解。嘉庆皇帝大手一挥,一票人开始对和珅进行抄家。关于和珅家里到底抄出多少财产,文史界众说纷纭,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八亿两的财产。

整个清代税收基本没有超过一亿两,大多数维持在七八千万两。

也就是说,和珅在军机大臣的位置上辗转23年,相当于把清代十五年的收入一毛不剩地搬到自己家里。所以,留下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皇帝等不及了,正月十三抄家,正月十八上朝廷议凌迟处死和珅。在固伦和孝公主刘墉的极力进谏下,嘉庆皇帝网开一面赐和珅三尺白绫狱中自尽。

和珅在大清代的影响力太大,势力盘根错节,听说和珅被火速查办,很多同僚纷纷如坐针毡。

巧的是,嘉庆皇帝在正月十九那天,颁布一道圣旨,通告全天下和文武百官,和珅的事已经查清结案,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以上是嘉庆查办和珅的大致过程,当你看完后,你不觉得“诡异”吗?

更诡异的是嘉庆以贪墨入手查办的和珅,但在给和珅定二十大罪状时,没有一条是关于“贪墨”的。

先来看看,和珅的“二十大罪状”都包括什么:

1. 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

2. 骑马直进圆明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

3. 乘椅桥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规矩。

4. 娶妻不端。

5. 有心欺蔽。

6. 皇考圣躬不豫,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

7. 皇考力疾批答章奏,字迹间有未真,和珅辄谓不如撕去另拟。

8. 兼管户部报销,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

9. 上年奎舒奏循化、贵德二贼番肆劫青海,和珅驳回原摺,隐匿不办。

10. 皇考升遐后,朕谕蒙古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擅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

11. 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因与其弟和琳姻亲,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在其家教读,保列卿阶,兼任学政。

12. 军机处记名人员任意撤去。

13. 所钞家产,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

14. 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

15. 所藏珍珠手串二百馀,多於大内数倍,大珠大於御用冠顶。

16. 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於大内。

17. 藏银、衣服数逾千万。

18. 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

19. 通州、蓟州当铺、钱店赀本十馀万,与民争利。

20. 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馀万,并有大珍珠手串。

我们不妨总结一下,和珅的罪状主要包含如下:

“僭越”,家里的宅邸和所用的器物超过身份的限制,高出皇帝的规格。

“欺君”,在协助皇帝批复奏章时,有从中做手脚的嫌疑。

“弄权”,在没有征得皇帝同意的前提下,私自撤换军机处的工作人员。

“作风有问题”,娶妻纳妾不够端庄。

从工作问题到生活作风问题,嘉庆皇帝能给和珅定的罪都定上了,结果没有一条明确地说他在“贪”。

实际上,和珅的二十大罪状,除了第一条,往后十九条大多都是“废话”。

比如“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娶妻不端”,吃瓜群众称赞和珅修的坟叫“和陵”,娶老婆不够端庄,连这种经不起推敲的罪名都加上了。显然不是一件由皇帝亲自督办的大案该有的风格。

提起这,嘉庆皇帝的意图应该很明确了。真正把和珅置于死地的不是“钱”的事儿,也不是“老婆”的事儿,而是第一条罪状!

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

这条罪名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乾隆皇帝临死前,私下找和珅议定太子后,没有向天下昭告,结果和珅在正月初二那天,拿着一块玉如意跑到嘉庆那里递给十五爷。

和珅递上玉如意,什么都没说转头就走了。言外之意是暗示十五爷将来要承继大统,将来不要忘了老臣的拥立之功。

反过来想,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替嘉庆说好话了,而且在获知第一手消息后,及时向嘉庆递信。

按理说,嘉庆应该感激和珅才对,为什么反而转脸把和珅的好心好意当成驴肝肺给卖了。

那么,嘉庆为什么要火急火燎办和珅?

一直有一种观点说,和珅是乾隆留给嘉庆的另一个“国库”。乾隆皇帝了解自己平时好大喜功、挥霍无度,把大清代的家底败得差不多了。心疼儿子登基后没钱花,干脆给儿子留一座活体的金库。

但是不觉得这种观点漏洞百出吗?假设乾隆把和珅视为活体金库是真的,嘉庆至于一天都等不了吗。

作为一个刚刚继位的皇帝,没有任何处理朝政的经验,又是如何调动朝廷的监察系统在短短数天把这么大的案子说办就办了。

很显然,这种说法不能完全站得住脚。在我看来,嘉庆想办和珅的动机只有两个:

一是争宠积怨已深

嘉庆与乾隆性格不同,乾隆接手的大清,局面那叫一个好,简直好得不像样子。这也就决定乾隆后来“好大喜功”的性格,凡事只图一个体面。

嘉庆是比较务实的皇帝,在做皇子的岁月里,和珅与嘉庆有过不少共事的机会,嘉庆看不惯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吹吹捧捧的嘴脸。他认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完全是靠溜须拍马上去的。

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正红着呢,势必会出尽风头,掩盖急于表现自己的十五爷。从政23年,所有大清代的重要岗位都由和珅一个人占着。诸皇子还得看和珅的脸色行事,这种事换作哪位爷登基,都会对和珅磨刀霍霍,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这只是嘉庆必须铲除和珅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一天都不想等的原因。真正让嘉庆等不及的原因是和珅的作茧自缚。

二是旧势力与新世界的火并

旧势力永远不可能征服新世界,昨天的逻辑征服不了明天。这是加速和珅把自己推向嘉庆刀口的直接原因。

和珅与嘉庆隶属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和珅代表的是乾隆的旧世界,嘉庆代表的是清代的未来新世界。

没有一个新世界的建立,会容忍旧势力的存在。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和珅错就错在这里。

当年,乾隆皇帝临死前,找一帮人来确定继承人,在场的人除了和珅,所有人都守口如瓶,只有和珅急不可耐地去献殷勤。

和珅的想法很简单,他想继续做大清代的大红人。换句话说:

和珅是在用同一套逻辑,在两股势力或两个世界里谋取生存。用过去讨好老皇帝的方法,去对付即将继位的新皇帝。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拍马屁”“献殷勤”。“拍马屁”是一种万金油的处事方法,但未必时时奏效。

在查办和珅那年,大清代一共有十一个总督,嘉庆皇帝一口气换了六个。

和珅一生察言观色,他没看透嘉庆是什么样的人。

嘉庆皇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在他看来欲望是危险的东西,哪怕是女真祖先定下的皇帝定期外出游猎的祖制,他都是象征性地走走过场,收获一两只猎物赶紧回宫批奏折,沿途的风景都不敢多看一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哪些与杜淹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如何评价杜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杜淹,字执礼,京兆杜陵人,唐朝时期宰相,他是隋朝怀州长史杜徽之子,名相杜如晦的叔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隋朝时期,担任御史中丞。隋朝灭亡,效力于王世充,授吏部尚书。投降秦王李世民,授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卷入杨文干事件,受到牵连,坐罪流放

  • 纪晓岚与和珅结怨之谜:同为乾隆的宠臣为何积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纪晓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宗,他以真才实学和幽默风趣机敏的言谈传世,而和珅也凭借其口齿伶俐、办事机敏、善于应变的能力著称,两人同为乾隆的宠臣,然而却积怨至深,何故?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满洲正红旗人,凭借其口齿伶俐、办事机敏、善于应变的能力以及他儒雅的外表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仅在乾隆

  • 苏麻喇姑身世之谜:清代绝无仅有的一位特殊侍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苏麻喇姑,民间传说他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惟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还有一些报章认为历史上没有苏麻喇姑其人,甚至《康熙王朝》的作者二月河先生也说,正史上无此人,他是根据野史而编写的。其实,在《清史稿》、《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台北

  • 推举还是夺立 揭秘皇太极是如何继位当上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继承汗位。关于皇太极怎

  • 毛文龙被杀之谜:袁崇焕为什么要诛杀毛文龙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给明思宗上了一道洋洋数千言的奏疏——《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在这份奏疏中,袁崇焕称自己“战惧惶悚之至”,表示要“席藁待罪”。思宗看完奏疏后,“意殊骇”。是什么事情让统领辽东大军的袁督师如此惶恐,令崇祯皇帝如何震惊呢 ?原来,在奏疏中,袁崇焕向思宗报告了他刚做的一件大事,

  • 明朝第一救时宰相于谦:土木堡后成为大明支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五百四十多年前的明代,北京发生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北京保卫战。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中,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人,却是一位书生——于谦。这场战争成为于谦人生中的一次壮举、一个巅峰。也成就了他“救时宰相”的美誉。于谦,汉族。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 抱着皇帝投河自尽者为什么还被称作是民族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亡国之君下场皆不一,有皇帝自杀、有皇帝被杀、有皇帝被俘,新朝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厚仁德,往往封俘虏皇帝个小官、有皇帝逃亡,最终去向不明……在众多的亡国之君结局中还有另外一种,便是被大臣抱着投海自尽,而这位大臣成了民族英雄,此事为何呢?这位民族英雄是南宋抗元名臣陆秀夫。南宋小朝廷的宰相

  • 试图雪耻却更受屈辱的宋宁宗:壮志难酬的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的历史,一直被两种声音缠绕,一个是主战派收复故疆、一血靖康之耻的声音,另一个就是主和派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声音。纵观南宋整个历史主和派的声音一直占据着主流,这固然与南宋多数统治者软柔且无大志有关,但更是南宋国家只富不强的现实条件所决定。在南宋为数不多的北伐战争中,宋宁宗赵扩支持的“开禧北伐”应该

  • 明武宗朱厚照乱政之谜:明武宗朱厚照的荒唐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的历史上,昏君屡见不鲜,几乎成了有明一代的特色,在明朝的众多昏君中,明武宗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将自己任命为将军的皇帝,还年纪轻轻就把自己的命也玩掉了。明武宗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明武宗是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荒唐皇帝,其贪玩的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无出其右

  • 北宋名相寇准冤狱之谜:寇准客死雷州的悲剧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寇准乃北宋名相,为人豪放而洒脱不拘,为官正直而气度不俗,敢于犯顔直谏,不畏强权,为世人敬仰。大家知道,北宋澶渊之盟前后,幸亏这位名相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坚持真宗亲征,宋军得以略挫辽军锐气,最后签订城下之盟。百年后就有宋人说:“当年若无寇准,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终却落得贬死岭南的下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