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能,靖难之役第二名将,他的结局如何?

朱能,靖难之役第二名将,他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842 更新时间:2024/1/7 4:42:20

朱能,靖难之役第二名将,他的结局如何?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称帝。因为燕王是靠武力夺取天下,因此登基后肯定要大封功臣。《明史》云:

(丘福)敢战深入与能埒,(朱)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当年朱棣从北京起兵南下,身边最依仗的人除了姚广孝外,就是丘福、朱能、张玉3位武将。其中,丘福勇猛,一路充当先锋官。张玉善谋,一直为朱棣出谋划策,而朱能年纪最小,英勇善战,一直跟着朱棣,是朱棣的得力将领。

朱棣称帝时,张玉已经战死,在封赏众将时,丘福被封为淇国公,为靖难第一名将,朱能被封为成国公,为第二名将。张玉被追封为荣国公。六年后,张玉的儿子张辅因攻打越南有功,被封为英国公,这四人,被合称为“靖难四公爵”。

在古代,武将所追求的归宿,不过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巧合的是,“靖难四公爵”最后都死在了战场上,无一人“善终”。最最遗憾的是,其他三位公爵是真正死在战场上,只有朱能一人,是死在去战场的路上,还未交战,便病逝途中,成为朱棣一生的痛。

朱棣登基时,曾评价朱能:

辅吾成大业者,(朱)能也。

平心而论,朱棣能够以藩王的身份战胜建文帝,最终登基,除了运气成分外,有很多人都功不可没,例如姚广孝、丘福、张信等人,但朱棣唯独对朱能有过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他对朱能的认可。

朱能,字士弘,安徽怀远(属蚌埠)人,他虽然姓朱,但和朱元璋没有血缘关系,他的父亲早年曾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立过小功,被封为“千户”。朱能长大后,子承父业,被任命为燕山中护卫副千户,成为朱棣的核心护卫之一。在朱棣的带领下,朱能多次前往草原击杀蒙古残部,多年的历练,让年轻的朱能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勇猛和忠诚。

建文元年,建文帝对各大藩王步步紧逼,周王被贬,湘王自杀,朱棣非常着急,此时,朱能等人劝朱棣起兵。当年七月,建文帝派谢贵、张昺等人设计活捉朱棣,不料消息被张信偷偷泄露给朱棣。朱棣召来朱能、张玉,让二人埋伏在府中,等谢贵、张昺入燕王府,立即将其擒杀,然后,迅速夺取北京的防卫力量,控制北京城。

接下来,靖难之役爆发,朱能跟着朱棣先迎战耿炳文,在真定之战中,朱能仗着一身肝胆,单枪匹马约战耿炳文,最终将耿炳文击败,斩杀3000多人。随后,建文帝更换李景隆为将,朱能在郑村坝轻易将李景隆击败。

建文二年,朱棣攻打济南,济南守将盛庸的铁血防守,让朱棣寸步难进,朱棣在攻城期间,一度陷入盛庸的炮火包围,大将张玉在此战中壮烈牺牲,朱能本来已经率领小队人马杀出重围,看到朱棣没有出来,又调转马头杀到炮火之中,冒死带着受伤的朱棣从侧翼冲了出来。《明史》曰:

事急,(朱)能帅殊死斗,翼成祖溃围出。

这一战,朱棣损失了张玉,还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朱能舍命相救,否则,靖难之役从此便结束了。

建文四年,朱棣再度率兵南下,连战连捷,但在淝河之战中,被南军名将平安成功阻击,北军大将王真战败自杀。众人都劝朱棣退兵休整,唯有朱能拔剑霸气说道:“当年汉高祖十战九败,最后还能取得天下,如今我们连战连胜,岂能因败这一场便退兵。”

朱棣听完朱能的话,深受鼓舞,一鼓作气,击败平安。随后盛庸扼守淮河,朱棣为了渡河,派朱能、丘福二人率领一百多敢死队,沿着淮河向西步行20多里,趁着天河偷渡淮河,袭击盛庸的战舰。最终,朱棣顺利渡河,下扬州,直逼南京。

纵观靖难之役的整个过程,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有朱能的参与,他不仅是朱棣的救命恩人,更是整个战略的坚决执行者,在艰难的时候给大家信心。因此,朱棣登基后,封朱能为成国公,赐免死铁券。在当时的功臣排名中,朱能名列第二,仅次于“靖难先锋官”丘福。

朱能出身军汉之家,机缘巧合成为朱棣心腹,随朱棣南下,33岁便成为一代名将,功成名就。在永乐一朝,朱能功高却不自傲,他为人忠厚,治军严厉,无人不服。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英雄将领,在4年后便早早陨落了。

永乐四年,中南半岛的安南国(今越南)屡次挑战明朝的权威,朱棣忍无可忍,打算派大军攻打安南。在挑选主帅的时候,朱棣认为,若论能力,朱能最合适。于是,主力派朱能为征夷主帅,以张辅、沐晟为副将,挥军南下。临行前,朱棣亲自到龙江为朱能送信,对朱能信心十足。

朱棣对朱能打仗的能力毫不怀疑,唯一担心的却是朱能不能适应南方的瘴气气候。不曾想,朱棣最担心的一幕发生了。

当朱能率领大军刚到广西的时候,便生了一场大病,还未等朱棣把太医派到军中,朱能病逝的消息便传回南京。远征安南,尚未踏入安南境内,朱能便死在半路上,享年37岁。

朱棣得知朱能病逝,一时难以接受,悲恸数日。最终为朱能废朝五日,追封东平王。一代名将,因水土不服死在行军途中,朱能之死,对朱棣、对明朝都是极大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潘璋害死关羽黄忠两名大将,他是如何被关兴斩杀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潘璋为何却被关兴很轻松斩杀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演义中,关羽襄樊之战被逆转,败走麦城,苦等多日,没有援军后,他放弃麦城,准备突围,撤往益州。可惜的是,关羽被东吴潘璋部将马忠所擒,不久被杀。因此,关羽虽然不是潘璋直接擒拿的,可是他被潘璋手下马忠所擒,也可

  •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 代善为何多次上奏斩杀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代善和儿子硕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努尔哈赤一生共生育16子8女,皇长子褚英和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子,母亲是元妃佟佳氏。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皇次子代善和他的儿子硕托。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无毒不丈夫。就是这位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后来的大贝勒代善竟多次上奏请求斩杀儿子硕托,

  • 闻仲为什么会失败被炸 闻仲本事不如姜子牙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闻仲和姜子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黄飞虎逃到了西岐,为了把他抓回朝歌,闻仲先是派张桂芳征西。但因为有哪吒的莲花化身能克制张桂芳的唤人落马之术,闻仲又请来了九龙岛四圣帮忙去对付西岐。可西岐因为有阐教弟子的帮忙,九龙岛四圣也全都被杀死。在此状态下,闻仲只有亲征西岐。但讨伐

  • 杨士奇:一生辅佐了五位皇帝,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用休养生息的策略,促使明朝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其中,距本文所要说的杨士奇,更是为仁宣之治的

  • 刘裕早没有了汉朝后裔的身份,那么他有着怎样的发家史?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裕是汉朝后裔,他是刘邦弟弟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但到了刘裕这一代,他早已没有了皇室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刘裕是从最底层一路闯到最顶层,最终代晋自立,登基称帝。刘裕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一定的运气成分,不过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关键在于,刘裕抓住了一个能让他翻身的机会,如果了解刘裕的发家

  • 在位三年的秦昭襄王有何贡献?奠定了秦国统一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位三年的秦昭襄王有何贡献?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大型历史剧《大秦赋》上线后,好评不断,该剧虽然是以秦始皇嬴政为主线,但却横跨秦国四大君王,他们分别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对于《大秦赋》来说,前四集以宏大的战争场景和典型的士兵

  • 豫让与智伯是什么关系?为了能刺杀赵襄子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春秋刺客豫让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智氏被韩、赵、魏三家击败,惨遭灭族的厄运。智伯的头骨被赵襄子做成了饮酒的器具,每逢大宴会,必定要拿出来显摆一番。智氏被灭族,智伯死后还要遭受如此屈辱,这让从前效忠于智氏的忠臣义士愤愤不平。其中就有一个叫豫让的人,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怨恨三家——尤

  • 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还敢造反,还会爆发安史之乱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王忠嗣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爆发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蕃将权力尾大不掉、玄宗过于宠信安禄山、杨国忠和安禄山互相猜疑致使安禄山不得不反等。但以唐朝经营百年的强大军事力量而言,一场叛乱为什么竟能持续八年之久?这其实与

  • 陈平和周勃都是汉朝的功臣 汉文帝为什么会区别对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陈平和周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简单说其实就是文臣与武将的威胁谁更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五代十国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彼时“占山为王”的都是武将,您见过五代十国有文臣出身的皇帝吗?没有,一个都没有!即便是结束了五代十国乱世的宋

  • 循贵妃是什么出身?日夜侍寝的她为何会失宠?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循贵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风流的皇帝,他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长最久的皇帝,也是儿女最多的一位皇帝。乾隆四十年时,乾隆皇帝的淳妃又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也是乾隆皇帝的最后一位小女儿,但此时,乾隆皇帝已经是65岁的高龄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算得上是高寿,普通人很少有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