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居正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张居正一死中兴就中断了

张居正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张居正一死中兴就中断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03 更新时间:2024/1/19 0:50:33

你真的了解张居正改革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个朝代从最初的建立,到繁荣,再到衰落。如果期间遇到不可控的因素,衰落的更快,离灭亡也越来越近。可是有的朝代,她经过繁荣,衰落,之后又经历改革,想突破现状,实现中兴。而明朝就发生过这样的一次改革,它就是张居正主导的。如果它能向商鞅变法一样,即使商鞅死了,可变法还是延续下去,那它的作用绝对不可估量,很可能爆发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张居正:他是明朝中后期的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用心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当张居正在位时,经济欣欣向荣,史称“张居正改革”。这一次变革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可以看一下明朝以前的历史,每一次改革都不会涉及到工商业,因为重农轻商,对商业有很大的限制。一方面要考虑到农民的利益,毕竟农村比较多,统治者可不想谈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事。一方面又是打击那些富豪,让知道这个天下还是朝廷说了算,不然富豪越来越多,他们偷税逃税,更想参与朝政,有钱,说话比较硬气。

但是,张居正这一次改革不一样,开始放松工商业的束缚,很多人开始参与到商业中来,各种暴利行业,让他们富甲一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富商,他们钱加起来比国库还多,这些富商还和东林党的官员有着密切的经济来往。正如起义军灭了明朝,抄了这些文官的家说的那样,他们个个富得流油。可见,也不知道这些人收了多少江南富豪送的钱!而明朝的国库日渐空虚,根本打不起对外的战争,只能被迫防守。这种形势下,文官巨贪,武将无能,没有钱作为支撑的武将,即使再好也只能吃败仗。

在张居正时期,江南是富裕起来了,有一些政策还没实现全面推广,或者没有深刻的落实下去,可是当他死后,改革中断了,明朝的经济停滞不前,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党派之争特别严重,其中两派的势力特别强大,他们分别是以魏忠贤为首阉党和以东林书院为首的东林党。他们明争暗斗,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而这里我们就想,为什么张居正一死,改革就中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如下:

1:得罪旧势力集团。改革肯定会触犯旧势力的利益,他们一定会极力的反对,当张居正还是内阁首辅时,还能压住他们。他一死,以前的顽固派肯定会起来推翻他所做的一切,这样张居正的所以改革都毁于一旦。特别是张居正的父亲死,他也没回去戴孝,这就给了反对他的人一些借口,他们借机打压张居正,可张居正宁愿背负这样的骂名,也要把改革执行下去,目标只为了改变明朝后期的内外形势。

2:与明神宗的纠葛。当初他开始首辅万历时,就和明神宗朱翊钧有过争执。当朱翊钧还小时不懂治理朝政,许多东西都是张居正一手过问,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翊钧开始有了自己想法,万历七年(1579年)朱翊钧向户部索要十万金,用于光禄寺御膳之用。结果被张居正拒绝了,他还要求朱翊钧节省一切不必要的花费,于是许多宴会和活动都没有了以前的热闹。这就给朱翊钧心里留下隔阂,等到张居正一死,加上反对派的反对,列出一系列的罪证,他就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推翻他所做的一切变革。

3:一条鞭法与新政触动社会的矛盾。以六科控制六部,“考成法”的实行。在明朝官员中,存在巨大的腐败,官官相护,利益错综复杂。为此,“考成法”是张居正整治官场的重要手段,对那些没有贡献的官员一律除掉,留下那些有能力,却没有上进机会的人才,这就触及重要势力的根源。为了更好的推行一条鞭法,他开始清算全国田地,在明朝中后期,许多地主上报的田地往往和实际的不一样,这样他们要交的赋税就少很多。

于是由国家清算土地,别想着偷税,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这增加了很多税收,但也触动了许多地主的利益。这也为一条鞭法的实行奠定了基础。注:一条鞭法是明朝税收的重要改革,它把以前的税收方式简化,把徭役和赋税以及其他杂税结合在一起征收,采用银两计算,按亩缴纳,方便征收,杜绝官员作弊拿回扣,一条鞭法在江南实行,极大的触发工商业的发展。

4:没有形成一个团结的改革派。张居正改革时,许多人反对,但迫于他的地位,只能屈服。虽然政策有了,但是,没有一个有效的团队,当他死后,跟着他的官员都倒向另一边,连他推荐的潘晟都被弹劾下来,还有谁敢上去提改革的事?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就是这个原理。改革派没有谁挺身而出,那只能被反对派推翻一切,中兴中断,明朝继续走向衰落,等待的只是灭亡。

总结:综合以上的背景和原因,万历中兴中断,是张居正的改革无法继续执行下去,导致明朝的国力衰落,无法复兴。这一次的衰落是走向灭亡的开始,从此明朝再也无力回天,连崇祯皇帝这么努力的执政也无法改变结局,国力衰退到一定程度,单凭一个人是无法改变结局的。而明朝错过了最好复兴的时期,也错过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由检继位时拟定了4个年号时什么 朱由检为何会选择崇祯这个年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对朱由检年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后人在称呼中国古代皇帝时,有很多的称呼。有的是以庙号来称呼,比如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有的是以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而年号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也很关键,有的皇帝一生用过十几个年号,

  • 古代历史上,那些古人是如何扬名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历史上,那些古人是如何扬名天下?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例如诸葛亮,没当官的时候也就每天窝在家里读书,为什么当时全荆州的人都知道他有才呢?刘皇叔也是听了别人夸他,才亲自去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这个穷书生,到底是怎么做到名扬荆州的呢?我不太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但通过

  • 赵襄子和赵惠文王,废长立贤上位,最终成为一代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襄子和赵惠文王是如何上位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原本只是晋国大夫的赵、魏、韩取代了晋国的位置,并列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赵襄子生在赵国开国国君赵籍之前,但他为赵国的创立奠定了基

  • 明朝开国功臣中,有哪些人躲避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朱元璋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以及军事统帅,从一个乞丐、放牛娃,到建立明朝政权,可谓是千古一人。从开始打天下到统一天下,他的身边都有一群跟随他,誓死守卫他的部下,并且也能一起共患难。但是等到明朝的政局逐渐稳定后,朱元璋的一

  • 张岱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用写书的方式实现了人生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张岱,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二十五日,张岱出生于浙江山阴县。张家有座寿芝楼,墙上挂着一支笔,取下来写字,写啥都应验。没孩子写生孩子,病了写吃啥药。张岱母亲写了想生孩子,神笔让她去某地取颗仙丹,吃了,便生下张岱。张岱初

  • 面对文官集团,明宪宗朱见深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面对文官集团,明宪宗朱见深是如何解决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七月,京城惊现妖物夜出伤人事件,京城上下一通忙活,最终却是一筹莫展。明明是官员无能,却反而怪到皇帝头上,认为这是皇帝本人不修德政所致。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商

  • 高殷: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嫡长子,被叔叔夺位后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嫡长子,也是北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仅一年就被叔叔杀害,年仅十七岁,他就是高殷。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高殷出生于545年,六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史料记载他聪慧过人、温润开朗且饱读诗书,颇有君王的风度,那如此有天赋的皇子为何最

  • 被“偏信”的历史人物不在少数,宋高宗为何是典型的代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典出《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 魏徵 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我们将这句话引申一下,可以将其视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世间最复杂的莫过于人心,任何一个人

  • 猫鬼之案是怎样回事?为什么会成为隋文帝政治清洗的工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隋文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猫,在常人的印象中,大多是乖巧可爱的小精灵。可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一种叫做“猫鬼”的诡异传说,几乎把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了恐惧的阴影之下,连当朝皇后都深受其折磨。因为它的存在,曾经权倾一时的独孤家族在朝中基本覆灭,这究竟是鬼

  • 张齐贤是怎样的一个吃货?他又是如何升任宋朝宰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论衡·别通》有语:“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后人将这句话提炼为“酒囊饭袋”一词,形容一个人只会吃喝,不会做事。严格来说,一个人吃多吃少与其是否有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但如果毫无节制的暴饮暴食很有可能导致身体过度肥胖,从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