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是明君还是昏君?一个诗人告诉了我们真相

隋炀帝是明君还是昏君?一个诗人告诉了我们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554 更新时间:2024/2/9 13:08:43

隋炀帝统治的前几年时间里,他一直忙于宣扬大隋的威武,东南西北地奔忙着。当时也的确给了周边小国强有力的震撼,加上大隋军队对西域强有力的控制,使得吐谷浑,高昌等国根本不敢乱动,哪怕是突厥都服服贴贴,听话得很,当然有朋友会说,那不得听话吗,每次都是牛羊送来,金银回去,当然这也是实情。

在隋炀帝终于消停一些,回到东都后,民部侍郎裴蕴就给他上了一道让他特别窝心的奏折。裴蕴原是陈朝大臣,但他和别人不同,他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曾向隋文帝“请为内应”。陈朝一灭,他就得到了破格提拔,成为仪同。他资质奇佳,到了隋炀帝时,仕途飘红,一直做到民部侍郎。这样一个“才子”,自然是不会浪费迎合皇帝需求的机会的。当时天下人口大增,裴蕴认为民间的名册,户籍与事实不合,许多人根本没上户口。这里面弯弯绕绕多咧,为什么不上户口?尤其是壮年人冒充老年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壮丁要服役嘛。隋炀帝不清楚,裴蕴可清楚,为此,他请皇帝下令,重新检查,以面貌来验大小,同时检举揭发,被举报出来的人要替举报者缴纳赋役,这一招效果很好,全国各郡一下子多了二十多万壮丁,而且还增加了六十四多万人口。

隋炀帝很满意,人口有了,壮丁有了,裴蕴有功!又是提他当御史大夫,又是让他参与机密。裴蕴是个懂得投桃报李的人,有了特权以后,他自然不忘替皇帝办事,凡是皇帝要加罪的人,他就往死里整,凡是皇帝想赦免的人,他就往轻里说,大化成小,小化成无,最终双方满意,到后来,刑部大理寺都是由他来断案,反正裴蕴一张嘴,可抵《大业律》,或轻或重,裴大人说了算,裴大人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意思。

在这当儿,他就替隋炀帝摆平了薛道衡

薛道衡是北齐北周大隋三朝秘书。隋文帝手下,他担任内史侍郎好多年,当时的名臣高熲杨素等人,对他都是相当敬重,包括皇太子在内的诸王爷都争着去巴结他。他又非常有才能,隋文帝又看重,所以红得耀眼。

不过大凡是文人,多少都会有些迂腐,薛道衡就是这样一个迂人。他一辈子从都的都是秘书工作,写起文章来自然是不在话下,但是对于人心的揣摩,他还是欠缺了一点。

薛道衡的迂是出了名的,就连隋文帝也常说他迂诞。开皇年间,薛道衡受人株连,按律要流放岭南。当时还担任扬州总管的杨广希望他能够从扬州绕行,再去岭南。这本是个好主意,隋文帝也只是说让他去岭南,并没有如其他人一样有规定的期限,晚一点到达也没多大关系。绕道扬州,路是不少,但是也有好处,在这会儿,隋文帝万一想起他的好来,一道诏书让他回去呢?另外,杨广也可能趁机向文帝求个情,留他在身边。文帝找了个台阶,不就可以下去了嘛。

可是薛道衡不睬杨广,硬是从江陵走,不绕那点弯路。杨广的脸面被扫,很不高兴。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想当年平定陈朝时他们曾一起作战,薛就没给过他好脸色,那也行,当年杨广才二十岁,的确年轻,没经验,挂个元帅的名,就任由高熲,贺若弼,薛道衡等人说了算。可几年过去了,薛道衡还是没把他放在眼里!

杨广很不爽,但他也还不是妒贤忌能之人,任由他去。

杨广即位后,任命他为番州刺史。皇帝的用意很明显:你是先帝下令得外放的,咱就是想把你调回来,也得稍等等,过几天再说。聪明人也会明白,孝治天下,老皇帝两腿一蹬,新皇帝就来个大洗底,那不乱了套嘛,所以,薛道衡只要随便那么做做样子,不久就可以回到中枢,逍遥快活。隋炀帝还指着他回来继续在秘书监干嘛。可是不知道他是铁了心的不和杨广合作还是脑子进水了,一年后,他便上表要退休。

对于这样的老人,隋炀帝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她把他召回京。如果他安安静静地,也就算了,给他一个台阶下,另安排一个职位。可薛道衡一回京,做的事情就很不好看。他上奏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把文皇帝的前朝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似乎文皇帝就是华夏民族最强,没有之一。但话里话外都和诗经的《鱼藻》有点类似,就是怀念武王讽刺学习幽王的!

本来不想和他计较,但这老儿竟然还有这样心思,那就不得不除掉了。杨广准备对他下手,让他担任司隶大夫。司隶大夫是京畿地区总安全官,看起来还是个正四品的官,但是很不安全,万一出个什么事就得他挂上钩,何况和秘书监这样的单位比起来,他去上任,尴尬得很。连司隶刺史房彦谦都看出了问题,要他低调点,否则就要没命了。

薛道衡可不听,他认为他写的颂是赞美的是前朝,和现在隋炀帝的朝堂不是一脉相承的吗?没什么不对啊。

他继续我行我素。新律令讨论了很久都没能出炉,薛道衡就说:“如果高熲不死,新律令肯定会颁布很久了。”要知道高熲可是他亲自下令要处死的诽谤君父的罪臣,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当初高熲的案子牵连极多,谁敢提他名字?也就是这句话要了薛道衡的命。炀帝认为他想念高熲了,薛道衡竟然公开表态,推翻他的圣旨,这是悖逆!

皇帝都说他有罪了,那他就是有罪。本着这样的原则,大红人裴蕴立马组织强大的司法部门来给他定罪,从前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加上他写的那篇马屁文,还有这句想念老友的话,就成了他全部的罪过:目无君上,妄造祸端。

薛道衡根本不知道,他还不断地催有关部门快点审理,还让家人准备好饭菜,招待前来问候的宾客。没想到,宾客没等来,等来的是皇帝要他自尽的诏书。他虽然已经70岁了,但他不想死,他想自己去说情,只是裴蕴哪里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在某些人的操作下,隋炀帝派人把他勒死了,妻子儿女都被流放到新疆且末。

薛道衡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也没有能够拥兵自重,但却和其他人一样不得善终。他从来没讨好皇帝,其实说来都是小事,真正让他获罪的发端其实是那篇颂,也许他的本意不过是想借颂文皇帝来拍拍现任皇帝的马屁,可惜他没想到,杨广也许真的逼杀过父亲,才会如此敏感,加上帮凶裴蕴的引导,哪怕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他还是得死,妻儿还是得落下客死他乡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大将窦建德手握十万重兵为何却从不屠城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隋唐时代,好汉英雄辈出。男女老少,彪悍的人特别多,都有血性。当然,这些所谓的好汉,喊着解救万千百姓的口号,扯起旗帜来造隋炀帝的反,拉起一支人马就敢称王称霸。杀人放火的,欺男霸女的,抢人财产的,多到数不清,尤其是张金称和朱粲两个最可怕。张金称杀人不眨眼,一早上杀平恩一万多,朱粲吃人不吐骨头,所过之处,

  • 史上哪位皇帝拱手让江山 皇帝李煜为何要这样做?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才子,是词人,亦是帝王。这位帝王的失败成就了他的喜与悲。如果没有作为帝王,作为亡国之君的历程也许只是金子中的一粒,就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词中之帝”。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出生于七月七日,是为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令他由老六转为老大,也是如此造就了他非凡的

  • 处女皇后张嫣嫁给亲舅舅 张嫣皇后有何难言之语?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作为西汉的第二位皇帝,因为母亲吕后的飞扬跋扈,他虽贵为天子却过得很窝囊,不但不能执掌治理国家的大权,就连经营自己的小家,他也不能完全做主,尤其是他的婚姻大事上,他更说得不算。迎娶自己的亲外甥女张嫣作为自己的皇后,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位张嫣(公元前202年―前163年),是鲁元公主与

  • 昏君朱瞻基误国告诉我们:有文化的太监最可怕!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早些年初中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很有趣的文言文《促织》,文中提到了一位爱斗蛐蛐的皇帝,当年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位皇帝是谁,只觉得他是一个不务正业、不靠谱的坏皇帝。但随着知识地不断增长,后来知道,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年少时很优秀,不但聪明伶俐,还被朱棣认为“类己”,应该说他的残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有名的10位“垂帘听政”的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垂帘听政,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慈禧太后,没错,她把持朝政长达四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时间最长的人。但是,垂帘听政从何而来的呢?“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垂帘是指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是指治理,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今天列举10位历代影响中国历史

  • ​唐顺宗:少有的病夫皇帝 在位几个月就被迫禅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唐顺宗李诵是唐朝第十四代皇帝,四十三岁才登基,当年禅位,在位八个月,名副其实的短命皇帝。李诵是李诵是唐高宗李治的六世孙,李治是李诵的三世祖。两人中间经历了180年,隔了五代人,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形成共同点,即同为“病夫”皇帝。一、病夫皇帝的登基风波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十七岁便被立为太子,可他在这个

  • 东汉忠烈耿恭简介 耿恭与惨烈的西域攻防战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东汉著名开国将领耿弇之侄(弇弟耿广之子)。史载慷慨多大略,有将帅之才。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奏请耿恭为司马,从军出征。与奉车都尉窦固及驸马都尉耿秉等击破车师。由是汉重设西域都护,以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扼守由天山通往北匈奴的

  • 清代皇帝是怎么称自己的 原来并不一直只自称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在清代,皇帝有很多称呼,不同的称呼用法也各自不同。我们都知道,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朕就成了皇帝的专用词。所以,我们在看电影电视时就会发现,剧中的皇帝一口一个“朕”,不过,这并不符合历史。在清朝,皇帝并不是一直使用朕这个词,在私下提到自己时,皇帝是用我这个词,在公开讲话时,则使用朕这个词。这个记载是

  • 史上雍正篡位是不是真的?雍正心战技能无人能敌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都是德妃乌雅氏所生,在康熙晚年激烈的储位争夺斗争中,皇四子胤禛虽然也有自己的亲信和图谋,但他却一直隐居藩邸,少出活动,给人以远离斗争的假象。他从不像其他皇子那样赤裸裸的公开结党营私,互相攻击陷害;也不像其他皇子对康熙诸多试探,他谨慎、稳重、深谋熟虑,逐渐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康熙

  • 史上第二位女皇辽景宗萧皇后 拿手绝活就是玩政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总是“一边儿倒”。男人走运,自然要当主角;不走运,就做配角;女人,连“跑龙套”都没资格,更别提登堂入室、参与朝政了。唯独《契丹国志》和《辽史》大爆“冷门”,这个政权“集体怕老婆”。他们有个奇怪的风俗:“凡事只从妇谋。”这就为女人抛头露面,扫清了道路。辽国后妃的胳膊都很长,简直是一群“事儿奶奶