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兵变也得讲学问: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台前幕后

兵变也得讲学问: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台前幕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48 更新时间:2024/2/7 22:47:35

前些日子他信、英拉在中国旅行引起了政变上台的军方总理巴育的强烈不满,据说泰国政变次数众多,而且军校还开设了专门的“政变课程”。但不得不承认,其手段并不高明。不信,看看咱们中国的皇帝们是如何政变的。

皇帝自然要当,名声也不能不要,这些胸怀大志且有谦逊异常的准皇帝,纷纷投身艺术行业之中,上演出一幕幕形形色色的历史活“话剧”。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由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操刀制作的,自导自演的传奇大作“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的台前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的正月初一,年仅8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在辅助宰相范质、魏仁溥、王溥的簇拥下,接受了文武百官以及藩属国的朝贺。然而一封从河北镇、定两州疾驰而来军报,震惊了整个朝野,据奏报后周的宿敌北汉联合契丹大举南侵。当日三位宰相决议,派遣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御敌。

正月初二,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领前锋部队率先出发。

网络配图

正月初三,赵匡胤统领大军浩浩荡荡离开开封,军中有一位善于观察星象的人的看着,太阳下面仿佛又有一个太阳,而且耀着黑光,就对赵匡胤的亲信小吏楚昭辅说,”此天命也!”当晚大军驻扎在陈桥驿,赵普与众将士密谋,赵匡胤因酒醉卧,凡事不知。

正月初四,黎明的时分,帐外呼喊之声四起,赵普、赵光义入帐禀报,众将披坚执锐一拥而入,言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时任检校太尉),赵匡胤还没来得及答复,一件黄袍就披在了他的身上,众将跪倒在地山呼万岁,随即扶持他登上战马,要求杀回开封府。考虑到兵变可能会伤及无辜,万般无奈之下,赵匡胤与将士们约法三章,答应即位。

当天大军几乎兵不血刃占领开封,赵匡胤退居府邸,面对前来的三位宰相,痛哭流涕的说道:“我违背天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违负天地,今至于此),宰相们还没应对,旁边的将领不耐烦的按着手中的宝剑对宰相们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万般无奈之下宰相们只得跪称万岁。最终在当日下午,赵匡胤在众将的劝进下登基即位,建立了大宋王朝。

事情真的是如此巧合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还怎么管赵匡胤叫“赵导”?

“陈桥兵变”幕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陈桥兵变实际上是赵匡胤精心谋划、自导自演的一场“话剧”。之所以能够如此“偶然”的成功,主要在于他通过十几年年的努力以绝对的优势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禁军。后周的禁军主要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是通过军事手段登上帝位的,为了维护自身中央的统治地位,通常挑选精锐组成一支强大的禁军,军事上维持对地方方镇的绝对控制力。往往谁掌握了禁军,谁就能控制的整个政权。

书归正传,年轻时的赵匡胤应募于郭威帐下,与先后应募到郭威帐下的九个人结为兄弟,称为”义社十兄弟”(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郭威建立后周,这些人先后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其中赵匡胤从自殿前都虞侯升迁到都点检,掌握殿前司的军政大权长达六年之久,在禁军中有广泛的人脉。

网络配图

禁军高级将领中除了石守信、王审琦是义社十兄弟外,殿前司的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与赵匡胤为布衣之交,即使后来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还称呼慕容延钊为兄长;侍卫司的韩令坤则是赵匡胤的发小,两人小时候一块捉麻雀,长大了一起从军,关系之近更胜诸人,此时驻扎在河北一带;同时马军、步军指挥使高怀德、张令铎一直赵匡胤的忠实追随者,兵变的直接参与者;而此时侍卫司的都指挥使李重进率领着几千人驻扎在千里之外的扬州,所以陈桥兵变的唯一敌人只有一个韩通。

通过上述介绍,再粗浅的还原一下历史的真相。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小皇帝柴宗训即位。禁军的兵权掌握在韩通和赵匡胤两人之手,但韩通掌握掌握着调兵大权(通与帝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没有禁军的调兵权赵匡胤相当于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于是960年的大年初一一封来自镇、定两州的伪造军情送达开封,宰相们仓皇之际,调遣赵匡胤率领禁军出兵。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军先前出发,奔赴真定,其真实目的应该是与担任戍边任务的“发小”韩令坤一道稳定北部边疆的局势,因为驻扎在真定的成德军节度使郭崇以及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均非赵匡胤一派。同时两人资历远在赵匡胤之上,且与后周皇室有姻亲关系,很有可能是对兵变有异议。兵变成功之后,赵匡胤对慕容、韩二人加官进爵,授予便宜行事的特权,而对郭、杨二人严密监视。

正月初三,也正如陈桥兵变台前一段所描述的,赵匡胤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的,出兵之后先是装醉假眛,然后与赵普、众将演戏(戏很有可能都没演),再派人暗暗回城与驻守京城的将领石守信、王审琦联络,然后派出一支精兵由号称“王剑儿”的王彦升率领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最后大军开拔。

网络配图

此时京城里早朝未散,兵变的消息就已经传来。宰相范质紧紧的抓住另一位宰相王溥的手说道“仓卒遣将,我辈之罪也。”文臣一筹莫展之际,身为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迅速回衙,准备调兵抵抗,实际上此时他已经成了“光杆司令”,走到半路遇见了王彦升的“特种行动部队”,王彦升率人一直追杀到韩通的府邸,最后将韩通满门尽诛。

兵变成功的消息传到赵匡胤母亲杜氏的耳朵里,这位英雄的母亲从容的说了一句“我儿子一向胸怀大志,今日果然实现了!”(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如果说没有提前预谋,恐怕连他的母亲都不信。

故事还没有结束。万事俱备,当天下午举行禅让大典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还没有禅位诏书。众人正乱作一团的之时,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笑着从袖中拿出周帝禅诏。如果大臣们以前还蒙在鼓里,那么此时都应该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开国后,宋太祖对禁军指挥系统进行了调整,晋升了直接参与兵变拥立他的的六员主要将领: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同时也封赏了对兵变起着保护作用的韩令坤、慕容延钊两人。而曾经侍卫司的第一把手、身在扬州的李重进,则在赵匡胤的步步紧逼下,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身亡。此后赵匡胤将禁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重用文官,抑制武将,维护政权稳定的同时,却造成宋朝“积弱”的局面。

网络配图

作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是由小皇帝的父亲后周世宗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特别是临终前将他破格提拔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检,对他的忠诚丝毫没有怀疑。一方面赵匡胤不愿意承担这种道义上的谴责,另一方面,基于对现实局面的考虑,最终才自导自演导演这场大戏。

千百年过去了,不论后人年来如何评论,赵匡胤都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夺得皇位,开创了大宋三百年的历史,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现在那些号称以政变擅长的泰国军方永远也难以企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荀彧幼子情痴荀粲真正做到为爱而死为情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荀粲字奉倩,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荀彧的幼子。史称荀粲好言道、尚玄远,为人清高,较少交际,往来者多为当时名士。荀粲以玄学成名,语多惊人,最惊世骇俗的是“常以妇人者,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注引《晋阳秋》)图片来源于网络刀尔登先生就此评论道:“在今天,对这样的见

  • 连皇帝都吹捧的北宋名妓李师师究竟花落谁家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看《水浒传》都知道浪子燕青和李师师有一段情缘,然而水浒英雄结局大都不好,但燕青急流勇退,这位浪子独自离去,浪迹天涯。电视剧里给出的是观众所喜欢的,燕青和李青青坐船离去了,像范蠡和西施一样,小舟任飘摇,共度天涯路。图片来源于网络李师师乃京师名妓,宋徽宗都为之倾倒,宋徽宗也是风流才子,书法绘画做的比皇帝

  • 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胯下之辱的仇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可谓史上励志一大典型,从卑微平民,一路走向帝国肱骨重臣。关于韩信想必胯下之辱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但大家还知道故事的后续是怎样的吗?网络配图说起楚汉之争,就不得不说韩信,这个当初心怀大志的年轻人最终给了那个不重用自己的项羽最致命的一击,但你知道韩信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后,是怎样对付当初给了他胯下

  • 解密一代明君唐太宗晚年,考篡改历史美化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晚年大兴土木 滥用民力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灭洛阳王世充后,看到隋炀帝所修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由得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①因此即位后,抑情损欲,躬行节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太平盛世的来临,太宗也逐渐醉心于崇修宫殿之中。李世民先是以自己身体有气疾为理由

  • 靖南王耿精忠为了活下去而吃人心肝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耿精忠和耿仲明都是清朝的三藩之一,而耿精忠是耿仲明的孙子,耿继茂的儿子,耿仲明在早期投降与清王朝,并且在顺治年间多次与孔有德两人出征,后来因为手下有人私自带人逃走,而自己被顺治皇帝询问,虽然耿仲明被顺治皇帝免死,但可惜的是耿仲明并没有得到这个消息,在他到达江西的时候就自杀了;在军事方面耿仲明是一个非

  • 知恩图报终得善终的初唐名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李绩,初唐名将,原名叫做徐世绩,字懋功,在《隋唐演义》和民间话本里又被唤做徐茂公,且被后世说书艺人严重歪曲成了一名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牛鼻子老道。其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李绩文韬武略,威名赫赫,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为凌烟阁二十四名功臣之一,一生战功无数,曾为李唐夺天下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后又为大

  • 刘备的一生:如何一步一步从草根走到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

  • 刘备城府背后的真实性情:自视甚高小视天下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实际上刘备从来都没有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这可以从他在荆州和刘表喝酒失言中可以看出来。“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惧也!”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心里是多么的不甘心。凡是读过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东汉未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魏晋时期更是如此。所以才会出现竹林七贤这样的行为怪诞之人。他们表面上潇洒自如,

  • 为什么说李夫人 是汉武帝付出昂贵代价的艳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大都好色,究其原因是他们可以利用职务之便随意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女人(不一定是美女),而且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用个现代词来说这叫以权谋私,不用白不用。作为西汉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汉武帝的风流倜傥绝对配得上“神童”二字,想他在青春期还未到之时,就已说出“金屋藏娇”的高级情场词汇,其“情商”水平之高

  • 赵楷:皇子偷偷参加科举考试竟然得了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科举制是我国的创举,此制度让寒门学子有了进阶之路,有了翻身的余地。在科举制度历史上还曾有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小插曲,那就是宋朝曾有位皇子偷偷参加科举,竟然还得了状元,这个人是谁呢?网络配图赵楷(1101年-1130年),宋徽宗第三子,跟他的父亲宋徽宗一样是个琴棋书画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徽宗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