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时期,后宫的嫔妃为何会穿花盆底?原因是什么?

清朝时期,后宫的嫔妃为何会穿花盆底?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752 更新时间:2024/1/25 4:30:53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提到后宫美人,大家可能会想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贵妃;或者脑海里浮现出白居易笔下的“美人挟银摘,一发叠双飞”;又或者是如宁宗般“花似醺容上玉肌,方论时事却嫔妃。”后宫妃嫔的美色,令人沉沦其中。

后宫佳丽,上至发簪,下至鞋子,无一不精细,都有由来。比如清朝的皇妃,就必须要穿上高高的“花盆底鞋”。“花盆底鞋”又称"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高三寸,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

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经是骑在马上,“花盆底鞋”一点儿也不利于骑马,甚至非常阻碍,那么清朝皇妃是为什么要穿上这种鞋呢?说法多种多样。

有种说法是,当年清朝入关,满族的女子看到汉族女子的“三寸金莲”及走路姿态,觉得颇为美观,纷纷想要效仿。但是朝中有规定,禁止妇女“束发裹足”,违者会被流放。于是“花盆鞋底”应运而生。

穿上“花盆鞋底”,别人只能看到鞋底,还可以藏住大脚。满族女子大多生得比汉族女子粗壮一些,穿上这鞋还会使身材显得高挑,而且这鞋走路极不方便,为了不摔倒只能迈着步子小步前行,走路一摇一摆,摇曳生姿,体现出女性的一种美感。除此之外,满族女子服饰以旗袍为主,但下摆偏长,“花盆鞋底”可避免旗袍拖地,显得较为美观。

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满族的祖先当年在一场战役中遇到了泥塘,难以渡过。这时有人想出妙计,在鞋子上绑上高高的树杈子,像白鹤一样踩过去。最终他们顺利跨过泥塘,并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后来,为了纪念此次战役,人们仿照样子,发明出了“花盆鞋底”,妇女们穿上这种鞋子,并世代相传。

“花盆鞋底”除了美观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方便了皇帝。我们所知道的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光是妃嫔的职位大小上便分布了从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皇帝还要忙于政事,不可能记得住所有妃嫔的身份和地位,这时候“花盆鞋底”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花盆底鞋”十分精美,上面会有各种刺绣、雕刻、串珠,有的还会在鞋子上挂小穗子,而这些装饰品都是根据身份等级而定的。就好比不同官职的人,所着服饰是不一样的。因而皇帝只要看一眼鞋子,就可以知道这位妃嫔的身份和等级。

清朝妃嫔所穿的“花盆底鞋”,其来源多种多样,我们已无从考究,但其必然是政治、人文与时代演变下的产物。历史仍旧在不断演变,未来,充满着未知的惊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皇后?与他幼年的经历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影视剧《大秦赋》的热播,剧中的秦始皇、赵姬、吕不韦等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件事令人疑惑,那就是秦始皇始终没有立皇后,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人说,因为秦始皇对女人有阴影;也有人说,是因为秦始皇

  • 历史上周瑜死后,接替统领部队的人是谁?为何事鲁肃?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士族,家产丰厚。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在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周瑜

  • 徐达:怎样从放牛娃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人。徐达能够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他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放牛娃到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徐达

  • 跟讨饭帝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是怎样一种体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不管穿越到哪个朝代,在穿越内容的选择上,永远都有一个既充满诱惑力,却同样有充满高风险的选项——穿越成一个军人,成为战无不胜,横扫沙场的将军。这个选项的诱惑力,从来都是不分朝代的。无论对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还是热度极高的军事发烧友,历代王朝的内外战争,从来都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开疆拓土的荣光,铁马金

  • 朱元璋做过什么事 真的曾试点推行“保障房”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中,明朝是一个社会福利比较高的朝代。这个功劳,首先当感谢朱元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视民间疾苦,从小吃够了苦的他,也出台了各种政策,让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所谓“养济院”,就是负责收留城市中鳏寡孤独的福利院;漏泽园,就是国家

  • 让人闻风丧胆的大秦杀神白起为何会选择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将领,善于用兵,曾领兵进攻韩、魏联军,在洛阳一带创下了斩敌二十四万、夺城五座的骄人战绩。 白起不知疲倦,最大的爱好就是打仗,以至到了使韩国、魏国、楚国、赵国的士兵闻风丧胆的程度。真正让白起名扬天下的是长平之战。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攻韩国,夺取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

  • 李陵与苏武有什么故事?李陵的后人有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李陵后裔虽然李陵投降于匈奴,之后生活了20多年,至死都生活在匈奴土地上。不经会让人有个疑惑,这位将军到底有没有后裔,倘若有的话,这些人又是生活在何方,是在匈奴境内?还是祖国大好河山?李穆就是他的后代,出于生公元510年,卒于586年。本来在李陵投降之后,他的后代世代都居住在北狄,直到日后鲜卑族建立

  • 李陵碑位于哪里 李陵碑遗址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李陵碑在《杨家府演义》中有一段记载,其记载在吴家窑镇那一带,曾有两个建筑物,一个是苏武庙,而有些人又称它为李陵庙,另一个是李陵碑,都认为这些都是位于如今的山西省境内。但是关于这些遗址的建造年代依旧是个迷,史书上根本没有任何的记载,只能靠考古学家们进行推测。关于李陵碑还有一个典故,在宋代的时候,咋们

  • 唐朝浪漫诗人李贺七岁能辞章 天才神童李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李贺七岁能辞章李贺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之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齐名。他在诗歌方面的杰出造诣,与他个人的天赋有关,可见《新唐书》对他的描写。李贺在诗歌领域可谓天才神童,最直接的描述是“七岁能辞章”。他的诗才已经开始传播,当时著名的大文豪韩愈和皇甫湜听说后并不

  • 秦淮八艳之一寇白门:青楼女曾花两万银子赎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