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名相寇准冤狱之谜:寇准客死雷州的悲剧结局

北宋名相寇准冤狱之谜:寇准客死雷州的悲剧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050 更新时间:2024/1/17 19:40:10

寇准乃北宋名相,为人豪放而洒脱不拘,为官正直而气度不俗,敢于犯顔直谏,不畏强权,为世人敬仰。大家知道,北宋澶渊之盟前后,幸亏这位名相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坚持真宗亲征,宋军得以略挫辽军锐气,最后签订城下之盟。百年后就有宋人说:“当年若无寇准,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终却落得贬死岭南的下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悲惨的结局?寇准自己的行为应承担多少责任?宋真宗、刘皇后及王钦若丁谓诸人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太宗朝,寇准已为参知政事(副相)。一天,上朝奏事,寇准所言与太宗之意不合,太宗一怒而起,准备退朝回宫,寇准却上前牵住御衣,要皇帝冷静坐下,继续议事。过后太宗细细回味其过程,不觉大加赞赏:“朕得寇准,犹李世民(唐太宗)之得魏征啊!”

真宗即位后的第七年,即景德元年(1004),寇准拜相执政。适逢辽国二十万大军南下侵边,来势汹汹,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举朝惊恐,主守主战,纷纷不决。寇准力排众议,坚决主战。某天早朝,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请皇上驾幸金陵(今江苏南京)暂避,签署枢密院事陈叟建议皇上避难成都。真宗征询寇准意见,寇准厉声回道:“若采用此二策,则人心崩溃,敌骑深入,天下还能保吗?何人为陛下画此策,臣请先斩此人祭旗,然后挥师北伐。”王钦若在一边听得面红耳赤,低头不敢作声。寇准又提名王钦若出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去守前线重镇,王钦若没法推辞,只得上路,心中却记下这笔账。

在寇准的要求下,真宗同意御驾亲征,率军直抵澶州。皇帝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加上号令严明,将士用命,开仗之初就射杀辽军大将,略挫敌军锐气。但在真宗厌兵求和的懦弱态度促使下,没能按寇准的强硬主张坚持下去,终与辽国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以三十万岁币,换来北方边境的暂时平静。

正当真宗为此战“亲征”有所成果而感到庆幸,对寇准也敬重有加之时,主钦若经过深思熟虑,开始挑拨离间。一天,真宗目送寇准退朝,王钦若在一旁问道:“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否以为他对社稷有功呢?”真宗点头称是。钦若又道:“澶州一役,陛下不以为耻,反以寇准为有功,臣实不解。”真宗愕然,顿问何故。钦若答:“陛下贵为天子,却与外夷作城下之盟,此《春秋》所耻。寇准逼陛下亲征,犹如赌博,输钱将尽而孤注一掷,陛下乃寇准之孤注,逼陛下为如此危险之事,寇准何功之有!”几句话就把真宗说得面颊发青,闷郁不快,自尊心被扫尽,对寇准的敬意和眷宠也随之降格。

同时,寇准在战后有意无意居功自得的架势,也令真宗老大不快。自此,真宗待寇准日渐疏远。不久便罢去其相位,出知陕州。而王钦若却靠此类手段,再次被用为执政。此人貌状矮小,且颈项中有瘤,一幅怪样,时人称“瘿相”。

天禧元年(1017),全国正沉浸在“天书”、封禅等的迷信闹剧之中,寇准在判永兴军的任上,其属下军官巡检朱能,伙同朝中宦官周怀政,伪造“天书”,想通过寇准上呈,以得皇上恩宠。寇准喜其附己,不辨真伪与忠奸,便忘乎所以地以地方长官的身份上奏朝廷,称有“天书”降乾祐山中。一些大臣以为此乃奸臣妄诞,以蛊惑天聪,却不解原来并不相信“天书”的寇准何以会一改初衷。然而真宗已入迷狂状态,宰相王旦也觉得应该让寇准奏上来,所以朝廷下诏,令寇准马上回京奉上“天书”。

入朝临行前,有门生劝寇准说:“你若称病,推托不去,实为上策。若入京见驾,便揭发此天书乃奸人伪妄之作,尚可保全平生正直的名声,其为中策。若由此再入中书拜相,自堕志节,恐怕最为下策。”寇准听了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入京奉上“天书”。真宗大喜,正遇王旦离世,王钦若坐事罢职,天禧三年(1019),寇准再入中书为相。

寇准二度入相,丁谓也再任参知政事,寇准与丁谓原先关系不错,所以曾向宰执推荐过丁谓的才能。丁谓虽博学多才,然狡诈过人,善于揣摩奉迎,智谋而奸邪。某夕,中书用餐,寇准饮羹污须,丁谓殷勤至极,起身为他拂拭干净,哪料寇准并不领情,略带酒意地戏语道:“参政乃国家大臣,难道是为长官拂须的吗?”一句话将丁谓说得无地自容,面颊青一阵,红一阵,心中好不懊恼,由是暗怀敌意,伺机报复。

天禧四年(1020)真宗忽患风疾,病情时好时坏,不能上朝视政,事多决诸刘皇后,丁谓和知制诰钱惟演等人朕合起来迎奉刘皇后。寇准和参知政事李迪等人却有后宫擅权的担忧,正好宦官周怀政此时向寇准传达了真宗要让太子监国的想法。一天入宫请安,寇准便向真宗说:“皇太子不负众望,愿陛下传以神器。”真宗点头称是。寇准既得皇上允准,便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此时寇准已觉丁谓奸佞,有意让杨亿代丁谓之职。然而,寇准一时酒后漏言,传入丁谓耳中。丁谓当即入诉刘皇后:“皇上稍有不适,即当痊愈,奈何令太子监国?寇准谏立太子,当有异图。”

此前,发生过刘氏宗人在蜀地不法事,真宗以皇后亲属之故,便赦其罪。而寇准却偏提出要依法处置,所以与刘皇后早有芥蒂。此时寇准又站在太子立场上,想限制刘后之权,所以刘后早就想整一下这个寇老儿,便向真宗诬告,说寇准要太子监国将有异图,丁谓也在真宗面前极力诋毁寇准。而真宗不知是病体晕晕,还是出尔反尔,竟记不起自己曾允准过寇准的有关建议,便下诏罢去寇准的相位,以丁谓代之。

宦官周怀政在内廷颇有权势,前因伪造“天书”事,更恩宠有加。此次寇准欲令太子监国,怀政亦预谋其事。寇准因此被罢相,怀政亦遭斥责,并渐被疏离。怀政在忧恐略定之后,想挽回败局,便阴谋杀丁谓,废刘皇后,奉真宗为太上皇,立刻传位太子,并恢复寇准的相位。怀政与其弟怀信,潜召大臣杨崇勋、杨怀吉等人密谋,约以共同举事。不料,有人向丁谓告密,丁谓与枢密使曹利用计议后,入奏宫中。真宗立即下令逮捕有关诸犯,组成众大臣审理法庭,周怀政很快招供伏罪,被斩首示众。此案被牵连的有关官员、亲属有数十人,都被发配边远,寇准也因此被远贬,出知相州。

丁谓又揭发永兴军巡检朱能也是周怀政伪造“天书”的同党,朝廷接着便派使者去永兴军捉拿朱能等人,朱能自度不能兔罪,竟然武装反抗,杀死使者,率军造反。最后在数路大军的围剿下,很快溃败,朱能自缢而亡。而寇准曾是朱能上司,且联手进奉“天书”,所以再坐朱能反叛之事,贬为道州司马。

不久,真宗驾崩,仁宗即位,才十三岁,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丁谓更是飞扬跋扈,与太后再次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雷州半岛为广南最边远地区之一,与海南岛遥遥相望,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将寇准这位六十余岁的老人谪放此地,无疑是要将其置诸死地。越年,寇准便病殁于雷州。

此冤狱中,奸臣王钦若的贬损、丁谓的诬害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寇准自己的行为也存在相当的阙失。在判永兴军的任上,寇准居然与军官朱能、宦官周怀政联手,附和当时全国痴愚病狂的迷信闹剧,用“天书”下降当地的谎言和伪作来博取皇帝的宠信。这样,原来并不相信“天书”的寇准为什么会一改初衷,最终也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而采用这种低级手段来博取相位呢?据说名臣张咏认为寇准有奇才,可惜学识不足。这一行为仅仅是学识不足的原因吗?或者说寇准为了再次入相掌权,而不择手段,哪怕利用奸人和做荒唐事。这就不是学识不足的问题,而是政治品质的问题了。有人说这是中国大多数政治家的一种习惯性思路,它是中国皇权政治的必然产物,所以毁坏自己的名誉或走向冤狱的结局,这都是宿命。那么,寇准到底属于哪一类性质的官员呢?

这案中宋真宗扮演的角色,最令人迷惑。明明是自己先有让太子监国的想法,也亲自同意了寇准的提议,最后居然出尔反尔,不但将寇准罢去相位,贬其出知小州,甚至还要差点追究太子的责任,幸亏参知政事李迪提醒道:“陛下有几个儿子,竟要这么做。”真宗这才觉悟,自己仅此一个继承人。不过也有迹象表明,真宗晚年已病重而糊涂,许多诏旨实为刘皇后一人擅行,就是说寇准冤狱主要是刘皇后矫诏制造的。所以,在寇准早已被贬出京城,真宗还时或会问;“眼前为何久不见寇准?”左右不敢据实回答。总之,此案约在天禧四年之后所下的诏令,已很难分别哪些是真宗清醒时的旨意,哪些是刘皇后矫诏擅行的。在君主专制的中国,每到皇帝晚年,这样的宫中之谜,其实是经常性的节目。(文章转自互联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开创“历史之最”最多的太监是谁?太监也能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历代太监中,童贯堪称开创“历史之最”最多的人。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恐怕还是生前死后

  • 揭秘义成公主:被和亲连嫁四个突厥老公的隋朝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开皇十三年的一天,隋文帝正在听刚出使完突厥的使者汇报工作,不久前,隋文帝给突厥的可贺敦(相当于皇后)大义公主送了一件华丽的屏风,他很想知道大义公主看了以后是什么反应。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了,不就是一件外表光鲜的屏风嘛,这有什么。其实,此屏风的来历可不一般,它来自江南,是隋朝军队从陈朝的皇宫里缴获的,就在

  • 历史上生子最多的中山靖王:刘备先祖生子120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多妻妾多子女者不足为奇。后宫佳丽无数的康熙皇帝,一生生育了55个子女,其中儿子35个,女儿20个(存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女儿有12个),其子女之多,为历代皇帝之最。但有一个人的生育能力远在康熙之上,康熙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人,就是西汉时代的中山靖王刘胜。从正

  • 最孝顺的汉文帝刘恒:把以孝治国当成了汉朝国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自孔夫子倡导“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无不以“孝道”做幌子,尊奉“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的管理格言。然做秀的多,真孝的少,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也就有有限的几个孝顺皇帝值得一说,如《三国》中的孙权,对吴国太那是言听计从,因为“孝”把周瑜的“美人计”都破坏了,弄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若说真正的孝,汉文

  • 历史解密:谁是史上记载白手起家暴富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世界级的大富翁,他们或因贪致富,如和、刘瑾,或依靠皇权致富,如邓通、梁冀;或抢劫致富,如石崇、成吉思汗;或弃官从商致富,如陶朱公;或因祖上留下巨额遗产致富,如巴郡寡妇清。他们用较短的时间,积累的财富动辄百万乃至千万亿万,其致富积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于中外皆属罕见,在这些富翁

  • 史上最有效治国的周穆王是怎样教导下属为官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周穆王这个人,姓姬名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一是享寿105岁,可能是史上最长寿的帝王;二是最早造访西域,他去西域会见西王母,比有名的汉代张骞通西域早了近千年;三是制定了包括后代广泛使用的墨、劓、膑、宫、大辟等3000条刑罚,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刑法文献;四是武功卓绝,曾西征犬戎,俘虏他

  • 明朝万历皇帝的斩日俘示威:跳梁者虽强必戮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援朝明军总督邢玠在紫禁城午门进行了规模隆重的献俘仪式,明神宗朱翊钧一声钧旨,六十一个日军俘虏被斩首示众。随后,朱翊钧做“平倭诏”昭告天下,诏书上庄严写道:“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有明一代,皇帝亲临午门参与献俘礼,一共只有4次,都是出自

  • 揭秘:历史上哪位皇帝因两字而杖击200多名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清时期,天安门至午门之间还是“廷杖”“献俘”的地方。“廷杖”是对朝中大臣实行的一种惩罚。那时,皇帝明面上也倡导文武百官以至平民百姓上书“进谏”。但是,敢于直言批评皇帝的少,歌功颂德、拍马屁者甚多。因为封建独裁者大多喜欢听颂扬,“劝谏”批评皇帝是要冒风险的。虽然皇帝标榜纳谏,但大臣在进谏时稍有不

  • 首辅张居正的临终恩荣:历史上加封三公荣誉衔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张居正终于支撑不住了,万历九年(1581年)七月,他病倒了,看起来只是身体虚弱,而非大病,但病毒已经严重侵蚀了他的肌体。不久病愈,照常入阁办事,十一月,他任一品官满十二年(京官六年一考察),皇帝对他大加赏赐,亲笔敕谕:“卿亲受先帝遗嘱,辅朕十年,四海升平,外夷宾服。实赖卿匡弼之功,精忠大勋,朕言不能

  • 荀彧传: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劝说曹操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到力主“迎天子都许”;从官渡之战中激励曹操斗志,使曹操明白“此用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